來說一說天才與情商,本我和關系吧!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通常是指情緒商數,簡稱EQ,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
從最簡單的層次上下定義,提高情商是把不能控制情緒的部分變為可以控制情緒,從而增強理解他人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
關于EQ的來源,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解釋:這是大腦為了對比存在的各種感受價值,刻意制造的各種感受平衡精神狀態,所以右腦主要存在目的只是分析自身的精神世界而非物理世界信息。
生命早期的智能形式,人類的右腦預測變化的環境中各類信息對自己產生各種情緒、心情、精神類感受,判斷各類事件導致的各種精神情緒詳細差異,分析復雜精神情緒的一般組成結構。
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丹尼爾·戈爾曼歸納了情商的五個特征:自我意識、控制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情緒和處理相互關系。
其實無論是自我意識還是控制情緒,包括處理人際關系,EQ的來源都是發生在關系當中的。從某種程度來說,關系確實是世界的本質,是一切。當然,這里所說的關系是廣義的。
研究和經驗都表明,情商似乎總是跟智商負相關,也就是經常看到一些高智商的人情商低得有點“非人類”,而情商高的人又似乎不顯得特別“聰明”。
雖然表象不一定代表真實,但從關系的角度來看其實也可以很好地理解,為什么“天才”總是跟“情商”有仇。
情商高的人,由于太會考慮別人,他的自我似乎就受限了;而情商低的話,就意味著把別人放到了一邊,這時就可以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了。
而高智商低情商的天才,由于沒有考慮別人,所以他的創造力總是缺少人性化,就容易顯得特別,甚至是怪異。
無論是喬布斯、馬斯克,他們雖然才華橫溢、創造力驚人,但真正在他們身邊的人很容易會感覺到自我的被淹沒感。
藝術家里這樣的情況就更常見了,梵高、畢加索都是最典型的例子。
創造力和人際關系能力,為什么通常會呈現這么明顯的負相關呢?也許是因為:
情商太高的人,善于察言觀色,在“討好”別人的同時,喪失了自己的主體性,很容易在關系中淪為“它”,并因此喪失了創造力。
那些堅持在關系里面做自己的人,就會顯得情商低,甚至傷害到別人,但也正因為他一直在做自己,和自己的本我有深刻鏈接,所以一直保持著創造力。
從幸福度來說的話,這樣的天才往往很難獲得普通的幸福,或者說很難體驗到幸福感,因為幸福感來自關系,取決于親密關系的質量,也就是愛。
做一個極端的推論,如果一個人可以擯棄掉人類的情感,比如同情、憐憫、恐懼,而去徹底效忠于自己的目標,不擇手段,皈依無情,就會有一種無所不能的感覺。
武俠小說也經常會刻畫出這樣的角色,往往他們可以做出非凡的成就,但是人性也會隨之喪失。
這就能理解《道德經》中的這句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作為一種無法描述的宇宙力量,“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只是讓萬物如芻狗那也走完自己從榮華到廢棄的過程。
作為一個普通(又不普通)的人,我們自然不擁有“天地”的能力和無情,我們需要在兩個極端之間做出度的衡量和選擇。
我喜歡這樣一個描述:人應該同時擁有此岸和彼岸。
只有彼岸,一個人就難以得到救贖,而只剩下瘋狂,無數藝術家、哲學家最后選擇了自殺;只有此岸,人生就只剩下活著,如同沒有活過。
單純、執著、投入式的瘋狂……屬于彼岸;
中庸、向大家看齊、不冒尖……屬于此岸。
守在此岸不難,放棄就是。放棄夢想、放棄個性、放棄單純,以此為代價融入一個看似實在,實際上無比縹緲的現實世界里。
進入彼岸也不難,堅持就是。堅持夢想、堅持個性、堅持單純,最終進入一個痛苦的孤獨世界,但你卻站在蒼穹中看到了美,看到了此岸無法抵達也不可能想象的世界。
此岸是:人生的真諦在于平凡。
彼岸是:只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此岸的人生實際上是一種自欺;而彼岸的人生很容易陷入癲狂。
我們需要用主體性,用愛,用關系,來救贖這一世的人生。關鍵在于,這是我們可以自主選擇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