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身體有些許的不適,突然想到有一段時間沒去醫院體檢了,于是乎就去正規的三甲醫院做了一個全面的體檢,正趕上醫院有打折的888的全身體檢大禮包,于是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毫不猶豫的就選擇了這個多達三四十項光抽血就要抽五大管的大禮包。
當時聽到還有體檢“大禮包”時,不知怎么,就忍不住笑了,現代社會真是一個商業無孔不入的社會!
但當體檢報告出來時,我卻沒有笑出來。結果顯示我的不正常指標竟然有九項之多,其他無關緊要的小項不說,其中第4項,腎功能三項,竟然說我尿酸(UA)偏高。也就是說,我有得痛風的前兆。
我也是醉啦,孔夫子說,唯酒無量,不及醉。
我平時雖也喝酒,但并不貪杯,對飲酒是很節制的。葡萄酒我雖好,但也只是偶爾的“品”一下,并不像國人對白酒和啤酒的態度,“牛飲”兩字很能說明問題。
而且諸如關于心電圖說我心動過緩,妹妹的,老子每天堅持跑步,肺活量大,心動過緩不很正常嘛,還有其他各種指標也讓我徹底無語....
真是不體檢則已,一檢查渾身是病。
不抽煙、不酗酒,不濫交,不有不良嗜好,堅持早睡早起,堅持運動鍛煉,堅持熱愛生活,像我這般極度愛自己的人,竟然也一身都是病。
我也順便稍微瀏覽了一下其他人的體檢結果,好像沒有一個人沒有病的。
真可謂是,體檢之下,人無完人。
由此我也不由得想起現在與我們形影不離的各種可穿戴設備。
比如各種智能手邊、智能手環、智能眼鏡、智能戒指、智能運動鞋等,諸如以上各種智能設備無時無刻不在記錄著我們的步數、心跳、血壓、體脂、肺活量等。
好消息是,這些可穿戴設備,給我們提供了一把尺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丈量的工具。
這些可穿戴設備每天隨時隨地收集我們身體的各項指標和數據,在后臺運算中心,各種關于我們身體的數據被及時的提取和分析,并第一時間告知我們身體的各項指標是否符合大數據統計回歸的正常指標,以便為我們下一步的身體的調整和診斷做出評判依據。可穿戴設備可以強化每一個人對自己身體指標的刻度化敏感,進而每天可以借此改善一點點。
但壞消息是,我們每個人都變成了病人。
也許你這一刻身體各項指標都正常,但如果你身患糖尿病,也許下一刻,你多吃一口飯,甚至只是多吃了一口生日蛋糕,突然你的可穿戴設備就提醒你血糖已經過高,那你還敢繼續吃下去嘛,由于這種設備的敏感性,以后你吃任何東西都變得異常敏感、異常小心翼翼,長此以往,你吃東西的樂趣被剝奪啦,而這一切都是那個你那個貼身小管家的可穿戴設備在以你的健康為前提下“善意”的提醒。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智能機器人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不斷發展,站在一個更加宏觀和長遠的視角來看,在這種我們每時每刻都形影不離又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可穿戴設備的影響和裹挾下,目前看到的趨勢是,人類在各種可穿戴設備的挾裹和加持下,將變得更加機器化和非原裝化。我們正在變得越來越理性、麻木、機械化,好像對一切都感興趣,但同時對一切又都漠不關心,就像是一臺臺被設定了既定程序的電腦和機器。
看看那些生活在一線城市的人們,一個個像是上緊了發條的陀螺,整日奔波于各種場合,各種商業活動和眼花繚亂的社交聚會,看著一個個彬彬有禮笑臉相迎,實則只是逢場作戲,內心早已如機器冰冷。
而且我們的語言、情感和生活也日趨格式化,基因也正一段段的被破解,不遠的將來,新新人類的生命可以預先被設計和編碼,人類正沿著一條不可逆的方向和路徑向著機器化一路狂奔。
而機器人卻在更加“情感化”。隨著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機器人能模仿甚至超越人和人的體驗,機器正在嘗試著跟人類溝通,它們正試圖變得有感情,正慢慢的學會讀懂人類的心理變化,比如情感語音合成,使得機器人在情緒表達、情緒溝通上逐漸有了人格特征,甚至能滿足人類生理需求,這就是智能機器人發展的方向——靈長類機器人。
而最近,機器人索菲亞的創造者、美國人工智能大牛大衛漢森博士鄭重的宣布,2045年,人類將可以和類似索菲亞這樣懂得理解人類情緒并能與之產生互動和表達自己情緒的機器人結婚。有專家甚至預測,未來隨著靈長類機器人(包括性愛機器人)的不斷進化,將來甚至可能完全取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不用說顛覆傳統的夫妻之間的關系。
對于未來人和機器的關系,我個人預測的路徑是這樣的,人類因為裝上機器和各種可穿戴設備(包括硬件和軟件),會超越現在我們一般人的智慧;而智能機器人,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的幫助下,在逐漸情感化和人格化的過程中,將會演化成靈長類機器人,兩者道路雖異,但在某種業力的推動下會形成共謀,最終會殊途同歸,慢慢成長為一種人機合體新人類,從而迎來人類一萬年未有之大變局,并開創人機合體時代的新紀元。
最終,人類的靈性終將消逝在自己創造的文明里,而有了靈性的靈長類機器人,將和人類,像是夜空中的雙子星,分庭抗禮、卻又并行而立,共同行使上帝賦予人類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