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仗劍江湖、快意恩仇,風流倜儻,詩酒縱橫,劍膽琴心,笑談今古!
俠客,作為一種介乎平民和官方的第三種存在,是一種公平正義的化身,是一種英勇無畏的精神氣質,是一種歷史記載與文學想象,更是一種社會規定與心理需求的融合。最初發源于燕趙,最早記載于韓非《五蠹》,最廣散播于司馬遷《游俠列傳》: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我想,每個傳統中國文人的內心深處,都藏著一個夢,一個俠客夢!
一則,因為每個傳統文人內心都有著深深的自卑情結:古人云: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對于一介文人來說,文章雖是經國之大事,不朽之偉業。但在他們眼中卻實屬雕蟲小技:下筆千言,倚馬可待;比起仗劍江湖載酒行的俠客,和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將軍,卻始終有一種郁郁不得志的自卑心理:無他,雖心雄萬夫,胸懷韜略,但卻身無長物、手無縛雞之力,而且大都紙上談兵,下筆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所以有時不得不發出深深的感嘆: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其二,這與每個文人內心深處的英雄情結有關:唯除天下不平事,方顯人間大丈夫!他們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想要更想要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不世之偉業,立天下之奇功,名垂千古、彪榜萬世的英雄情結!達,則兼濟天下,窮,亦不獨善其身。每個受儒家思想浸染的文人、士大夫,都有一種想要濟危救困、經邦濟世的情懷!
第三,這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體現,更是人生價值和情懷的一種寄托。雖說大丈夫何患無妻,當戰死沙場,以馬革裹尸還!但馬革裹尸、戰死沙場,有時也要看時運和機緣。而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卻同樣可以達成自己理想。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是一種俠義;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是一種快意;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更是一種灑脫的人生境界!
千古文人俠客夢,一則以俠客許人,一則以俠客自許:君不見,夷門客有侯羸風,殺人白晝紅塵中。京兆知名不敢捕,倚天長劍著崆峒;君不聞,一簫一劍平生意,縱死猶聞俠骨香!
我有一壺酒,足以慰風塵;恨無知音品,傾灑江海里。
我有劍一把,足以平不鳴;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