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風水必須認識羅盤。
羅盤由三大部分組成:
天池。也叫海底, 亦就是指南針。 羅盤的天池由頂針、磁針、海底線、圓柱形外盒、玻璃蓋組成,固定在內盤中央。圓盒底面印中央有一個尖頭的頂針,磁針的底面中央有一凹孔,磁針置放在頂針上。指南針有箭頭的那端所指的方位是南,另一端指向北方。 天池的底面上(海底)繪有一條紅線,稱為海底線,在北端兩側有兩個紅點,使用時要使磁針的指北端與海底線重合。 現代羅盤的海底繪有十字線,十字線頂部分別印有東南西北,使用時應使磁針的指北端指向海底十字線的北端,并使磁針與海底的南北線重合。
有字的圓盤。就是緊鄰指南針外面那個可以轉動的圓盤。圓盤面上印有許多同心的圓圈,一個圈就叫一層。各層劃分為不同的等份,有的層格子多,有的層格子少,最少的只分成八格,格子最多的一層有三百八十四格。每個格子上印有不同的字符。羅盤有很多種類,層數有的多,有的少,最多的有五十二層,最少的羅盤只有五層。 羅盤不管多少層,但總的用途分為三個盤:地盤、人盤、天盤,三盤都刻有八卦和24山。
地盤又叫正針,用于格龍;人盤,又叫中針,用于消砂;天盤,又叫縫針,用于納水。
羅盤的各種內容分別印刻在圓盤的不同盤圈(層)上,是羅盤的主要構成部分。各派風水術都將本派的主要內容列入羅盤上。
無字的方盤。方盤為正方形,是內盤的托盤,在四邊外側中點各有一小孔,穿入紅線成為天心十道,用于讀取內盤盤面上的內容。天心十道要求相互垂直,剛買的新羅盤使用前都要對外盤進行校準才能使用。
指南針是測量地球表面的磁方位角的基本工具,廣泛用于軍事、航海、測繪、林業、勘探、建筑等各個領域。
羅盤實際上就是利用指南針定位原理用于測量地平方位的工具,羅盤在風水上用于格龍和確定建筑物的坐向、消砂、納水。
二、二十四山
《青囊序》云:“先天羅經十二支,后天再用干與維,八干四維輔支位,子母公孫同此推”,所謂二十四山,就是二十四個方位,用十二地支(子午卯酉,辰戌丑未,寅申巳亥)、八干(甲庚丙壬乙辛丁癸)、四維(乾坤艮巽)組成二十四山。
二十四山五行,即所稱之“正體五行”:
坎卦――壬子癸三山,艮卦――丑艮寅三山
震卦――甲卯乙三山,巽卦――辰巽巳三山
離卦――丙午丁三山,坤卦――未坤申三山
兌卦――庚酉辛三山,乾卦――戌乾亥三山
二十四山配干支
將天干與地支配于二十四山,也有其理論依據,天干由于氣清輕,故配于四正。甲乙屬木,故配以震木。丙丁屬火故配離火。戊己屬土故配中宮土。庚辛屬金配兌金。壬癸屬水故配坎水。四維正位無天干以配,而以四維卦配之,即四維之卦――乾、艮、巽、坤。則視同天干之氣。
十二地支配山:
綜觀各術家對地支配二十四山,約有三種說法:一者,地支中,寅為正月,一年之始。艮于節氣中屬新舊年交替,艮位之后正是一年之始,故配以寅支,卯為二月,辰為三月,巳為四月,午為五月,未為六月,申為七月,酉為八月,戌為九月,亥為十月,子為十一月,丑為十二月,丑為一年之終,終于艮之前,如此順布十二地支應十二月共一年而輪遍。二者,以北極星為中心,正月時直指偏東,因而定此方為寅,正是艮方之左方,二月時直正東,甲乙之間定為卯,三月時直指東南方,即現今辰位,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等,亦各得其位,因而據此將十二地支配于地盤二十四山。
三者,將十二地支依天,人,地分成三組,則:子,卯,午,酉……(天陽)丑,辰,未,戌……(中土)寅,巳,申,亥……(地陰)天陽為尊,居于四正,子居正北,卯居正東,午居正南,酉居正西。地陰為卑,居于四隅,寅居東北,巳居東南,申居西南,亥居西北。中土無定性,只能居于四隅,丑居東北,辰居東南,未居西南,戌居西北。
天干納甲
所謂“納甲”亦即將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入八卦。八卦納天干,天干之首為甲,故稱“納甲”。如將十二地支也配入八卦,有稱為“納子”者。若將天干扣除戊己二干,再加上十二地支及乾坤巽艮四卦,即是地理所用之二十四山盤。將此二十四山納于八卦,則統稱為“二十四山納甲”以作區別。
天干納甲的原理,系以月亮在一個月之中的變化,依其明晦盈虧的現象,配以八卦之“卦象”而得。所謂:
三日暮,震象出庚。
初八日,兌象見丁。
十五日,乾象盈甲。
十七日,巽象退辛。
二三日,艮象消丙。
三十日,坤象灰乙。
晦夕朔旦,坎象流戊。
日中則離,離象就己。
即每月初三黃昏時,彎細形的月亮出現在西方“庚”的方位,出現時月亮下彎約為圓月的三分之一,上陰為二,而下陽為一,與震卦類似,故將庚納于震卦,稱“震象出庚”。
每月初八日黃昏時,呈半月形的月亮出現在南方“丁”的方位,月亮出現的部分已較初三日為多,下陽象增加為二上陰象減為一,呈上虛下實的狀態,與兌卦類似,故將丁納于兌卦,稱“兌象見丁”。
每月十五日黃昏時,全圓形的月亮再現在東方“甲”的方位,月亮是全陽的狀態,與三爻全陽的乾卦類似,故將甲納于乾卦,稱“乾象盈甲”。
每月十七日時,下缺的月亮落于西方“辛”的方位,陰象在下出生為一,陽象由三退減為二,與巽卦類似,故將辛納于巽卦。稱“巽象退辛”。
每月二十三日,呈半圓的月亮在南方“丙”的方位消失,這時候的月亮又較十七日時為少,是上實下虛的狀態,下陰象增加為二,上陽象退減為一,與艮卦類似,故將丙納于艮卦。稱“艮象消丙”。每月三十日時,月亮不出現,也可以假定于黃昏時消失在東方“乙”的方位,月亮不出現如全陰的狀態,與三爻全陰的坤卦類似,故將乙納于坤卦。稱“坤象灰乙”。離為火為日,坎為水為月。日月為天之中,戊己為地之中,戊為陽土,故納于屬陽卦的坎。稱“坎象流戊”。己為陰土,故納于屬陰的離卦。稱“離象就己”。以天干為首之六十甲子,若用于陽宅取向,其氣有清有濁,故以天干納甲“納于八卦”,來作為判斷之依據。天干有十,納于八卦:
即:乾納甲壬,艮納丙,坎納戊,震納庚,
坤納乙癸,兌納丁,離納己,巽納辛。
二十四山納甲
風水學中,某些環境場合需用卦之變化時,由于二十四山盤中,天干與地支的部分無有卦象,故依其特性再將之歸納于八卦中(天干地支雖各分占八方,歸各卦所管,但并不隸屬各卦)。天干:上接天干納甲部分,戊納于坎,己納于離。在二十四山盤里面并無戊己(戊己居中宮),因此由乾所納之壬與坤所納之癸分配給坎與離來納。坎卦外兩爻為陰,由陰入陽,因此坎卦納屬陰干的癸干。離卦外兩爻為陽,由陽入陰,因此離卦納屬陽干的壬干。將天干與先天八卦相配:
甲干為天干之首,乾卦為先天八卦之首,故甲納于乾,乾為天,天地定位,故乙納于坤地。山澤通氣,山為艮,故丙納于艮。澤為兌,故丁納于兌。戊己居中土。雷風相薄,雷為震,故庚納于震。風為巽,故辛納于巽。壬癸則如前所言,各納于離與坎。
地支:地支以三合局屬類納于四正之卦。三合水局申子辰納于屬水的坎卦,三合木局亥卯未納于屬木的震卦,三合火局寅午戌納于屬火的離卦,三合金局巳酉丑納于屬金的兌卦。因此,二十四山依此納于八卦。
最后歸納羅盤二十四山納甲如下:
乾——乾甲
坤——坤乙
艮——艮丙
巽——巽辛
坎——申子辰癸
離——寅午戌壬
兌——巳酉丑丁
震——亥卯未庚
注意:二十四山納甲陰陽屬性與二十四山地元、天元、人元龍陰陽屬性不同,不可混淆,二十四山納甲陰陽屬性主要根據二十四山所在先天卦洛書序陰陽屬性來定,如乾為九、坤為一、離為三、坎為七,它們均為奇數,所以為陽,那么乾甲、坤乙、申子辰癸、寅午戌壬這十二山也為陽;兌為四、艮為六、震為八、巽為二,它們均為偶數,所以為陰,那么艮丙、巽辛、巳酉丑丁、亥卯未庚這十二山也為陰。二十四山納甲陰陽屬性多用于陰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