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傳二味鎮癇散治癲癇急性發作奇效如神
此方歷傳四代單傳.在征得長輩同意后.予在此貢獻出以供諸同仁臨證于屢用西藥而不效.束手無策速效之方
某女.8歲.猝然昏倒.目斜牙關緊閉.痰涎上涌口流白涎.面紅氣粗.四肢抽搐.脈弦細數.舌紅苔薄黃膩.諸癥在本地市醫院屢用西藥而不效.遂來我處
求肋
中醫治療:遂予代赭石60g.神曲30g搗爛以紅砂糖5g開水沖泡送服.半小時后患兒神情逐漸清醒四肢不再抽搐目斜牙關緊閉癥狀消失.只佘疲綣令力.頭微昏.
后予羚角勾藤湯加減五付遂愈.
本方價廉方易.效神.經無數代前輩試驗而來.非泛泛空談之輩.大家在
臨床中遇急性發作癲
比較有代表性的說法,是明代方賢的五分法。他在《奇效良方》一書中,把癲癇分為風癇、食癇、驚癇、痰癇、飲癇五類。這種分法對后世醫家影響較大。
(2)按發作時患者發出的叫聲分:
持這種分法的代表人物是宋朝名醫錢乙,他在《小兒藥證直訣》一書中,根據發作時患者發出的叫聲,把癲癇病分為五類:犬癇、羊癇、牛癇、雞癇、豬癇。這種分法當然是不科學的,如果發作時不發出叫聲,便不在五類之中了,可見分法不嚴謹。
(3)接五臟所屬分:
就是看患者發病源于哪一臟器,也就是說是哪些臟器病變而引起癲癇。這種分法應是從病理和癥狀這個角度考慮的。
這種分法,明朝醫家魯伯嗣是代表。他把癲癇分為心癇、肝癇、腎癇、肺癇、脾癇五種,并附帶說明了發作癥狀。他在《嬰童百問》一書上解釋了他的分法。面紅、眼睛直、吐舌、咬牙、煩躁不安、氣短的叫心癇;臉和嘴唇發青、眼睛向上看、手腳抽搐、腰背硬直的叫肝癇;臉發黑帶有晦氣、眼睛向上看、嘴里吐沫、身體僵直如尸的叫腎癇;臉白如土、眼睛發直、象受了驚嚇似的跳動搖頭、嘴里冒沫的叫肺癇;臉色發黃、眼睛發直、肚子脹、下瀉、四肢僵硬的叫脾癇。
把發作癥狀和病理結合起來給癲癇病分類,基本上可以從中醫典籍上找到理論根據,也符合中醫的臨床觀察經驗,確實有獨到之處。所以,后世醫家也有人沿襲這種分法的思路,加以提煉,提出新的分法。
(4)按陰陽分:
是癲癇分類中最簡潔的一種,只把癲癇分成陰癇、陽癇兩類。陰癇屬于虛寒癥,患者體質虛弱,每次發作時間較長,發作周期也長。陽癇屬于實熱癥,一般情況下患者體質比較強壯,每次發作時間較短,發作比較頻繁。
現代中醫如何給癲癇分類?
現代中醫根據中醫典籍的分類方法,對癲癇病有了更明確的分類。歸納起來有下面幾種:
(1)分為陰癇、陽癇或者實證、虛證兩類。這種分法實際上是繼承了傳統中醫的陰陽兩分法。
(2)把癲癇分成風癇、驚癇、痰癇、食癇、熱癇、瘀癇、虛癇、蟲癇等類,是根據病因來分類的。上述幾類,散見于醫籍中,古代醫家已有論述,只是未加系統概括。現代醫家經過加工整理,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科學的體系,這其中有醫家獨到的見解,但總體上說來還是對古代醫學思想的繼承。
(3)把癲癇分為肝風痰濁、肝火痰熱、肝腎陰虛、脾胃虛弱四類。這種分法,從肝、脾、腎三臟立論,體現了當前中醫對癲癇病病因的基本看法,切中了要害,抓住了主要矛盾,不失為一種較好的分法。
對癲癇病較好的中醫分類是哪一種?
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我們主張將癲癇分為風、驚、痰、食、虛、瘀、滯七類。因為這種分法直接抓住了病因,與發作癥狀結合,對治療有積極的指導作用,而且非常具體?,F將各類癲癇的主要癥狀和病因分述如下:
(1)風癇
癥狀:臉色發青、發紫、脖子發硬、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兩眼向上看、肢體僵直、抽搐吐沫。發作前有頭暈目眩、頭痛、惡心、肢體麻木等前兆。
病因:肝陽亢盛,有痰火,感受風寒,閉阻經脈;或肝功失調,風寒外侵,肝風內擾,血虛郁閉。
(2)驚癇
癥狀:突然昏倒、神志喪失、肢體強直、抽搐,多數發作前驚叫。輕者神志不清,神情呆滯,有無目的行為。
病因:胎兒腹中受驚,先天膽氣不足,或出生后暴受驚嚇,則遇適當條件發病。因高燒驚厥,治不及時或未治愈而轉為癲癇。因肝腎虛弱,經受突然刺激或長時間強刺激,受驚發病。
(3)痰癇
癥狀:發作時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鳴、口吐涎沫或口角流涎、臉色發青、口唇青紫、手腳抽搐、身體僵直,并伴有異常叫聲。
病因:一是溫熱積久,灼傷津液,蓄成痰飲。二是脾胃虛弱,運化失職,積為痰飲,或由進食生冷油膩過多,消化不良,積為痰飲,遇誘因發為癲癇。
(4)食癇
癥狀:臉色發青、脘腹脹滿、腹痛、惡心、嘔吐、大便穢臭或便秘。發作時兩眼發直、四肢抽搐,重者昏倒、口吐涎沫。
病因:一是小兒哺乳不節,傷及脾胃。二是母乳有問題,或者含有較強的刺激成分,如酒精或副作用較強的藥物成分等,傷及小兒脾胃。三是常人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尤其易轉為痰癇。
(5)虛癇
癥狀:平素臉色發白或臉色晦黯,常頭暈目眩、腰酸腿軟,或肢體乏力、耳鳴、失眠、精神萎靡不振。發作時突然昏倒、兩眼失神、四肢顫動或抽搐、大小便失禁,或者神情呆癡,無行為意識。
病因:一是先天不足,臟器不健,若生活調理不當,遇飲食、寒熱、情感等刺激因素發病。二是久病不愈,造成肝腎虧虛或脾胃虛弱,肝腎虧虛導致精血不足,脾胃虛弱造成運化失職,飲食聚積生痰,蒙蔽清竅。三是外傷、產后失血過多或貧血等因素帶來不足之癥。四是積勞成虛,不勝外邪。
(6)瘀癇
癥狀:發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全身抽搐或者一側肢體抽搐、局部肌肉抽動、兩眼直視或向一側斜視,有時伴有尖叫聲,有些患者會出現精神癥狀,發作過后體乏無力。
病因:一是腦外傷或是腦血栓等心腦血管病變引起綜合征。二是部分臟器由于出血等原因造成瘀證,影響血液循環。三是氣滯脈絡,造成氣血不暢。
(7)滯癇
癥狀:發病前常表現出憂郁、焦躁、容易生氣乃至發火、胸滿腹脹或者腹痛難忍。發作時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輕者失神、臉色蒼白或蠟黃、目光呆癡、面部肌肉抽搐或嘴角不自覺地蠕動。
病因:一為氣滯,心情不愉快,或者怒氣難消,肝氣郁滯,或者氣滯胸膈。二為脾胃失調,多生津液,阻遏氣機。三為腸道不暢,清氣不舉,濁氣難下,或因宿便滯留,津液難通,濁氣上逆。四為經脈阻滯,氣機不暢,甚而導致清竅失養。
癲癇病的西醫分類與中醫分類有何異同?
首先應當說明一點,分類的重要作用之一是指導治療,是對癥下藥的依據。
西醫把癲癇病分為大發作、小發作等類型,是根據國際標準和我國研究的實際情況統一劃定的標準。劃分的主要根據,是發作時的癥狀?;颊咭唤浽\斷為某類型的病,便給適用的藥物。比如,患者被診斷為癲癇大發作,便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鈉等藥,診斷結果是精神運動性發作,就采用療效相對較好的卡馬西平等藥。
中醫之所以根據病因、病理分類,也是由中醫的特殊治療方法而定的。中醫的分法,直接揭示病根所在,便于醫生處方用藥,實用價值相當高。比如患者是由風邪入侵引起的風癇,在組方時,就把祛風的藥作為主藥;是瘀癇,主要治法就該活血化瘀。當然,它的局限性在于臨床經驗起了太大的作用,很難準確把握。
中醫用什么方法診斷癲癇?
中醫對癲癇的診斷,主要采用傳統的診斷方法,也就是望、聞、問、切四診。
中醫理論認為,五官是五臟的門戶,五臟病變和大腦病變密切相關,由此可見,通過五官就能發現五臟和大腦病變,得到診斷結論。脈,是聯系五臟和大腦的重要通道,大腦之所以能保持正常的機能,主要靠五臟供應賴以維持機能所需的能量,而五臟的各種病變都可能反映在脈理上,衍成各種不同的脈象。所以靠中醫四診可以診斷病情。
癇可大膽應用.各型癲癇均有奇效.應用之后可證吾言不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