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120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近日重點城市房價“普漲”的消息頻傳。統計局70城房價顯示,2018年8月房價僅1個城市環比下跌,49個城市房價環比漲幅超過1%,其中無錫、西安、徐州等城市房價環比漲幅超過3%。但這些其實都是均價變動,終究還是要看可比房價,從市場角度來看,目前重點城市房地產依舊不樂觀。不過要遏制所謂的房價上漲,各地還是在出臺相應政策進行調控,9月份以來,在中央部委發文指引下,已經有廣東、福建、北京等多個省市出臺了相應調控政策。
一、“穩房價”政策過快蔓延,監察力度空前嚴格
為了保證房價的穩定,主管部門從穩定供給、加強監察、管控價格等多方面做出了舉措。高頻次的各類專項活動確實整治出了一批違法違規的機構,解決了個別問題項目的價格過快上漲問題。但為了市場長期穩定發展,如此大范圍、高頻次的高壓監察還是大可不必,畢竟這些專項行動實際上放緩了項目上市節奏,進一步加劇了供不應求的矛盾,而那些市場發展前景一般的城市,其實也沒有必要跟風加入“穩房價”的行列。
比如近日住建部再度要求各地要持續整治房價投機亂象,深入開展專項行動,并發布了第二批違法違規房地產開發企業和中介機構名單。呼和浩特在上月末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停止房地產去庫存,要做到“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9月4日,福建省住建廳發文,要求開展房地產市場“雙隨機”監察,加強對中介違規現象管理。對于??谑械拈_發商來說,更是需要在9月28日前主動核實成本,調整價格,并重新申請價格備案。
二、著力解決“剛需”住房問題,二線 “搶人大戰”硝煙未息
為了滿足剛需人群的住房需求,保障城市對人才的吸引能力,不少供不應求的二線城市持續推出系列相關政策。加強公租房共有產權房建設、確保公積金貸款、剛需優先選房,是較為常見的政策調控類型。
如西安宣布在2021年前,計劃建設和籌集公租房20萬套、共有產權住房15萬套,合計占住房供應量40%左右;廣東推進共有產權房建設,提出共有產權房退出機制,解決購房者轉手的“后顧之憂”;南京要求開發商與公積金管理中心簽訂協議書,確保公積金貸款發放等。
遙想7月末的深圳調控,其實目的也類似,打擊“假離婚”、“限制企事業單位購房”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價格投機行為。但商務公寓“只租不售”、“住宅三年限售”等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市場中的供不應求。
三、嚴控“剛需”標準,北京收窄公積金惠及范圍與力度
對于是否符合“剛需”,地方層面的認定標準依舊嚴格,無房、無購房記錄是基本條件。這一方面是為了防范權利尋租、鳩占鵲巢的情形出現,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千方百計”控房價。典型如上周五的北京公積金新政,更是進一步收窄了“剛需”范圍,在“認房認貸”、 “貸款額度和繳存年限掛鉤”、“異地購房提取只能在戶籍地或戶籍地省會”等更多條款的限制下,不少購房群體的可貸款總額下降,部分剛需也被“錯殺”。
四、嚴厲打壓“投機”行為,不免誤傷部分自住需求
在剛需購房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認定標準越來越嚴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投資性”購房被限制,也導致相當一部分的改善性自住被打壓。上文提到的北京就是個中典型,調控政策矯枉過正,打擊投資變成了打擊剛需。雖然北京市場比較火爆,近年房價漲幅較大,但政策性調控的影響已經較大,房地產行業已經不再市場化。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在出政策,回過頭來不免讓人們尤其是剛需群體感覺到,“越晚買房,難度越大,越上不了車”。
再如剛需優先選房等政策的推出,也不免會產生“誤傷”。如武漢宣布對于均價不高于1.8萬/平方米,面積120平方米以下的新推盤,要隨機選取不少于60%的房源優先剛需首置需求,對于城市住宅成交均價約為1萬元/平方米的武漢而言,大多數項目必須優先剛需無房家庭,導致改善性需求的可選房源“被動”減少。
五、預期不確定,培育租房市場不可操之過急
對于租房者而言,租賃的“不確定性”來自于房租變動、租期長短、續約優先權、福利保障、社會觀念等方方面面,在市場運營成熟度不足的前提下,過快過多的上馬租賃房項目,是否能夠真正達到理想的效果,真正解決外來群體的居住問題?千萬不要因為租賃項目上馬過多、而又達不到理想的居住分流效果,反而導致出售型住宅供給不足、倒逼房價再度上漲。大家對于租賃住房的種種擔心和憂慮,也是值得主管部門警醒的。
近期地方層面打壓投資、支持剛需的基調依舊明確,推進房地產長效調控機制的方向未曾改變。但在具體落地上,還是有不少方面值得商榷,尤其是在定義剛需、打壓投資支持剛需上,還是應當更加審慎,千萬不要讓打擊投資變成了打擊剛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