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180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 上周日發布的《北京人口藍皮書》,對于北京人口發展列舉了一系列趨勢特征,如外來與戶籍人口雙雙下降、老齡化程度加深、超低生育水平格局未變等。并引起了大家對于一線城市人口發展的新一輪討論,“逃離北上深”等話題也再次被提起。不過只看北京終歸有些片面,還是連帶上海、深圳,并對比全國平均情況分析,才更能反映一線城市人口發展的實際趨勢。
一、2017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速仍達5.2%
在2011-2014年,北京與上海常住人口增速持續回落,不過在大部分時間內人口增速還是快于深圳。但從2015年開始,在城市人口發展戰略出現分野的情況下,三座城市人口增速走勢出現快速背離。
2015年,北京提出要疏解“非首都功能”、上海更是明確提出“守住常住人口規模底線”,結果是北京在2017年出現人口負增長,年末常住人口減少了2.2萬人,而上海更是在過去三年出現兩次人口負增長,2015年、2017年常住人口降幅分別為0.43%和0.06%。
深圳則恰恰相反,在2014年9月審議通過了《人才安居辦法》,相對寬松的落戶標準、普及面廣泛的落戶補貼(租房補貼最低檔為本科6000元)在2014年即取得了良好反響,常住人口增速上升至1.41%,較前一年加快了0.6個百分點。2015年后常住人口增速更是持續保持在4.5%以上的高位。
近年來深圳與北京上海人口增速的差異,也正說明了一線城市依舊強大的人口吸引力,不難想象,北京、上海人口總量控制政策只要稍稍放松,又會迎來大量的外來人口涌入。近兩年的“逃離北上”根源動因,其實還是在地方政府手里。
2011年以來北上深常住人口增速變化
注:2010年人口普查對各市人口總量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正,故展示數據從2011年開始
數據來源:各市統計局
二、北京常住人口老齡化情況好于全國
北京人口藍皮書指出,在2010-2017年,北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增加了66.7萬,占比由8.7%上升至10.9%,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但對比全國數據來看,北京常住人口老齡化程度并不嚴重,如2017年老年人占比較全國平均低了0.5個百分點。在大量涌入的外來年輕人口平衡下,北京的老齡化問題并非十分嚴重。
一線城市的老齡化現象主要還是體現在戶籍人口上,據各地統計局最新公布數據,如上海2016年戶籍老齡化比例為20.6%,北京2017年老齡化比例為16.4%。低生育率、平均壽命延長是一線城市戶籍人口老齡化的兩大關鍵因素。但與中小城市不同,一線城市本地戶籍老齡人口的消費能力并不一定低于年輕群體,再加之大量外來年輕群體的平衡作用,我們還是毋須過于擔憂北上深的老齡化現象。
2010-2017年北京常住居民與全國老齡人口(大于65歲)占比走勢
注:上海、深圳均未公布每年常住人口年齡結構
數據來源:統計局
三、北京、上海家庭越來越“小”,住房需求總量仍在增加
隨著社會觀念和習俗的改變,在北京、上海,“小家庭”越來越多地出現,反映在指標上,即家庭戶平均人口的下降。而這一指標的變化,也是上海、北京在常住人口總量減少的情況下,家庭戶數量依舊緩慢增長的原因之一,如上海2015年家庭戶增加了4.21萬個,北京2017年家庭戶則增長了4.9萬個。換言之,即便在人口總量下降的年份,北京、上海人口的住房需求總量依舊在穩步增加。
深圳表現則比較特殊,2014年以來家庭戶人口不減反增,這主要還是與深圳特殊的人才戰略有關,相對較低人才引入門檻,必然意味者更多四人戶乃至五人戶家庭的涌入。因此相比北京、上海,在對于外來常住人口居住生活的“適老化”和“適幼化”方面,深圳反而應當更加關注、更下功夫一些。
2010年以來北上深家庭戶平均人口變化
數據來源:統計局
四、外來人口的“居住舒適區”
北京人口藍皮書提出,北京外來常住人口呈現“環中心”分布,集中分布在四至六環。實際上,在上海、深圳也有類似情況。在常住人口大于120萬人的20個行政區中,北京、上海、深圳均呈現出 “房價越低、外來人口占比越高”的趨勢,如深圳的龍華、寶安、上海的松江、青浦、嘉定均是如此。
但是在人口總量較低的行政區,房價與外來人口的反比關系則不再明顯,這類行政區要么是經濟集聚效應尚未顯現,如北京的密云、平谷,外來人口遷入意愿不足,占常住人口之比只有16%和13%;要么是已經形成了比較高的進入居住壁壘,如上海黃浦、虹口的房價高企,外來人口遷入的支付能力不足,占比分別只有25%和19%。
北上深各行政區房價與外來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
數據來源:CRIC
就目前北上深的人口發展戰略來看,未來北京、上海常住人口總量仍可能偶爾出現下降,但是戶籍人口總數不太可能出現持續回落。即便是從疏解非首都功能、或控制人口目標的角度出發,類似2017年北京戶籍人口減少的情況也不應當在一線城市持續出現,畢竟北京794萬、深圳818萬、上海980萬的外來人口還沒有戶籍。雖然現在擁有居住證一樣可以享受一線城市便利的醫療、教育等社會保障體系,也可以獲得購房資格,但畢竟要滿足各種年限或評分標準,譬如在子女高考、養老金發放地認定乃至住房保障與改善等方面,終歸還是本地戶籍更有優勢一些。
———— / END / ————
“金九銀十”雖接連爽約,2018銷售金額仍有望達到14-15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