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古琴曲《長門怨》之前,其實需要了解一段歷史。
“金屋藏嬌”這個成語大家想必是耳熟能詳,它緣自漢武帝劉徹與他的皇后陳阿嬌之間的愛情故事,盡管結局并不美好。
陳皇后阿嬌,是堂邑侯陳午之女,母親為漢景帝之姊館陶長公主劉嫖。阿嬌年幼時,長公主有一次抱著時年四歲的劉徹問:“徹兒長大后娶妻,愿娶哪一個為妻?”劉徹便答:“若能娶到阿嬌,愿蓋金屋以貯之。”這句話逗得長公主十分高興,便數次向漢景帝請求,終于結下了這門親事。后來劉徹被冊封為太子,便娶了陳阿嬌為妃,婚后果然恩愛非常。
景帝病逝后,劉徹即位,是為漢武帝。阿嬌亦被立為皇后,一時風光無限,榮華盡享。可惜的是,阿嬌婚后多年,一直未孕,致使武帝逐漸疏遠了她。恰恰在此時,武帝的新寵衛子夫(漢代名將衛青之姊)生下一子,令子夫在宮中的地位獲得空前鞏固。陳皇后心生怨忿,既害怕衛子夫奪去君王寵愛,又對武帝移情別戀無計可施。這個被恐懼和憤恨沖昏了頭腦的女人,竟想到求助巫蠱,施以針刺布人的邪術,詛咒子夫與后宮其他寵姬。有宮中侍女向武帝密報皇后行巫,武帝龍顏大怒,立刻下令處死巫女、廢黜阿嬌皇后之位,謫居長門宮,那個曾經被“金屋藏嬌”的美人,從此變成了“長門怨婦”。
由昔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后到廢居長門的宮人,阿嬌感到異常落寞卻又心有不甘,她以為漢武帝不過是一時的惱怒,實則一定不會不念青梅竹馬、舉案齊眉的舊情,不過是找不到臺階下而已。心思輾轉間,她想起武帝特別贊賞司馬相如的賦,于是奉黃金百斤求相如作《長門賦》,以圖打動武帝。遺憾的是,武帝雖稱贊此司馬相如的賦確實為上乘之作,卻從來沒有想到過要給阿嬌復位。一廂情愿的陳皇后阿嬌,只能在凄清的冷宮中了卻殘生。
琴曲《長門怨》,正是根據漢武帝后陳阿嬌謫居長門宮之事譜成的。最早出現在清代民間,作者不祥(見《梅庵琴譜》一九三一年版)。琴曲以《長門賦》之意為曲意,塑造了陳阿嬌這個雖能用萬金求得司馬相如的華麗辭章,卻再也無法求回武帝舊情的廢后形象,遂得《長門怨》這首流傳至今的古琴名曲。此曲音樂形象豐滿,為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凄切的旋律,再現了阿嬌失寵后被謫長門宮時的愁情苦怨,其音如泣如訴,其情幽怨哀傷。透出琴曲,我們仿佛看到了兩千多年以前,那個謫居在長門宮的陳阿嬌徘徊復徘徊的無比落寞,看到她抬頭望月時,已經韶華不再的臉上那泫然欲滴的淚珠,仿佛聽到了她一聲又一聲的悲泣與嘆息。
聽行之先生的《長門怨》,猶為傳神地描繪了陳阿嬌如臨萬丈深淵中的絕望和悲涼心情。低音處,宛轉低回,幽怨迭出,令人為之淚下,高音處,激越跌宕,蕩氣回腸,讓人聞之心碎。感情處理可謂細膩豐富,委婉動人。聽先生撫曲,我們看到的不再是曾經不可一世的陳皇后,而就是一個悲、怨、恨、悔交加的可憐女子陳阿嬌。她自己處境凄涼,怨有情郎君如此薄涼,恨眾人只聽新人笑,不見舊人哭,悔自己恃寵而驕,不懂惜福。先生的十指翻飛之下,琴韻流動,令人黯然神傷。一曲聽罷,惟余心碎而已!
(高建國,字 行之;古琴家,畫家;中國琴會 會員;江蘇美協 會員;江蘇宿遷市古琴學會 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