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掠影
西江千戶苗寨,位于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大約三十多公里。
千戶苗寨是一個由十多個傍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起來的苗族聚居村落,據說也是目前中國甚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其實我在到達千戶苗寨之前,對這個景點并沒有抱太大的希望。國內知名的古鎮村寨而今商業化氣息都太過濃郁,何況它還扛著世界最大的大旗?
但畢竟千戶苗寨是貴州的一個招牌景點,武俠小說里關于苗人下蠱的神奇故事又一直銘記在心,所以我們還是去了。行程中還接到家鄉好友微信:苗寨很神秘,小心有蠱。于是越發雀躍。
沿白水河一路迤邐前行,看人也看風景。人和我們在一起,風景則在對岸。與我們在一起的游人,和我一樣驚嘆對岸吊腳樓的規模宏大與造型獨特。
吊腳樓是苗家人的主要建筑,均為穿斗式歇山頂結構。那些個平地吊腳樓和斜坡吊腳樓一棟連著一棟,將綿延起伏的大山都覆蓋住了。新舊交替的木色成了最具智慧的畫家,施施然畫出歷史的滄桑變幻。
那些木質吊腳樓,一般是三層的四榀三間,或者五榀四間的結構。底層并不住人,而是用于存放工具、關養牲畜、儲存肥料或者用作廁所。苗人是聰明的,山里的潮濕之氣太重,且蚊叮蟲咬,實在不利于人居住。
第二層才是人們自己的活動空間,用作客廳、堂屋、臥室和廚房。堂屋的外側,通常都建有獨特的“美人靠”,苗家話叫做“階息”,主要做納涼、女人們刺以及大家休息之用。再往上一層,更加干燥了,才主要用作物品、糧食、飼料等的存放。
這種多功能的吊腳樓,據說是源于上古居民的南方干欄式建筑。工匠們巧妙地把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結構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三維空間的網絡體系,和周圍的青山綠水、田園風光勾連在一起,極為和諧統一,彼此相得益彰。
有人把苗寨說成是中華上古居民建筑的活化石,并有理有據地指出它在建筑學等方面的美學價值。我是農民心態,雖然也認同這樣的說法,但更多還是覺得這樣的構造,其實就是因為苗族人迫于土地的稀少,不得已才建下的這種房子。既節省了用地,又使得空間得以充分利用。
除了那些吊腳樓,苗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那一座座橫亙在白水河上的風雨橋。橋身為了防止山洪沖擊,已經摒棄傳統換成了水泥石塊,但橋的上部建的塔和亭,則依舊全用木料筑成。塔亭每層飛檐翹角,雕龍畫鳳,頂上還有寶葫蘆、千年鶴之類的吉祥物。橋面兩旁,設置護欄、長凳,便形成了長廊式走道。因為可以讓過往的行人躲避風雨,所以叫做風雨橋。
看著那些古老卻巧奪天工的風雨橋,再想想那些庇佑著一代又一代苗民生活的吊腳樓,不由得你不感嘆苗族人的智慧。
然而,苗寨也確實無可避免的被濃重的商業氛圍所籠罩著了。除了沿街琳瑯滿目的銀飾鋪、小吃攤和牛角梳行,觀景臺亦被照相的攤點所占領。我所欣慰的,是在風雨橋上看到一群載歌載舞的苗家阿媽阿爸,穿著他們傳統的服飾,唱著我聽不懂的苗家歌謠。只是,我分明感受到那歌聲里,隱隱透出些悲壯。
因為沒有人售票,我猜想應該也是像內陸的廣場舞廣場舞一般,由大家自發組織起來自娛自樂。試著問其中一位大媽,我的話她倒是聽懂,但她的話我到底也沒明白。其他坐著休息的阿媽們,看我一臉茫然的樣子,都捂著嘴在笑,臉上似乎還帶著些羞澀。
估計著這是群老人家,說不得普通話,我索性也就不問了,且安享這一段民族歌舞罷。哪怕去到任何一個頂級的劇場,也不太可能欣賞到如此原生態的節目。
看著那一群吹著蘆笙唱著歌謠的老人家,我甚至覺得他們便是人間之最美。后來,通過別的游客介紹我才知道,他們所呈現的,居然是用苗族古語所演唱的古歌,目的是為了讓苗族后裔們能夠記得那天地洪荒,記得苗家辛酸的遷徙史。難怪,我從中聽到了諸多的蒼涼。
歌舞欣賞完了,我們干脆離開大部隊,鉆進了一條里弄小巷。因為心中并沒有個明確的方向,干脆就沿著寨子里的石階小路拾級而行,遇到岔路口,便以向上作為原則。
一路上,偶爾也還會有賣苗藥或是藥酒之類的店鋪出現,但我們看到更多的卻是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了。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端的是安閑恬靜。我們看到有老人在逗弄著小孫孫,看到有壯年的男子在敲打馬蹄鐵,邊上有馬兒在搖著尾巴。我們還看到勤勞的苗族女子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做刺繡,間或發出爽朗的笑聲。
透過這笑聲以及馬蹄鐵的叮當,我似乎看到了千百年來,西江的苗族兒女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身影,悠然又從容。
我想,這才應該是千戶苗寨本來的樣子。那白水河岸邊的苗寨風情,除了那場不期而遇的歌舞表演,其他實在是攙雜了太多不屬于苗寨的東西。
不過,有了那古歌,有了這藏在小巷深處的苗家日常,這一趟西江千戶苗寨,還是不虛此行了。如果說有遺憾,大概是我們到底也沒有遇到給人下蠱的苗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