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著”的血淚家史
《活著》這部小說,余華用他那慣有的淡淡的文字,冷靜的筆調,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娓娓敘說了一個小村,一座小城,以及一個叫福貴的老人極不尋常的一生。
主人公福貴年少時是一個典型的輕狂闊少,通宵達旦地吃喝嫖賭,終于在一夜之間由闊少變成不名一文的窮光蛋,偌大的家業(yè)就敗在福貴的手里。父親被他活活氣死于由老宅遷入茅屋的當天。一貧如洗的福貴,為給母親治病去城里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zhàn)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徒四壁。兒子意外身亡,殘疾的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后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活活壓死,外孫因饑餓吃豆子撐死。福貴買了一頭原本要宰殺的老牛做伴,“兩個老不死”就這么繼續(xù)在人世活著……
如果說,福貴的父親所走完的人生之路,畢竟與其家庭經濟地位急劇變化息息相關。但福貴的兒子有慶,一個富有體育天才的農村男孩,卻死于當時社會的極度荒謬中。校長集中小學生去獻血,醫(yī)院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有慶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慶永遠活在小學五年級。多年以后,人們才幡然醒悟:終于以法律的形式,摒棄了所謂的動員中、小學生去參與成人都力所不能及的搶險、救人等政治性的號召。
福貴的女兒鳳霞,美麗聰慧勤勞。鄰居都喜歡她,說鳳霞“掃地時連別人家的屋前也掃,一掃就是半條街。鳳霞學打毛衣,三四天就學會了,整條街的女人里就數(shù)鳳霞毛衣織得最緊最密,大家都把毛線給她,讓鳳霞替她們織。鳳霞累是累了一些,可她心里高興。毛衣全部是免費織成給了人家”。這么好的姑娘,在醫(yī)院難產大出血,失去了如花的生命。那時,鳳霞還不足二十歲。
一對兒女都死了,富貴的妻子家珍,一個勤勞的農村勞動婦女,身心交瘁,生命也熬到了盡頭。臨死前她對福貴說,“鳳霞、有慶都死在我前頭,我也心定了,用不著再為他們操心,怎么說我也是做娘的女人,兩個孩子活著時都孝順我,做人能做成這樣我就該知足了。”也許,福貴家中唯一幸運的只有家珍。作家余華把唯一的人間溫情送給了她,至少,她是平靜地死在自己心愛的男人身邊的,盡管這個男人年輕時因為吃喝嫖賭敗光家產是那樣傷過她的心……
二喜,一位雖有殘疾但善良、體貼的男人,他是富貴的女婿。妻子難產死后,他帶著兒子長大,為了生存,去城里打工,卻飛來橫禍,“建筑工地上,兩塊大大的水泥板,把他的身軀擠成了薄片”。二喜的死,印證著,許多外出打工的農民兄弟中,曾經或者正在發(fā)生的血淋淋的社會真實。
苦根,是福貴的外孫。他的生日卻是母親的忌日,他從不知母親鳳霞的模樣。二喜死后,苦根就跟著外公福貴過日子。苦根餓得發(fā)暈,福貴心疼極了,便去摘了半鍋新鮮的豆子,煮熟了,里面放點鹽。誰也沒有想到,等到福貴從棉花地里回到家,“苦根歪在床上,嘴半張開能看到里面有兩顆還沒嚼爛的豆子。”“苦根是吃豆子撐死的,”這孩子不是嘴饞,是福貴家太窮,“村里誰家的孩子都過得比苦根好。”
老爹、老娘、兒子、妻子、女兒、女婿和外孫,福貴所有的親人,老老少少,遲遲早早,先先后后離開了人世。他們或死于落迫,或死于疾病,或死于不幸,或死于饑餓……福貴以及他的家人,是典型的生活在當時中國社會最底層的以務農為生的中國老百姓,無疑,《活著》就是一部中國普通老百姓特別是貧苦的農民為了“活著”而苦苦掙扎的血淚家史。
“當然,《活著》也講述了我們中國人這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作家余華如是說。
二、“活著”的默默承受
“人究竟為什么活著?”作家余華以小說的形式向我們展示了他獨到的見解——人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慘烈的廝殺,更不是來自于歇斯底里的吶喊,而是來自于默默承受,去承受生命賦予人的責任。《活著》主人公福貴坎坷多磨的一生恰如其分地詮釋了這一點。
落魄前的福貴不懂得悲傷,破敗后的福貴卻沒有資格悲傷了,淪落為佃戶的他,租種著曾經屬于自己的五畝田地。此后的日子,他經歷了戰(zhàn)爭,被抓壯丁到戰(zhàn)場而九死一生;經歷了自然災害年,飽受饑餓的折磨而僥幸活命。他親手埋葬了自己的父母、兒子、女兒、妻子、女婿和年僅七歲的外孫苦根。他身邊的親人一個個相繼死去,而他卻活著。如果有人遇到了如此的人生“待遇”,想必他一定是不堪再回首。可這位老人卻哼唱著民謠,依舊如此淡定、詳盡地同作者娓娓道來,“仿佛又活了這么一段人生”。
正如小說中的描述:“坐在我對面的這位老人,用這樣的語氣談論著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內心涌上一股難言的溫情,仿佛是一片青草在風中搖曳,我看到寧靜在遙遠處波動。”福貴怎么就能在經歷那么多的打擊之后,在失去那么多的親人之后,還能保持那種淡定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
他如是說“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紛紛離世而輕率地結束自己的生命,他踽踽一人用自己羸弱的臂膀擔起了生命賦予自己的責任,因為活著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心安。其實福貴從來沒有思考過活著的意義,他只知道人活著就是這樣,承受人生必經歷的酸甜苦辣。他選擇的是默默承受,是“直面慘淡的人生”、“淋漓的鮮血”,是咬著牙活下去。在春天的田野上,他仍然趕著一頭和他同樣衰老的老牛,唱著山歌不倦地耕作著……
的確,活著絕不只是簡簡單單地生存著。從福貴身上,讓我們頓悟,活著,是一種承受,承人生之艱難;更是一種理性,理人世之滄桑。
也許在許多人看來福貴的一生是煎熬的一生。可是對于福貴自己,我覺得他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幸福”(作者余華語)。福貴一貫而終的是默默承受,即便命運多次拔劍脫鞘,他終究還是承受了下來。喪雙親之悲,喪妻之哀,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的痛:喪子之痛,喪女之痛,喪婿之痛,喪孫之痛……當一切完結后,我們看見福貴與一頭老黃牛安然地坐在芳草凄凄的大地之上,以最卑微的姿勢仰望著這世間。一個達觀的人,不是總是發(fā)表激昂言辭的那個“智者”,而是飽經滄桑后認清了種種命定的潛規(guī),爾后賦予自己一個如此安然的黃昏,正如羅曼羅蘭所說:看清這個世界,然后一如既往愛著她……
“人,不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恰恰是為了不是為了活著任何之外的事物而活。”(余華語),也許,這便是活著本身最為貼近的真實的告白吧。
三、“活著”的生命哲思
哲思散文家周國平曾說過:一個人要對自己整個人生的目的有明確而堅定的認識,清楚地知道自己究竟為什么活著,這是一件極難的事。因為極難,所以,更想知道答案。因此,在讀完《活著》后,我再次陷入了沉思。
活著為了什么?活著不為什么?
以前我總認為人世間最悲哀的莫過于親人對你的不理解,當看完《活著》你會明白,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是看著身邊一個個親人相繼死去,直到只留下你煢煢孑立、形影相吊……但孤苦伶仃的福貴卻奇跡般地挺了過來,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樂觀豁達地活著。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是我,我會不會繼續(xù)活下去,但是福貴不僅好好地活著,還依然友善地看待人世,這種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和對人世的豁達態(tài)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執(zhí)迷不悟,他們總以為活著只是為了享樂,為了金錢,為了做官,為了發(fā)達,為了索取……我那么清晰地記得前幾天報道的那位為斂財而濫用職權、貪污受賄的官員,在法庭宣判時的那一番“宏論”:“受賄巨款,只是為了讓我的子孫過得更好,再說,我所貢獻的遠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這就是他貪婪地活著的理直氣壯的理由嗎?他珍惜了人民賦予他的權利了嗎?
還有一些人當達不到目的時就輕易地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或者肆無忌憚地傷害他人。猶記得紅極一時的港臺歌星張國榮因承受不了演藝圈的壓力而選擇在愚人節(jié)跳樓自殺,這是怯懦者的愚蠢行為。而人類的敗類——僅僅因女友離去,工作不順,就滅絕人性地砍殺13個無辜兒童的福建南平鄭民生,這樣的人渣,當然不配茍活在人世,但我想,即使他到了地獄,知道有福貴這么一位老人,他是不是也該良心發(fā)現(xiàn)而愧疚呢?
魯迅說:“一要生存,二要發(fā)展;生存不是茍活,發(fā)展不是奢侈。”福貴一家靠微薄的收入艱難地生活著。雖然貧窮,但他們一家始終不拋棄人性中最使人溫暖的那一面:勤勞、善良、從不怨天尤人。在物質充實的今天,人心卻日趨浮躁,當一個個邪惡的念頭充斥著我們的大腦時,我們是不是應該冷靜的思考一下活著的意義,人生的價值呢?
“做人不能忘記四條,話不要說錯,床不要睡錯,門檻不要踏錯,口袋不要摸錯。”這是小說里福貴老人說的話,也是對整個社會做人的一個精練的概括。可是如此簡單的做人之理卻在現(xiàn)實社會中處處碰壁。我們耳聞目睹的皆是誰又被騙了,哪個貪官又挪用了上億的公款,大偷小偷大行其道,偷了公家偷個人;諸如情人、二奶三奶之類的更是屢見不鮮……當生活在這樣國泰民安的年代,有些人還在為物質上的需求挑三撿四時,可否想過上一代人為了生存而苦苦掙扎的情形?當我們還在抱怨命運的不公時,是不是也應該想想這世上更多災多難的人?得寵思辱,居安思危,與福貴們相比,我們是不是更應該感到幸運?更懂得珍惜呢?
人只要活著,就有無限希望。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幸運。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坦然面對世事滄桑好好活著。活著一天,就要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珍惜生活的每一天,創(chuàng)造生活的每一天,讓活著變得更有意義。
一個叫福貴的老人一生的滄桑,筆者手不釋卷地持續(xù)閱讀。時間會帶走一切,時間也會留下許多,感謝余華,給了我們如此豐富的精神盛宴。流年里,打動我們的仍是這樣的畫面“一個老人,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在一塊土地上,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