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有句名言,30歲以前要靠體力賺錢,30歲以后要靠"錢"賺錢。不過,從目前的 情況看,多數人會在四十歲左右的時候達到人生的輝煌時期。不妨這么說,40歲以前要靠 體力賺錢,40歲之后要靠"錢"賺錢。以下這一年齡段的兩位杭州"財女"就做到了靠"錢"賺錢 。 工作之外靠"理財" 李昕在杭州一家國有企業的工會工作,這幾年看到不少同事下海經商,事業有成,她也 曾動過心,但畢竟單位的各種保障和福利不錯,所以,即將跨入四十歲門檻的她雖然還是一 個"大頭兵",但她非常知足,因為對她來說,除了提供正常生活保障以及從和諧舒適的工作 環境中找到心理寄托外,這份工作的薪水并不十分重要。這些年,她依靠科學理財,使自己 的家庭資產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說起家庭理財,李昕從十幾前就開始了。那時她和老公勤儉持家,有了婚后的第一筆積 蓄,當時多數人都是"有錢存銀行",而她卻把積蓄買成了國債。結果五年下來,她的本息正 好翻了一番。此后,她又果斷地把這筆積蓄投入到了股市中。到2001年的時候,她的股票 總市值已經達到40萬元!而她這時的工資才800元。 因為她始終抱著見好就收的投資心理,所以,為了穩定勝利果實,她便把股票及時賣掉 ,又買成了國債。40萬元每年的利息收入就是11560元,"錢"賺的錢,已經超過了她當時的 工資。 2004年初,理財市場上不斷推出信托和開放式基金,她又將到期的國債本息一分為二 ,分別買了兩年期信托和開放式基金,信托產品的年收益為6%,基金的申購價格為1.07元 。不久前,信托產品到期兌付,那只基金的累計凈值在經歷漲漲跌跌之后也達到了1.27元, 這樣算起來,兩年時間她共實現理財收益6.9萬元,平均每年收益3.45萬元,已超過她的工 資收入了。 "投資"讓她衣食無憂 干曉燕以前是蕭山一家銀行的會計,2002年的時候她就看好了房地產市場的前景,向 銀行貸款一次買了兩套房子。此后的兩年,盡管還貸壓力較大,但心里充滿希望。 從2004年開始,當地房價一個勁兒的往上躥,他們兩套按揭房的房租也水漲船高。 2005年初,考慮銀行貸款利率上調,貸款成本增加,于是干女士便將兩套房子全部賣掉, 提前還了貸款。這樣,干女士當初投資的30萬元一下子變成了60萬元! 雖然有60萬元的積蓄,但存在銀行利息太少,于是她便琢磨起了投資門路。經過慎重 考慮,她覺得投資"實業"更對路。 她有一個親戚開了一家瀝青化工廠,但由于缺乏周轉資金,影響了發展。于是她主動找 到這位親戚,經過協商達成了合作意向,由她將60萬元資金借給這位親戚,在確保資金可 隨時撤回的情況下,每年享受20%的分紅。 為了防范投資風險,于女士想了一個萬全之策,因為親戚的工廠固定給某縣公路站供貨 ,而公路站始終壓著供貨方一部分資金,因此這位親戚有一筆數額不菲的債權,公路站是政 府的,債務風險較小,所以,她和親戚協商60萬元借款以債權做抵押,并通過律師辦理了 相關手續。 這樣,親戚盤活了融資資源,取得了經營資金,干女士又在避免風險的前提下增加了投 資收益,2005年她獲得分紅12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