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宣武帝皇后胡氏是司徒胡國珍的女兒,出生時便“赤光四照”。其父趕緊找了個算卦的一問,算卦的說:“賢女有大貴之表,方為天地母,生天地主。勿過三人知也。”(《魏書·皇后列傳第一》)史書上這一套說辭見多也就不怪了。
胡氏的姑母為尼,頗能講道,并入講宮禁。在宮中講道的同時,也不忘讓左右親近的人向皇帝渲染自己外甥女的美色,于是在宣武帝(元恪)初年,胡氏得入宮中為妃。
北魏有“殺母立子”的舊制。魏太宗拓跋嗣立為皇太子時,魏太祖拓跋珪將其母劉貴人賜死,并為拓跋嗣講述漢武帝立子而殺其母鉤弋夫人的故事,是為了“不令婦人后與國政,使外家為亂”。結果,拓跋嗣“哀泣不能自勝”,父子幾乎反目(《魏書?太宗紀第三》)。
這個規矩立下后,后宮的嬪妃因怕丟了自己的性命,都寧可生公主,而不愿生皇子。而當時的孝武帝的皇后高氏生性妒忌,心恨手辣。她不僅害死了前任皇后于氏和于氏所生的皇子元昌,還阻止皇帝親近其他后妃,所以宣武帝十余年也沒有子嗣。當時胡氏見狀卻每對其他嬪妃說:“天子豈可獨無兒子,何緣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嫡乎?”等到腹中有孕,其他嬪妃還是按照舊例警告她,敦勸她早想辦法,她卻堅持初衷不改,并在發誓說:“但使所懷是男,次第當長子,子生身死,所不辭也。”(《魏書·皇后列傳第一》)結果果然生男(即元詡)。因是長子,第二年便被立為太子。高皇后要依舊例處死胡氏,經多位大臣的力保,胡氏不僅并未被殺,反而進封為充華(妃嬪的稱號)。
延昌四年(515),宣武帝駕崩,胡氏之子孝明帝(肅宗)即位,時年僅六歲,尊高氏為皇太后,尊胡氏為皇太妃。胡氏迅即聯合大臣,揭發高太后逼死于皇后和皇子元昌,最終廢除了高氏的太后尊位。胡氏則進封為皇太后,臨朝執政。胡氏好佛,大興寺塔,她動用八十多萬民工,花二十年的時間營建著名的龍門石窟。
胡太后年紀輕輕就守了寡,她不甘寂寞,曾看中北魏名將楊大眼之子楊華,此人容貌魁偉,也是著名的美男。當得知太后要他侍寢時,他嚇得投降南梁。“楊華,武都仇池人也,父大眼為魏名將。華少有勇力,容貌雄偉。胡太后逼通之,華懼及禍,乃率其部屬來降。胡太后追思不已,為作《楊白華歌》辭,使人晝夜連臂蹋足歌之,辭甚凄惋焉。”(《梁書?楊華傳》)這首詩收錄在《樂府詩集》中,使我們有幸在千年之后仍然能一睹為快:
陽春二三月,楊柳齊作花。
春風一夜入閨闥,楊花飄蕩入南家。
含情出戶腳無力,舍得楊花淚沾臆。
秋去春還雙燕子,愿銜楊花入窠里。
“從此詩看,胡太后倒是個情種,并有草原女子的坦率和奔放,直抒胸臆。既然封建社會容許皇帝有眾多嬪妃,那么胡太后追求一女多男的情欲,我們也不必過多指責,如果撇開她因情欲而影響政治清明不談,她對情愛的率真,倒也有幾分可愛之處。”(周錫山《臨朝太后——從呂太后到慈禧》)
胡太后有才情也好,敢恨敢愛也罷,隨著元詡的長大,胡太后的穢行畢竟使他難堪,更讓他難以忍受。胡太后也覺察到兒子的不滿,由此母子二人心生芥蒂,嫌隙漸起。胡太后對此不思悔改,竟鬼迷心竅般在孝昌四年(528)毒死了元詡,對外則稱皇帝死于暴疾,另立了一個三歲的小皇帝。
胡太后毒殺皇帝,玩弄朝政,給了豪強爾朱榮起兵發難的借口。爾朱榮攻陷洛陽后,毫不猶豫地把她及小皇帝一并扔入黃河淹死。以此為轉折,北魏王朝也走上了衰亡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