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妙常這個名字,中國人并不陌生。京劇、平劇、豫劇等各大戲劇種都有關于陳妙常故事的劇目。“陳妙常,宋女貞觀尼姑也。年二十余,姿色出群,能詩,尤善琴。張于湖授臨江令,途宿女貞觀,見妙常驚訝。以詞挑之,妙常拒之甚峻。后與于湖故人潘法成私通情洽。潘密告于湖,令投詞托言舊所聘定,遂斷為夫婦。”(馮夢龍《情史》卷12)
馮夢龍的記述言簡意賅,戲曲、雜劇中的情節也于此相差不大。陳妙常是南宋高宗紹興年間臨江青石鎮郊女貞庵中的尼姑,出身于官宦之家,只因她自幼體弱多病,父母才將她舍入空門,在女貞庵中削發為尼。陳妙常誦經禮佛之余好學不倦,因此,她不但詩文俊雅,還兼工音律。
進士出身的張孝祥(號于湖居士),赴任路上投宿,偶遇陳妙常。張于湖對陳妙常很有好感,便尋了個機會跟她搭訕,并寫下一首《楊柳枝》送給她。誰知陳妙常看不上張孝祥,回了一首同題的小詞,委婉拒絕了張大人的好意。我們都知道張孝祥是南宋豪放詞的代表人物之一,詞作大氣磅礴,而《楊柳枝》這種小兒女情調與張詞平素的風格相差甚遠,所以也有人認為這首《楊柳枝》是托名的偽作。
張孝祥碰了一個軟釘子,不好再強求,又想到這里是自己即將上任的地方,是非太多也影響自己的官聲。于是便匆忙離開,與陳妙常不想再有什么糾葛。張孝祥離開了陳妙常,可張的朋友潘法成又走入了陳妙常的視線。這之后的情節就有些俗套:潘法成是一位年輕的書生,因赴臨安趕考落榜,便想暫時找個冷僻所在,溫習功課,在考功名。潘必正投宿庵中遇見陳妙常,驚為天人,也寫了一首小詞送給她,妙常看畢,對潘法成卻沒有拒絕。于是,一場熱戀之火便在兩人間熊熊燃燒起來。
兩人春風幾度,之事歡喜無限。但這二人雖是兩情相悅,卻還有一大障礙:陳妙常乃是出家人。從程序上講出家人想談婚論嫁,需要先還俗。而僧道還俗,又需經官府批準。所以,潘法成只好帶著陳妙常前往官府申請還俗。
到了官署,陳妙常這才知道官衙之上坐的張孝祥,原來就是上次向她表白的那個人,早就嚇得魂不附體。但張孝祥是何等人也,揮筆寫下批詞,批準陳妙常還俗,成全了一對有情人。有人為此戲作一詩以記此事:短發蓬松緣未勻,袈裟脫卻著紅裙。于今嫁與潘郎去,省得僧敲月下門。
這個故事后來成為戲曲、小說創作的極好題材,其中以明代高濂的《玉簪記》最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喜劇”之一。作為文學作品,男主人公的名字和身份也變了,潘法成成了庵中住持,男主人公是她的落第的侄子潘必正。“當時,陳妙常的面前有兩條道路:要么留在庵中,在思念和孤獨中度過一生,要么還俗,追隨清法成受人間的美滿幸福。后一條路顯然危機重重。在當時的年代,一個尼姑想著思凡,并且還做出在世俗眼中有違倫常的事情,一個不小心就會喪命。最終,地選擇了跳出這隔塵絕世的墻。幸運的是,她做到了。”“人的命運是可以通過努力改變的。我們應該為妙尼追求幸福的勇氣鼓掌。”(楊柳《歷史上那些女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