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琰之死,是曹操稱魏王之后發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曹操屠戮名士又一例證。在陳壽等史家筆下,曹操“性忌”,既愛才,更忌才。“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三國志·魏書·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第十二》)大意是說,孔融等人都因為和曹操有舊交情,于是就蹬鼻子上臉對曹操不夠恭敬,結果被殺,而崔琰被殺最讓時人感到冤枉和痛心。
崔琰,字季珪,清河東武城(今山東省武城縣西)人。原本是袁紹的部下,曾經勸說袁紹不要與曹操為敵,袁紹不聽。袁紹死后,袁譚、袁尚爭著要得到崔琰,崔琰稱病不出,結果被投入監獄,因為得到陰夔、陳琳的營救得以幸免。
曹操擊敗袁紹得到冀州之后,征召崔琰為別駕從事并得意地說:“我昨天審查了一下冀州的戶籍,總共有三十萬人,可真是個大州啊!”"崔琰則回答說:“現在天下大亂,袁氏兄弟又互相殘殺,百姓苦不堪言。您來到這里,也不先問問百姓的生活風俗如何,救他們于水火之中,反而先問戶籍,這可不是冀州的百姓所希望的啊!”這時曹操的賓客門都為崔琰捏一把汗,想不到曹操沒有怪罪崔琰,反而向他謝罪。通過這件事,我們也會發現崔琰脾氣耿直,敢于直言。
后來,崔琰出任曹丕的老師,看到曹丕田獵不斷,為此向曹丕上疏勸諫。曹丕面對崔琰的斥責,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坦然接受,并非常謙卑的寫了一封信,保證自己以后再也不會犯類似的錯誤啦。
曹操做了丞相以后,封崔琰為東曹掾,并對他說:“您有伯夷那樣的風范,史魚那樣的正直,貪婪的人聽到您的名字就會變得清廉,壯士聽到您的名字就會更加勇武奮戰,您可真稱得上是時代的表率了。所以才封您做東曹掾。”評價還是相當高的。
曹操被封為魏公,當時還沒有立世子,曹操就讓官吏們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這是一件大事,所以眾官全都密封作答,只有崔琰公開回答:“蓋聞春秋之義,立子以長,加五官將仁孝聰明,宜承正統。琰以死守之。”(同上)當時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眾人都以為崔琰必然支持曹植,想不到他居然能夠支持曹丕,曹操因此喟然嘆息,封崔琰為中尉。崔琰的直率也可見一斑。
給崔琰帶來殺身之禍的是楊訓上表事件。曹操加封魏王后,曾經被崔琰推薦為官的楊訓上表盛稱曹操功德。當時有人譏笑楊訓為人虛偽,又說崔琰推薦錯了人。崔琰閱過楊訓的上表后,給楊訓寫信說:“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同上)崔琰原本是想說那些議論楊訓的人不明事理。沒想到有人說崔琰這封信是對曹操的不滿,曹操聽后很生氣地說:“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會當有變時’,意指不遜。”崔琰終不免因言獲罪并被曹操賜死。
崔琰是漢末大儒鄭玄的門人,在冀州更是士林領袖,可以說是正統的儒家士大夫,心中滿是仁義道德,滿是君王禮法。在袁紹手下,崔琰會不顧利害而斥責袁紹;在曹操手下,崔琰依然不懂得看人臉色下菜碟。崔琰雖然宦海沉浮幾十年,本質依然是個書生。讀過小說的人都知道,曹操連“做夢”都殺侍衛,崔琰如此耿介忠貞,早晚都會為“性忌”的曹操所不容,估計無論如何都不會有太好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