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人對人名的稱呼上有所謂的“稱名不舉姓”的習俗,也就是凡公私文牘稱名不舉姓,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主要是名,而非姓名全稱。像乾隆朝的大學士傅恒(孝賢皇后的哥哥),姓富察,傅恒只是他的名字;再如和珅,姓鈕祜祿,在清代文書典籍中多稱其名和珅而不是鈕祜祿·和珅。
滿族肇興之初,曾大量吸收各名族成員到自己的“隊伍”里,這其中數量最多的當然是漢人。漢人入旗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放棄固有的漢姓,而取滿姓。歸屬滿洲的漢族人,一般都在本姓上加“佳”或“爾佳”,例如“佟佳氏”“王佳氏”“張爾佳氏”等。據說“佳”就是“家”,佟佳、王佳,猶如民間俗稱的“老佟家的”“老王家的”之意。
滿清入關后,漢文化對滿族產生了巨大影響,其中也包括對滿族人取名習俗的漢化影響,這種情況在清初就已露端倪。像順治皇帝就取了個漢族名字福臨,他的姓名全稱是愛新覺羅·福臨,滿姓漢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旗人子弟逐漸地放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名字,從而一步步地開始改用漢姓漢名了。如康熙朝的禮部尚書顧八代,其子取名為顧儼,孫取名為顧珠,這完全是以“顧”為姓,其實顧八代的姓乃是伊爾根覺羅氏。無獨有偶,乾隆朝軍機大臣舒赫德之子取名為舒常、舒寧,則是以原姓舒穆祿氏之頭一字“舒”為姓,并取冠舒姓的漢式名字。至乾隆中期,由于這種改漢姓取漢名的現象不斷增加,且大有進一步發展之勢,乾隆帝因此把保持滿洲本姓提高到捍衛“滿洲根本”的高度來認識。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乾隆帝諭言:八旗滿洲、蒙古皆有姓氏,乃歷年既久,多有棄置本姓沿漢習者。姓氏者乃滿洲之根本,所關甚為緊要,今若不整飭,因循日久,必各將本姓遺忘不復有知者云云。乾隆帝為此嚴格要求滿洲官員的姓名皆由滿洲語命名,在日常生活和政務活動中如不可避免要用漢字轉寫滿洲語姓名時,即在用漢字轉寫滿洲姓氏時,在漢字的選擇上不得取用讀音與滿洲姓氏相似的漢族姓氏漢字。如當時有旗人取名“陶光”,陶是常見的漢姓;又有旗人取名“郭布亨”,郭字也容易讓人誤解,都受到了他的申飭。
除了禁止滿洲官員使用漢族姓氏替代滿洲原有姓氏外,在命名規則上,乾隆帝也有要求,即不可仿照漢人命名,嚴禁父子間取名用同一漢字。如貴州按察使的滿洲官員喜崇福進京謁見時,乾隆帝一見其名就指責說:“喜崇福三字,竟似漢人名”,即刻命改了一個滿洲味十足的名字“尼堪富什渾”。有如大學士阿桂,父名阿克敦,子名阿迪斯,三代人名的首字都是阿。乾隆帝認為阿字雖不見于漢人的《百家姓》,但這樣通用下去,仍有成為新姓之嫌,于是諭告阿桂,日后不準孫子的名字再用“阿”字。
作為最高統治者的乾隆帝,以滿洲官員的姓名為切入點,力圖阻止滿洲風俗被漢化,從而保持滿洲文化和習俗的獨特性。乾隆帝的諭旨政令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滿洲官員改漢姓,用漢名的漢化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