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第一任郭皇后因故被廢后,18歲的曹氏在景祐元年(1034)九月被選聘為后。曹皇后出身名門,可惜沒有留下名字。她的祖父是有“宋朝第一良將”之稱的曹彬,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曹彬卻沒有受影響。曹氏一門從此手握重權,很大一個原因就是曹家家風好,為人處世比較謙遜低調。
《清平樂》中的劇照
曹皇后出生在這樣的人家,耳濡目染,眼界格局自然非同一般。“曹氏是曹彬的孫女,入宮后很得趙禎的歡心,時間不長,便被冊立為皇后。曹后寬仁大度,馭下恩威并施,正位以后,宮中莫不畏威懷德,禁內肅然。”(余耀華《這才是北宋史》)而吳鉤也認為:“宋仁宗對曹皇后雖然不是十分中意,不過曹氏生性慈儉,賢良淑德,無可挑剔。”(吳鉤:《宋仁宗:共治時代》)
曹皇后嫁給宋仁宗已經是二婚了,當然她的頭婚說來也頗為蹊蹺。據宋人筆記《甲申雜記》記載,曹氏的第一任丈夫叫做李植,“自少年好道,不樂婚宦”,但李植與曹氏有婚約,“及禮席之日,曹氏已入門,化先逾垣而走,曹氏復歸”。可以說,這是一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主導的婚姻,和古代許多婚姻沒什么差別。新婚之日,新郎李植居然逃走了,這對于曹氏來說當然是非常難堪。
曹氏什么方面差強人意嗎?史書對曹皇后的評價非常高,認為她“性慈儉,重稼穡,常于禁苑種谷、親蠶,善飛帛書。”(《宋史》卷二百四十二)除此而外,曹皇后在一次宮變中所表現出的臨危不亂,也不愧將門之女。慶歷八年(1048)元宵節后數天,宮里出現內亂。四名禁兵趁著夜色摸入宮禁,殺人放火,圖謀不軌。當晚,宋仁宗宿于曹皇后寢殿,夜半聞變急忙起身并開門欲出。曹皇后趕緊將他攔住,不讓他出門并叫人緊緊關好門窗,又遣宮人急召都知王守忠等領親兵入衛。她預計叛兵必會縱火,又讓內侍準備了滅火的水桶。叛兵果然以燭焚簾,因為曹皇后早有防備,火很快就撲滅了。對派出去的每一個內侍,曹皇后都要先剪掉他的一束頭發并叮囑道:“賊平加賞,當以汝發為證。”最后,大家都爭先出力,亂兵很快被消滅。
對待后宮爭寵之事,曹皇后也很大度。張貴妃恃寵而驕,有次想借皇后的儀仗出游,仁宗讓她去找曹皇后借,曹皇后非但沒有不舍得,還爽快地借給她。曹皇后寬厚之舉,反而讓仁宗有些不好意思,他對張貴妃說:“國家的禮儀規章,上下有序,你坐皇后的車出行,外廷也不會為你安排。”張貴妃很不高興,但也只能作罷。
曹皇后在歷史上的影響力,前不如婆婆劉娥,后不如兒媳高滔滔。仁宗死后,英宗繼位之初就病倒了,這時曹皇后被推上前臺來垂簾聽政。在曹皇后臨朝的一年多時間里,以其令人折服的膽略,力持平衡,穩定政局,出色地完成了承前啟后的使命。神宗即位后,尊曹太后為太皇太后,改太后宮為慶壽宮。神宗對太皇太后十分尊敬,每遇大事,必恭聽訓。
曹皇后所做的對歷史最有影響的一件事是在“烏臺詩案”中對神宗的進言。蘇東坡由于“烏臺詩案”獲罪,御史們認為應該把他處死。此時已是太皇太后的老祖母對神宗說:“我回想起當初仁宗在科舉中發現了蘇軾兄弟,高興地說:'我替子孫們獲得兩個宰相。’現在蘇軾因為寫詩而獲罪,是不是被仇人中傷呢?即使寫詩有過,這罪也是微不足道的啊。我最近身體越發不好了,不要再用冤案濫殺而傷了福報。”神宗哭著赦免了蘇軾。
曹皇后穩坐后位28年,歷侍三代帝王。她在后宮的45年生涯中,被史書記錄的內容并不多,作為母儀天下的皇后還是非常合格的,既有巾幗風范,也有賢德氣度,當然還有一個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