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只有醇儒才能正解儒經(jīng)——經(jīng)義微論

"

東海律

只有圣賢才能編撰圣經(jīng)賢傳,只有醇儒才能正解儒家經(jīng)典。利益小人解之,難免解小了;邪惡之徒解之,必然解邪了。禮文廳友言:“解經(jīng)人非常重要,你讓陳某解釋,儒學就成為成功學;你讓于某來解經(jīng),經(jīng)典就是雞湯文。你讓我解經(jīng),我就還孔子為聖人,還儒經(jīng)為聖經(jīng)。”

"

解經(jīng)一

“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朱熹解曰:“宗,猶主也。所依者不失其可親之人,則亦可以宗而主之矣。”宗,尊奉,以之為主,以之為君主、宗主。宗主,指眾所景仰歸依者。所依之人如能“不失其親”,不失父母歡心,不違親親之義,也是值得尊奉的。

解經(jīng)二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論語里仁》)小人懷土的土,注家和學者多理解為鄉(xiāng)土。何晏集解引漢孔安國曰:“懷土,重遷。” 朱熹集注:“懷土,謂溺其所處之安。”懷土,意謂安于所處之地,安土重遷。這樣的解釋沒錯,但我以為南懷瑾的理解更為準確。他認為,土即土地,代表產(chǎn)業(yè)和財富。南懷瑾思想學問粗疏,但正確處應予肯定。土地是古人最重要的財產(chǎn)和財富來源,故《大學》說“有土此有財”,可見土地和財富關系之密切。小人懷土意謂小人最關心土地,主要原因并非“溺其所處之安”,而是牽掛財產(chǎn)和財富。

解經(jīng)三

或問:“《為政第二》說:'非其鬼而祭之,讒也。’注說:'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讒求福。’那像現(xiàn)在我們祭拜孔子,他也不是我們的祖考,這樣也是諂媚求福佑嗎?”答:祭孔祭天,祭之大者,當然非讒。此處鄭注不夠準確,當以朱注為準。朱熹《論語集注》:“非其鬼,謂非其所當祭之鬼。諂,求媚也。”《禮記曲禮下》:“非其所祭而祭之,名曰淫祀,淫祀無福。”《禮記·祭法》規(guī)定:“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據(jù)此可知,除了祭祖,有功于國家、地方者,皆得受祠祀之享。另外,古代祭天祭孔祭有功于國家和地方者,都有身份要求,民眾唯有祭祖之責。故鄭注在這個意義上亦沒錯。但孔子“非其鬼而祭之,讒也。”這句話并不局限于庶民,鄭玄之注卻把它狹隘化了,只說庶民了。

解經(jīng)四

是隱是現(xiàn),是獨善其身還是兼善天下,是手援還是道援,因時因地因自己的身份力量而制宜,無可無不可。故孟子說:“今有同室之人斗者,救之,雖披發(fā)纓冠救之,可也。鄉(xiāng)鄰有斗者,披發(fā)纓冠而往救之,則惑也。雖閉戶可也。”就事論事,這里的救都屬于手援。同室之斗理當手援,鄉(xiāng)鄰之斗則不必。不救鄉(xiāng)鄰之斗,不能引申理解為不要關心蒼生苦難和社會危機。

解經(jīng)五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出自于董仲舒《舉賢良對策》。道指孔孟之道,人類之常道,于道德為中道,于政治為王道,統(tǒng)而言之為仁道,散而言之為五常五倫。這個道出自于天道,以天道為根源。天道不變,人類之常道也不會變。

解經(jīng)六

《論語為政篇》“有恥且格”句之格,就是有格心。格有至、來、達到義,“格”可解釋為能達到某種法式、規(guī)范和標準。《禮記·緇衣》:“子曰:夫民教之以德,齊之以禮,則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齊之以刑,則民有遯心。”孔穎達疏:“格,來也。君若教民以德,整民以禮,則民有歸上之心。”我以為,格心,更準確地說,是歸正之心。有恥且格,有恥心而且有歸正之心。格有“正”義。何晏《集解》:“格,正也。”邢昺《疏》:“使民知有禮則安,失禮則恥,如此,則民有愧恥而不犯禮,且能自修而歸正也。”《尚書·冏命》:“繩愆糾謬,格其非心。”格其非心即正心。朱熹釋格字,兼取至和正二義.他說:“格,至也。”又引:“格,正也。

解經(jīng)七

讀懂讀通古人注疏,有助于深入領會經(jīng)文正義。對同一句經(jīng)典,歷代注疏不同,有的有對錯之別,有的沒有,只是理解角度、著眼層面及所用詞語不同而已。這種情況很普遍:多家注疏或有深淺之異,但都是正確的。所以,不要認為某注正確就輕易否定其它注解。

解經(jīng)八

《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當仁不讓于師。”師字一般訓為老師,也有訓為眾人的。錢穆先生在《論語新解》說:“疑此師字當訓眾。蓋仁行善舉,眾皆當任,人各相讓,則誰歟任此?故遇眾所當行之事,在已尤當率先不復讓。”古人也有將此師字訓解為眾的。《宋史王旦傳》記載,考進士的時候,賈邊《當仁不讓于師論》中訓師為眾。宰相王旦認為賈邊特地立異說,將會令年輕人務為穿鑿附會,不能助長此風,賈邊遂被貶退。此字兩訓,于義皆通,皆合儒理。當仁不讓于師,訓師為眾,可理解為獨行仁道,雖千萬人吾往矣(此解與錢穆先生理解有所不同)。然《論語》中眾字比比皆是,師字皆訓教師、老師。訓師為眾,孤例不從。另外,師還有師旅、軍隊、刀兵義。引申解釋,當仁不讓于師,意謂堅持仁道,威武不能屈,面對千軍萬馬或刀光劍影,也要正道直行。

解經(jīng)九

“隱惡揚善”論有其特定語境。“揚善”無條件,具有高度普適性;“隱惡”則有條件,有適用范圍。例如“父子相隱”,又如聽取他人意見(察邇言)的時候。惡一般宜遏宜抑宜懲不宜隱,歷史之惡、政治之惡和法律之惡都不能隱。特殊情況應“隱惡揚善”,正常情況應“遏惡揚善”、“懲惡揚善”和“抑惡揚善”。

解經(jīng)十

口惠而實不至,非禮也,必然招致怨恨和災禍。《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為了避免有口無實,《禮記·曲禮上》規(guī)定:“吊喪弗能賻,不問其所費。問疾弗能遺,不問其所欲。見人弗能館,不問其所舍。賜人者不曰來取,與人者不問其所欲。”口惠而實不至,既是待人接物之大忌,更是為政臨民之大忌。西方政客往往有這個毛病,一般不重。北方政客則病入膏肓,無可救藥,怨災難逃。

解經(jīng)十一

人心惟危,人欲危險難防也,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道心惟微,良知微妙難言也,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惟精惟一,功夫修養(yǎng)也,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允執(zhí)厥中,圣賢境界也,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解經(jīng)十二

老子說:“人無棄人,物無棄物。”此言合乎儒家精神。《二程粹言》記載:“子曰:古之圣王,所以能化奸惡為善良,綏仇敵為臣子者,由弗之絕也。茍無含洪之道,而與己異者一皆棄絕之,不幾于棄天下以讎君子乎?故圣人無棄物,王者重絕人。”圣人無棄物,圣賢善于用人用物,故不會棄絕他人,沒有廢人廢物。王者重絕人,王者并非不絕人,而是非常慎重。故舊無大故則不棄,就是重絕人的表現(xiàn)。這種圣王精神,值得所有儒生和領導學習。

孔子講學圖 來源:網(wǎng)絡

解經(jīng)十三

《論語·憲問》:“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這里的危,是正直、端正之義。邦無道的時候,說話的方式要謙遜。注意兩點:一、邦雖無道,行仍正直;二、言孫而已,并非不發(fā)真言,更非言偽而辯,言辯而邪。遜是表達的方式,無礙于內(nèi)容的正確正義。

解經(jīng)十四

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憲問》)東海《論語點睛》翻譯如下:“關心他能不操勞嗎?忠于他能不教誨嗎?”勞字有二解,一是勉勵他人勤勞,一是為他人憂勞,都通。儒家為政,既有“為民憂勞”的責任,也有“勉民勤勞”的教化。但我認為,這里解釋為“為民憂勞”更為穩(wěn)妥。王者也有教民勤勞、使民勤勞的一面。《論語》中子夏說:“信而后勞其民。”孔子說:“勞而不怨。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魯語》敬姜說:“昔圣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都是“使民勤勞”之意。但王者“勞民”有道,有種種限制。不講前提和條件地泛泛而言“使民勤勞”,非常危險,很容易成為奴役壓榨人民的借口。

解經(jīng)十五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禮文廳友譯為:如果有王者興起,也一定要在三十年之后才能推行仁政。這樣譯未必符合原義。孔子還說過:“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有成即行道有成,推行仁政有成。孔子不至于認為自己為政能力遠超王者。必世而后仁的仁,應是仁政王道大成。孔孟那樣的人物為王三十年,王道大成應該是完全可能的。禮文廳友言:“我更傾向于三十年是為仁政(王道)做預備”,此解明顯有誤。德位相稱方為王。“如有王者”意味著圣賢君子已得大位。王者出現(xiàn)之前,當然需要儒家文化、王道理論先行,需要一批為王前驅的君子無私奉獻和不懈奮斗。這個過程可稱為王道重啟的預備期。東海就是為王前驅者之一。預備期需要多久,因人因時而異。短則十幾年,長則幾十年上百年,焉能執(zhí)定三十年哉。

解經(jīng)十六

孔門子弟的高低優(yōu)劣,輪不到也不需要現(xiàn)代人來排列。《論語先進篇》第二章:“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現(xiàn)代人用分號將“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和后面孔門四科弟子的介紹分開來。我認為,本章都是孔子親宣。朱子說:“孔子嘗厄于陳蔡之間,弟子多從之者,此時皆不在門。故孔子思之,蓋不忘其相從于患難之中也。弟子因孔子之言,記此十人,而并目其所長,分為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此可見。程子曰:四科乃從夫子于陳蔡者爾,門人之賢者固不止此,曾子傳道而不與焉,故知十哲,世俗論也。”(《集注》)四科弟子為孔子親宣,“曾子傳道而不與”就是一個側證。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儼然與孔子、孟子、顏回、子思比肩,后世有五大圣人之稱,優(yōu)于四科中所列多數(shù)弟子,卻未列入其中,就是因為曾子年齡很小,孔子七十一歲時曾子才二十四歲,故孔子談四科弟子優(yōu)秀者不及之。若是弟子門生所說,當不會遺漏曾子。

解經(jīng)十七

或問:“《尚書》說:“不矜細行,終累大德。”《論語》中子夏曰:“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一說要顧惜慎重小節(jié),一說不妨出入。到底聽誰的?”東海答:言各有當,側重不同。一般學者,抓住大德要緊,不必過于緊張小德出入,過而改之就好。君子自然大德不逾閑,就要慎于細行小節(jié)了。尤其是德高望重、權高位重者,很容易因為小節(jié)問題而出事,因小失大,甚至傷及大節(jié)。

解經(jīng)十八

孔子說,邦無道,危行言遜,只是言辭遜順些,不要過于嚴厲。同時,行為同樣要嚴正。朱子說:“易曰:知幾其神乎,便是這事難。如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今有一樣人,其不畏者,又言過於直;其畏謹者,又縮做一團,更不敢說一句話,此便是不曉得那幾。若知幾,則自中節(jié),無此病矣。”邦無道,言過於直,固然不宜;縮做一團,則更不堪。至于諂媚逢迎者,不足道矣。《論語集解義疏》:“危,厲也。君若有道,必以正理處人,故民可以得嚴厲其言行也。君若無道,必以非理罪人,故民下所行,乃嚴厲不同亂俗,而言不可厲,厲必獲罪,當遜順隨時也。”

解經(jīng)十九

孔子贊顏回:“不遷怒,不二過。”(《論語·雍也》)有學者將“不二過”解為“不諉過”。毫無必要。不二過,就是過而改之,不重犯同樣的過錯。這比“不諉過”難得多。僅僅“不諉過”,不值得孔子特別贊美。王健廳友言:“不諉過,只是說承認自己有過失,但不知后續(xù)。不二過,是在知曉過失后,不再犯類似的過失。其中已有改過之意。正合'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解經(jīng)二十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泰伯》)曾言與孔言一脈相承。在政治上,思不出其位,就是要求思謀與權位相應,在何位謀何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言引自《艮卦》象辭:“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孟子說:“位卑而言高,罪也。”位卑而言高,就是思出其位。《中庸》說:“非天子不議禮,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非天子而議禮制度考文,無其位而作禮樂,就是思出其位。無天子之位而作春秋,對于一般人來說,就是思出其位,嚴重僭越。孟子說:“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但天下后世不以作春秋而罪孔子,反視之為文化道德大功,是因為孔子是圣人和素王。素王而作王道之經(jīng),行褒貶之權,理所當然禮所當然。

解經(jīng)二十一

置身無道之世,賢者應有所避。根據(jù)具體情況,可有四種選擇。子曰:“賢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論語·憲問》)辟世是完全避開社會,避得最徹底,天下無道而隱;其次辟地,避開亂地亂國,遷居平安之邦;其次辟色,禮貌衰而去;其次辟言,有違言而后去。四種避法,雖有深淺之易,并無優(yōu)劣之別。錢穆《論語新解》:“避地以下,三言其次,固不以優(yōu)劣論。即如孔子,欲乘桴浮于海,欲居九夷,是欲避世而未能。所謂次者,就避之深淺言。避世,避之尤深者。避地以降,漸不欲避,志益平,心益苦。我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固不以能決然避去者之為賢之尤高。”

解經(jīng)二十二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論語·衛(wèi)靈公》)東海曰:人民需要仁政有甚于水火,水火有副作用,仁政則唯有正面意義。仁為民之需,亦為君之需,民蹈仁政,可喜可樂,嗈嗈熙熙,皞皞如也;君行仁政,成德成圣,利在當代,功在千秋。這句話免費送給天下后世所有領導人:吾見不仁不義而死者矣,未見行仁而死者也。實行仁政,利民利國利天下,更利自己和子孫,有罪贖罪,無罪積德,有百利而無一弊。

解經(jīng)二十三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關于這個“之”,東海《論語點睛》的解釋是:“這里的之,是指'朝聞道,夕死可矣’的道,即子貢說不得而聞的'性與天道’。一般的文化知識不可能'生而知之’是顯而易見的,只能學而知之。只有道,孔子認為存在著生而知之者,即天生就知道的人。佛教有獨覺佛,天生的覺者,不學就覺悟。”

解經(jīng)二十四

程子曰:“漢儒以反經(jīng)合道為權,故有權變權術之論,皆非也。權只是經(jīng)也。自漢以下,無人識權字。”此言是也。義德之中,即含權道。圣經(jīng)原則,經(jīng)權合一。不過,若將經(jīng)字理解為原則性,將原則性與靈活性分開來講,反經(jīng)合道之說亦可成立。

孔子講學圖 :網(wǎng)絡

解經(jīng)二十五

在外王學中,民相對于領導階層和精英群體而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不可不是不愿,而是不能,無能為力,無法讓他們明道。那么,為他們建設正確的社會道路,指引正確的人生道路,就是領導和精英的責任。當然,教化的責任永遠不能放棄,上升的渠道應該開放暢通。

解經(jīng)二十六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論語公冶長》)取材,取是選擇,材通假于裁,仲裁,裁度,裁剪。古時材通裁。《易經(jīng)·系辭》說:“彖者,材也。”材作裁決解釋。孔子的意思是說,仲由好勇超過了我,卻沒有好好取裁。或說“無所取材”是無所取桴材,為孔子調(diào)侃子路之詞。孔子并非真想“乘桴浮于海”,子路卻信以為真,于是孔子調(diào)侃說沒有地方獲取制造桴的材料,暗示子路自己并非真的想要出海。鄭玄最早持此說,錢穆亦持此見,不當。當以拙著《論語點睛》的解釋為正解。

解經(jīng)二十七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論語八佾篇》)東海《論語點睛》譯為:野蠻部族有君主,不如華夏各國沒有君主呢。也就是說,諸夏即使無君,也優(yōu)于夷狄之有君。《論語正義》說:“言夷狄雖有君長而無禮義,中國雖偶無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禮義不廢。”

解經(jīng)二十八

關于《春秋經(jīng)》,孔子說:“我欲載之空言,不如見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太史公自序》)發(fā)現(xiàn)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以為是強調(diào)行為實踐的重要。其實,這里的行事,是指人物行為和事件。孔子意謂通過春秋時期的人物行為和事件來體現(xiàn)王道大義,比單純空洞地闡說王道大義來得更加深切著明。

解經(jīng)二十九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后患何?”感覺這句話就是批評荀子的。宣揚性惡論,拿后患怎么辦?荀門的后患是韓非李斯,荀子無奈之何;天下的后患是暴秦一統(tǒng),誰也無奈之何。性惡論立,必有政治邪說隨之大張;邪說得勢,必有極權暴政因之鼎立。天下注定有此一劫,圣賢在世也難挽救。

解經(jīng)三十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后威,先賞而后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禮記·表記》)東海曰:《表記》中這段話常被過度解讀,認為“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就是宗教政治,周人尊禮遠鬼神就是“理性僭越”,就成了“人文主義和實用主義者”云。都是混扯。其實,夏殷周都是王道政治、禮樂制度和中華文明,只是在天命信仰、鬼神祭祀、禮制建設三個方面各有側重而已。文中的尊,是側重義。夏道尊命,并非不尊神不尊禮,而是側重于命;殷人尊神,并非不尊命不尊禮,而是側重于神;周人尊禮,并非不尊命不尊神,而是側重于禮。尊禮,還有將天命信仰和鬼神祭祀納于禮制之意。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雖然各有側重和特點,但都是圣王,相互之間不至于差太遠。另復須知,說“其民之敝”如何如何,也是就流弊而言,相對而言。不要真的以為夏民愚昧粗野,殷民放縱無恥,周民貪利取巧,賊害蒙昧。如果夏殷周三代之民那樣不堪,孔子就不會贊美他們“直道而行”了。

解經(jīng)三十一

禮文廳友言:“齊之以禮的禮,不是法的硬約束,而是軟約束,前提是承認社會自治”云。東海曰:盲人摸禮,焉知禮哉。這里的禮指禮制,包括刑法在內(nèi)。禮制的基本特征是德主刑輔,禮法并重。禮對于官員,法對于民眾,都是硬約束。官員非禮,民眾非法,都要受到相應的懲罰,付出相應的代價。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篇》)導之以德,包括以儒為主的文化教育、以仁為本的輿論引導和以身作則的道德教化。齊之以禮,包括以禮約官、以法制民。

解經(jīng)三十二

春秋決獄中有一個原則是:原心定罪,意謂根據(jù)犯人的動機來判定其罪行。其實,有時候,原心不僅要原其動機,還要原其情由。例如,劉邦赦免周昌,就是原情定罪。王船山說:“陳豨之反,常山郡亡其二十城,周昌請誅其守尉,高帝曰:'是力不足,亡罪。’守尉視屬城之亡而不效其死力,昌之請誅,正也。雖然,有辨。寇自內(nèi)發(fā),激之以反,反而不覺,覺而匿不以聞,不為之備,不亟求援,則其誅勿赦也無疑。寇自外發(fā),非其所激,非所及覺,覺而兵已壓境,備而不給,待援不至,其宥也無疑。故立法者,無一成之法,而斟酌以盡理,斯不損于國而無憾于人。陳豨之反,非常山之所能制而能早覺者也。故周昌之按法,不如高帝之原情。雖然,止于勿誅而已矣,其人不可復用也。所謂近死之心不可復陽也。”(《讀通鑒論·漢高帝》)漢高祖做得好,王船山評得好,都值得大大地點個贊。

解經(jīng)三十三

郭店楚簡說:“性自命出,命自天降。”常有人誤解為命大于性,天大于命。殊不知,天道流行就是命,天命于人就是性。以形上謂之道,以道體謂之天,以流行謂之命,以落實于人謂之性,其實一也,即孔子吾道一以貫之的一。就性而言,人人皆有,人人平等。郭店楚簡說:“四海之內(nèi),其性一也。其用心各異,教使然也。”人心之所以不同,并非本性不同,而是教化使然。另外,這個一,以性情謂之乾,以妙用謂之神,以主宰謂之上帝。注意,可不是以人格謂之上帝。這是中華特色的上帝,有主宰性而無人格。這里來不得絲毫臆想假設。

解經(jīng)三十四

《洪范》稽疑中有“立時人作卜筮,三人占,則従二人之言”的話,一些人因此誤以為儒家是“唯眾意是從”的。其實,儒家貴從眾,但不唯眾意。對于眾意,可從則從,不可從則不從。注意,“三人占,則従二人之言”僅限于卜筮。而卜筮僅是王者決疑的內(nèi)容之一。《洪范》接著說:“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謀及卜筮放在最后。而且,卜筮的結果沒有決定性,僅供參考而已。君有大疑時,自心、龜筮、卿士、庶民都相同,是為大同,大吉大利。如果龜筮的結果與自心判斷和卿士庶民意見不同,不一定聽從龜筮。《洪范》說得很清楚:“汝則従,龜従,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內(nèi)吉,作外兇。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

解經(jīng)三十五

貴眾意、貴民意,是《春秋》大義和《尚書》大義。但一定要分清楚,貴眾意不是唯眾意,貴民意不是唯民意。儒家是為君為政為師之道,對于眾意民意,可從則從,不可從則不從。如果一味唯民意,那就淪為民粹主義、民主主義了,那還要導之以德齊之以禮干什么?儒家唯有一個領域應該唯民意,那就是主權領域。《尚書泰誓》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又說:“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都是就主權而言。《泰誓》是武王伐紂的戰(zhàn)前動員和革命誓詞,直接涉及主權更移。在此領域,民意就是天意的最高代表。

解經(jīng)三十六

《易傳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這句話,古今誤解者眾,西漢京房釋“二氣相感而成體”云,王弼釋:“一陰一陽者,或謂之陰,或謂之陽,不可定名也。”都是錯的。“一陰一陽”的一是統(tǒng)一義。陰陽不是指陰氣陽氣,而是指坤元乾元。陰陽二氣屬于形而下,是道的作用顯化而非道體本身。乾坤二元才是形而上。道體是乾坤二元的統(tǒng)一。注意,道器(氣)不二而又有別,不能因為道器(氣)不二,就將道和器(氣)混起來扯。

復卦

剝復二卦,同樣一陽五陰,陰極盛陽極衰,但吉兇大不一樣。剝卦大兇,被稱為六十四卦中最兇的卦象,不利有攸往,君子處此,大有兇險;復卦則屬于吉卦,亨通,出人無疾,朋來無咎,利有攸往,君子處此,縱然艱難,基本安全不無保障。因為形勢不一樣,剝卦是群陰剝陽之象,一陽身陷重圍和絕境;復卦是一陽退陰之象,此陽雖在最下位,卻是新生之陽,代表朝陽事業(yè),充滿生機、活力、朝氣和希望。《彖》曰:“復,亨,剛反。動而以順行,是以進出無疾,朋來無咎。不斷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利有攸往,剛長也。復,其見乾坤之心乎!”復卦下體為震為動,上體為坤為順,震陽動而進,坤陰順而退,“動而順行”,其發(fā)展趨勢向上,發(fā)展前景亨通。同時,又有一個長期艱辛的發(fā)展過程,“進出無疾” 不可急于求成。陽長陰消趨勢已經(jīng)產(chǎn)生,自有志同道合者親附。“朋來無咎”,沒有咎害。面臨發(fā)展機會,應該反復探索,尋求正確的道路。利有攸往,是因為陽剛在成長,觀此復卦,可以見天地之心的健動。程頤說:“人說復其見天地之心,皆以謂至靜能見天地之心,非也。復之卦下面一畫,便是動也,安得謂之靜。自古儒者皆言靜見天地之心,唯某言動而見天地之心。”(《二程集》)

2023年6月6日余東海集于青秀山下獨樂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142期】音頻學《論語·雍也篇第23章》怎樣理解孔子所希望的齊、魯之變?
韓星:儒家核心價值體系——“仁”的構建
先秦儒家“公、生、治”三位一體民本思想體系論綱 | 肖俏波
何為儒家之道(二)
大漢治理思想的緣起
祝東 | 論儒家仁、禮關系:基于符號學的考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林格尔县| 安徽省| 华蓥市| 灵川县| 峨眉山市| 灵台县| 眉山市| 集贤县| 会理县| 开鲁县| 云南省| 鄱阳县| 华坪县| 定远县| 遂宁市| 霍州市| 沂南县| 彭山县| 安龙县| 军事| 嘉兴市| 张家界市| 文成县| 江西省| 平舆县| 承德县| 调兵山市| 合阳县| 昌吉市| 循化| 酉阳| 广宗县| 句容市| 济源市| 马鞍山市| 池州市| 乐陵市| 韶山市| 蚌埠市| 邯郸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