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特
從方法論個體主義角度來看,經濟學是幫助個體更具有“理性”的科學,也就是使個體正確認識自己的利益。由于個體生活在社會中,社會是個體的利益所在,有助于社會的行為就是有助于個體自己利益的行為。
在古典經濟學時代,經濟學是考察一國的財富或生產力問題的學問,但是,在邊際革命之后,這一點發生了根本的改變。邊際革命之后,經濟學的出發點是“個體的需求”,方法論個體主義成為經濟學的主流方法。
社會不會有痛,只有個體才有酸甜苦辣。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個體為了更好地滿足需求,必須把有限的手段予以合理的使用。當他滿足一個需求時,就必須放棄其他需求的滿足,也就是說,他總是面臨利弊權衡的問題。這里還要指出的是,從新產品來說,更為迫切的需求不是已經給定的,而是企業家發現的。比如在企業家發明汽車之前,人們的需求可能是更舒服的馬車。如企業家確實滿足了消費者更為迫切的需求,他會獲得利潤。消費者或企業家都需要借助于價格信號來進行利弊的權衡或投資決策,這被米塞斯稱為“經濟計算”。資源的有效配置應該理解為更為迫切的需求的不斷滿足,這是在無數個體的“經濟計算”中實現的。在這個市場過程中,價格和利潤等協調無數個體的行動,發揮基本的作用。
然而,干預主義以整體目標的追求來取代個體的經濟計算。很多人也會誤認為,當實現那些整體目標時,他們的利益就增進了。但是,如果不是市場的自發調節,追求這些目標會降低大眾的生活水平。
并且,實現這些目標并不是“免費”的,有時是以犧牲個體的利益為代價的,這種代價是否值得,往往并不由個體所考慮,即排除了“經濟計算”的可能性。如排除了個體的經濟計算,資源的配置就是盲目的。個體需求是否得到更好的滿足是一個“價值”概念,是主觀的和個體的,不可能用是否實現某個“指標”來衡量。
以計劃經濟為主的干預主義取消了個體在特定領域做出自己決定的權利,這也意味著取消利潤和價格信號在這些領域發揮作用,必然會導致協調的失敗,使個體的需求不能得到更好的滿足。在干預主義越是嚴重的領域,協調失敗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沒有價格信號,甚至干預主義者自己也無法實現目標。這是因為干預主義者也需要信號來進行決策,但是,干預主義恰恰是扭曲了這樣的信號,這使干預主義者自己失去決策的依據,從而陷入到盲目決策中,他們的盲目行為必然會進一步地破壞社會的協調。干預主義政策的最終結果是使經濟社會面臨解體的威脅,這時干預者也將不得不放棄自己的計劃,或實行更加全面的管制政策。
經濟學幫助個體選擇合適的手段來增進自己的利益,這里的手段包括社會、國家、制度和政策等等,這些都是個體選擇的對象。如大眾缺乏經濟學知識,他們可能會真的認為干預主義者采取的手段真的能夠促進他們的利益,對那些損害自己利益的政策沒有感覺,就像溫水中的青蛙一樣。當一個個損害他們利益的政策出臺時,他們甚至會為之叫好。所以,如個體缺乏經濟學知識,那么“社會”這艘大船就會偏離方向,這對船上的每個個體來說都是災難。
因此,從方法論個體主義角度來看,經濟學是幫助個體更具有“理性”的科學,也就是使個體正確認識自己的利益。由于個體生活在社會中,社會是個體的利益所在,有助于社會的行為就是有助于個體自己利益的行為。因此,明哲保身,見風使舵或識時務者為俊杰等行為并不是真正的理性,因為這樣的行為并沒有推動社會進步,當社會沒有進步時,也意味著個體自己的利益無法得到改善。
以尊重個人選擇為主的市場經濟與推行干預主義為主的計劃經濟一個根本區別,就在于前者建立在方法論個體主義之上,強調個體的行為應該遵循普遍的一般性法則,而后者是以實現某個目標為導向,個體為某個目標服務。在干預主義者看來,只要有助于實現某個目標,都是合法的。
可以說,在方法論個體主義的基礎上,法則、正義和效率是統一的。而干預主義背離了方法論個體主義,其行為在經濟上是無效的,在道德上也是不正義的。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原標題《經濟學出發點是“個體的需求” 》)
本文來自【讀特】,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