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如果不活在別人心里,那他就真的死了------魯迅
少年閏土一直活在魯迅先生的心中,并世世代代的留存下去,而閏土和魯迅也世世代代的活在了后世人的心中。
課文《少年閏土》里閏土的形象,有段話是這樣描述閏土的:“紫色的圓臉,頭戴一頂小氈帽,頸上套一個明晃晃的銀項圈。”《少年閏土》這篇文章體現了魯迅對閏土的偏愛是多么的深重。
因為閏土身上具有的各種優良品質, 也因為:閏土曾是魯迅兒時最好的玩伴。因此魯迅最喜歡自己筆下“閏土”這個人物。他的偏愛之情在文章《少年閏土》展現得完美無缺。
閏土形象
閏土是魯迅家過年過節幫忙工人章福慶的長子,章福慶除了過年過節幫忙外,還經常充當周家管家替周家處理收租事宜。而魯迅則算是地主家的大少爺,兩人地位相差極大。但他們卻能很好地玩到了一起,是魯迅兒時最好的玩伴。
閏土的原名叫章閏水,由于八字顯示命里缺土,所以改名叫閏土。閏土的父親覺得這樣還不夠,害怕失去這個兒子的緣故,對閏土疼愛有加的父親不惜重金弄了個銀圈戴給閏土戴在脖子上。
對閏土疼愛有加的父親經常會和魯迅說起自己的兒子,一說起自己的兒子,總是滔滔不絕的,魯迅也聽得很入迷。久而久之,魯迅便對這個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孩子有了莫名的親切感。
有一次周家正籌備一場大祭祀,而這祭祀,根據魯迅在《少年閏土》里的說法“乃是三十多年才能輪到一回,所以很鄭重”。需要大量的人手準備,在忙不過來之際,閏土的父親,提議讓自己的兒子閏土從鄉下過來幫忙,魯迅父親周伯宜出于對閏土父親多次信任,想了想后便答應了,并讓閏土過來負責管祭器。
魯迅
這是閏土第一次來城里,他此前和眾多貧苦家庭一樣,是留守兒童。這次進城讓閏土十分的興奮,他雖然知道自己不是來看父母的,也不是過來游玩的,而是過來去周家幫忙的,但對他而言,這次的幫工經歷,一定會讓他終身難忘。
周伯宜答應了章福慶的要求后,得知這一消息的魯迅高興極了,自己腦中想象了無數次閏土的人終于要當面看見了,興奮得睡不著覺,日日夜夜的盼望著閏土能早日到來。魯迅的等待沒白費,閏土所帶來的東西,和自己認為的世界完全是不同的兩個世界。
在魯迅的世界里只有讀書,讀書,還是讀書。閏土帶來了不一樣的世界,在閏土的世界里,有海邊拾貝殼、西瓜地里鋼叉叉猹等等新奇事,與魯迅終日對著枯草無味的書籍不同,這大大的吸引了魯迅的興趣。魯迅感慨道:
“我素不知道天下有這許多新鮮事:海邊有如許五色的貝殼;西瓜有這樣危險的經歷,我先前單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賣罷了。”
閏土與魯迅
打小在農村長大的閏土還會跟魯迅講自己在農村的各種生活,如雪地里捕鳥一類,小溪捕魚一類的。每當這時候,魯迅總聽得入神,對他而言,閏土講述的另一個世界,無疑是一個奇幻的世界。
正月過去,閏土也要返回農村生活,知道這事的魯迅大哭了起來,而舍不得魯迅的閏土也鬧著哭了起來。但終究還是要聽大人的安排,閏土回到了自己熟悉的農村,魯迅則回到了自己的書房。
不久后,閏土的父親意外的病倒, 魯迅的家里也發生了巨變,家道中落魯迅全家不得不逃往鄉下避難。
由于魯迅家道中落,因此也不再需要管家了,閏土也因此沒能繼承父親的事業,不久閏土的父親病故。窮人孩子早當家,閏土早早地就把整個章家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閏土開始為了活下去,四處為人做事,但也隨著家里的孩子越來越多,日子并沒有越來越好,反而過得越來越困苦。常年的勞作,讓閏土的身體開始漸漸消沉。
青少年魯迅
由于生活的壓力大,閏土學會了抽煙,只要在抽煙時,閏土才能獲得一絲絲的快感,才能感受到自己還活著,積年累月的勞動終于把閏土的身體拖垮。
正值那年浙江紹興發生了一場大旱,閏土家里的催租人比閏土地里還活著的禾苗還多。由于身體勞累,閏土沒再去做工,只能靠地里的一點收成,現在連這點收成都沒有了。勞累一生的閏土終于沒能抗住,離開了這世界。
巧妙的是,同一年的時間,魯迅身體也越來越憔悴,兩年后也離開了。
但禍不單行的閏土家,閏土去世不久后,閏土的長子章啟生竟也因病去世了。閏土的孫子也就是章啟生的兒子章貴,那時候才3歲便失去了自己的父親。
由于失去了父親,年幼的章貴不得已寄養了在自己的叔叔家里。長大后,只能依靠幫人種種地,放放牛或者做長工來維持生活。
章貴
本以為,章貴的日子會像他的爺爺閏土一樣,勞苦一生。但命運女神眷顧了這個孩子。
1953年,紹興市政府為了紀念魯迅先生,特地在魯迅家鄉建了一座魯迅紀念館。政府希望找到當年魯迅的兒時好玩伴閏土的后輩來擔任魯迅的紀念館工作,因此章貴得到了這份工作。
一開始章貴還有所推辭,認為自己大字不識,怕自己完成不來工作。但工作人員說,不認識字沒關系,可以慢慢學,但要有和魯迅有很深的淵源是學不來。似懂非懂的章貴最后接受了這個改變命運的工作。
“魯迅紀念館”是個充滿文化的地方,在這種環境下工作,不識字的話工作處處受限。于是,章貴便在相關人員的安排下開始學習文化知識了。
人的行為都是會受到環境的因素所改變的。章貴也不例外,在這個知識文化濃郁的環境中,章貴每天都是,白天在紀念館工作學習,晚上孜孜不倦地學習文化知識。
章貴在學習
章貴是吃過生活苦頭的人,學習的苦對于他來說根本算不上什么,他反而因為學習的快樂充實著自己的生活。為了能夠繼續在這里工作,章貴日日夜夜不知累的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當章貴真正學會了識文斷字后,他才了解到自己章家和魯迅周家的各種淵源,對自己祖輩的故事深感興趣。
好奇的章貴開始讀魯迅的著作,并潛心鉆研魯迅的小說。不久,章貴當上了魯迅紀念館的副館長命運就是如此的神奇,源于魯迅的著作,加之章貴的勤奮學習,章貴的家庭就此改變了。
除此之外,更讓章貴認為比改變家庭更高興的事是“作為閏土的后人,能和魯迅的后人建立起聯系”。
1976年,正當魯迅逝世40周年之際,魯迅的獨子周海嬰和章貴一同前往了日本。周海嬰當時正在從事的是無線電工作。到他們的后代,魯迅后人和閏土后人在身份上終于屬于同一階層了。沒有了父輩那種階層障礙,兩人成為了要好的朋友,但他們兩看起來更像是親兄弟。
周海嬰比章貴大幾歲,自然而然地,周海嬰會像哥哥一樣照顧好章貴,據章貴回憶說“有一次過馬路的時候,周海嬰像哥哥一樣拉著我走,生怕我被車撞了”。
從日本回來后,兩人各自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往后,兩人便通過書信來往交流。后來,在章貴和周海嬰經常往來下,他們的孩子也同樣彼此建立了深重的友誼。
周海嬰(前)魯迅(后)
除了魯迅和閏土的后人再次建立了深重的情誼外,章貴在經年累月的研究魯迅的著作后,寫下了幾十萬字的魯迅研究資料,這些寶貴的資料為后人研究魯迅的經歷和著作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參考。
章貴的兒子章洲,在父親的熏陶下,自小也深愛魯迅的著作,喜歡研讀魯迅的小說。受此影響,章洲在讀完高中后,本因外出務工的他,選擇了繼續讀書深造,知道讀書的重要性。經過多年的學習,在一次偶然下,章洲成為了證券交易部的經理。
章貴的女兒了解到父輩的故事后,明白了讀書才是人生最好的出路。經過多年學習后,選擇了從事教師,期望能讓更多的人學習到知識,體味到學習的快樂。
魯迅紀念館
后世之人也不會想到,魯迅和閏土的故事一直延續到了他們的后輩這里,他們的故事還沒結束,而且以另一種方式存在于這個世間。
閏土的后世之人,也因為魯迅的緣故,如今已不再是那個吃不上飯的家庭。他們通過讀書改變命運,過上屬于他們自己的幸福。對閏土的后輩來說,世世代代讀書學習才是改變命運的道路。
同時也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只有知識才是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也是最廉價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