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驚濤駭浪還是風平浪靜,是絢麗多彩還是暗淡無光,是榮華富貴還是一貧如洗,是一帆風順還是一波三折……
那都是前世早已注定好了的。不管你是否愿意,也不管你高興與否,都是不會以個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但是,如果一個人有順其自然的心態,知足常樂的胸襟,就一定過得幸福快樂;如果一個人有心若止水的定力,有大智若愚的風范,不管風吹浪打,仍舊閑庭信步,就一定活得充實長壽。
那么,什么是心若止水呢?
心若止水又曰心同止水,它指的是做人的一種心態,形容一個人的心情像平靜的一泓湖水,既沒有洶涌的波濤,也沒有漣漪的浪花,榮辱不驚,去留無意,心平氣和,心無雜念,平靜地面對人生和周邊的一切。
或者通俗一點講,一個人的心靈處于某種寧靜狀態,當一件事情突然出現在眼前的時候,他能平靜地對待;當一件事情瞬間消失過后,在他心里卻不留一點痕跡,就是所謂的雁渡寒潭,物來即現,物去不留也。
一個人要達到心若止水的境界,確是一件不易的事情。但是,也不是萬萬不能的。如何才能做到心若止水呢?
一個人如果要心若止水,就要無欲無求。
無欲無求,就是指不過分地貪婪,不過分地奢求,對人生和對生活都不強求。不管什么東西、不管什么事情、也不管什么時候,既來之則安之,氣定神靜,泰然處之。
人的欲望是永無止境的,這山望著那山高,當了黃帝想外國,這本是人知常情,也無可厚非。但是,并非任何事情都能事隨所愿、心想事成。擁有自己應該擁有的,享受自己應該享受的,這才心安理得,理所當然。
別人當官你也想當官,別人發財你也想發財,別人走桃花運你也想走桃花運,永無止境,無休無止,這能實現嗎?不是徙增煩惱、自尋不快嗎?是自己的它跑不掉,不是自己的也不強求,順其自然。
人生之所以有太多的痛苦,是因為有太多的欲望;生活之所以有太多的煩惱,是因為有太多的不舍。如果一個人學會適時放棄,做到物我兩忘、無欲無求時,才能達到心若止水的境界。
一個人如果要心若止水,就要無怨無悔。
無怨無悔,就是不抱怨命運,不抱怨生活、不抱怨社會、不抱怨時勢,不抱怨他人,也不抱怨自已,平靜地對待對與錯,平靜地對待歡樂與煩惱、平靜地對待工作與生活、平靜地對待坎坷與平坦、平靜地對待順境與逆境、平靜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既然今生的孽緣前世早已注定,抱怨又有何用?既然事情已經出現了,悔恨又有何用?何不隨遇而安,順其自然,尋得一方寧靜和淡泊呢?
其實,現實生活中,理想與現實總是有差距之隔,人與人之間也總有高低之分,任何事情都有一個前因后果,任何人生也不可能千篇一律,切不要仿效他人,也不要過于苛求自己,更不要奢求事隨人愿。正如俗話所說:人算不如天算,關鍵是看你如何對待?
跌倒了,爬起來彈彈身上的泥土繼續前行;成功了,我們享受收獲的歡快;失敗了,我們總結奮斗的教訓;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笑了之;遭受了不該有的打擊,振作精神重頭再來,沒有什么大不了的。
時光不能倒流,生命不能重來。后悔也不能改變一切,怨恨也于事無補,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接受自己應該接受的一切,享受自己應該享受的生活,這難道不能心若止水嗎?
一個人如果要心若止水,就要無憂無慮。
無憂無慮,就是沒有一點憂愁和顧慮,就是要心情安然自得,開開心心,快快樂樂。你要知道:世界有你一人不算多,少你一人也不算少。況且,如果真的少了你一個,地球仍然照樣運轉!何必自尋煩惱,杞人憂天呢?
蕓蕓眾生,茫茫人海,一個人一輩子總是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中生活。比上不足,我們認了;比下有余,我們知足了。不管你開心不開心,日子每天總是要過的,何不開心的過好每一天呢?
所以,凡事都要想開點,既拿得起,又放得下,何樂而不為呢?記住:吃虧就是福,清平也是樂! 無憂無慮快樂的享受自己的人生才正確,
一個人如果要心若止水,就要無牽無掛。
無牽無掛,就是指沒有牽掛和拖累,非常放心、非常輕松。也可以說成是看破、放下、自在。看破,不僅是要看破紅塵,而且還要看破身邊的一切人和事;放下,就是放下心中的牽掛和不甘;自在,就是清靜灑脫,瀟瀟灑灑。
所以,一個人要看破一切讓人迷失心靈的事情;放下一切誘惑人心智的東西,不為任何事所過牽,也不為任何物所累;既不為名而來,也不為利而往。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享受自己應該享受的福址,始終保持心靈的寧靜與坦然。
怎樣才能做到心若止水呢?
有自知之明者才可做到心若止水。
古人云:“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窮,怨天者無志。失之己,反之人,豈不迂乎哉?……故君子道其常,而小人道其怪。”
意思是說: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別人,懂得命運的人不埋怨天。抱怨別人的人自己就會困窘而無法擺脫,抱怨天的人就會無法立志進取。錯誤在自己身上,卻反而去責怪別人,難道不是拘泥守舊,不合時宜了嗎?……所以君子會遵循這正常的事,而小人則遵循異端。
常言道:“人貴有自知之明”,把人的“自知”稱之為“貴”,可見人是多么不容易自知;把 “自知”稱之為“明”,又可見自知是需要多少智慧的。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或者說看清自己。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的人,才能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才能知曉用什么樣的態度對待自己的人生和生活。那些自不量力,妄自尊大,自作聰明者,只能自尋煩惱。
知足常樂才可做到心若止水。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一個人只要沒有欲望和企圖,心就不會受騙。如果一個的心不被騙,就會滿足于自己的人生和生活,也就不會有太多的牽掛和奢求。
所以,做人要求要少一點,期望要低一點,生活要簡單一點,時時處處知道滿足,如此這樣的人,就一定會善待生活,時刻感到充實、滿足,生活就會開開心心的!
人生在世,俯昂之間,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有知足,才能保持樂觀的心態,才會帶給我們安寧、平和、快樂和幸福感;不知足者,整天將會憂心忡忡,忿忿不平、焦慮煩躁等,而這種不良心情就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傷害我們的健康。
同時,一個人如果能夠知足,就會擁有愛心,對身邊的人和事都懷著知恩、感恩和報恩的心。這樣,生活就會充滿了希望,充滿了快樂。
大智若愚者才可做到心若止水
大智者不形于色,不喧于聲。那是一種積淀,那是一種對人生百態充分領悟后的淡泊。所以,大智若愚者才能真正的懂得生活,才能真正的享受生活。
面對別人的攻擊、誹謗、甚至打罵,你能一笑置之,或充耳不聞,不作辯解,這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這個大智有無量的福報、功德。切不可在蝸牛角上爭天地、與愚蠢人辯是非,任何事情斤斤計較,否則,不僅自尋不快,而且徙增煩惱。
大智若愚體現為以靜制動、以暗處明、以柔克剛,是為降格以待的智慧。愚、拙、屈、訥都給人以消極、低下、委屈、無能的感覺,使人放棄戒懼或者與之競爭的心理。
難得糊涂者才可做到心若止水。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錯誤的東西。而難得糊涂,就是該裝糊涂的時候難得糊涂。世界之大,世事之多,要想事事究其窮盡,要想件件都有一個明確的統一標準是不可能,也是做不到的。
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就是這個道理。凡是鮮花盛開嬌艷的時候,不是立即被人采摘而去,也就是衰敗的開始。喝酒不能過量,喝到半醉,留有余地,恰到好處,留一分清醒留一分醉,半夢半醒之間,豈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