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平對科創板對標美國納斯達克和創業板進行了梳理回顧,認為科創型市場賽道應該多選擇產業趨勢所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醫療等行業,并積極布局頭部公司。同時,他還梳理了目前科創板受理企業情況,從各項數據來都“質地較好”,比如2016-2018年,已申報科創板企業ROE顯著高于全部A股、港股和美股,也顯著高于其他板塊。行業上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及高端裝備領域。
朱平表示,投資科創板有以下原則,第一原則是要投有盈利或者盈利高速增長的公司。第二個原則是行業上更看好信息技術、醫療,新一代信息技術方向主要包括云計算、集成電路、AI等,生物制藥及醫療則是另一個主要的投資領域。第三個原則是精選龍頭。
以下是朱平演講:
美國納斯達克及創業板的啟示
科創板被市場成為“中國版的納斯達克”,同時也部分對標創業板,總結納斯達克和創業板的歷史走勢,能對投資科創板帶來不少啟示。
納斯達克是上個世紀90年代才逐漸成為相對成熟的市場,也是從那個時期一批美國科技公司漸漸地被大家熟知。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條件更為多樣,滿足更多類型的企業上市的訴求,納斯達克在全美IPO市場規模已經從1970年的52.0%上升到99.1%了,這是個非常大的改變。另外,過去10年美股市場平均每年58.9%的IPO公司是前一年利潤為負,同時差不多每年有50-100家公司退市。
其實可以從納斯達克看科創型市場的賽道投資。精選市場為納斯達克市場發展重點,其中400多家上市公司中醫療保健和信息技術是重點培育行業,分別占納斯達克精選市場的29%和19%。而中國存在醫??刭M等問題,若這一因素度過后,未來醫療保健領域將有非常好收益。信息技術目前相對來說收益較好,期待科創板能給信息技術優秀公司更多機會。
納斯達克市場還有一個特色是頭部企業的投資回報特別高,兩極分化非常明顯??萍歼M步是長周期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科技股容易產生大市值公司,納斯達克培育出了全球五大市值的科技公司。通過美國市場看到的是云計算、互聯網是最好的投資機會。
除了納斯達克,分析創業板投資也能帶來啟示。雖然在制度設計層面存在諸多不足,但是創業板指數從上市以來開始算起,表現依然好于主板、中小板。創業板歷史估值的波動是比較大,現在估值有點失真,由于2018年年報商譽減值的問題,凈利潤下滑明顯,今年估值水平出現跳升,截至5月31日PE估值為135倍。
從指數走勢來看,與納斯達克類似,創業板自開板起經歷了1年左右的熱炒期,2年左右的價值回歸及估值泡沫的消化期,于2012年底開始企穩回彈??苿摪蹇赡芤灿蓄愃谱邉?。
業績是取得良好股價表現的基礎,截至目前,創業板漲幅前50的標的,對應業績表現遠高于創業板整體。從賽道選擇上,生物醫藥、醫療信息化、通信、鋰電等行業孕育出更多優質企業,科創板可能更多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醫療服務等行業。
IPO上市數量的限制及退市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創業板市場整體估值較高,部分公司借助上市公司的優勢地位及高估值頻繁進行兼并重組,由于缺乏整合吸收能力,后續積累了較高的商譽減值風險。
科創板擬上市公司數據不弱
我們梳理了目前科創板擬上市公司的整體情況發現,目前受理企業多來源于北京、江蘇、上海、廣東等區域;行業上多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以及高端裝備等,目前受理企業多為小體量、高盈利、高研發投入企業。
從數據上看,目前科創板受理企業營收來看,多為1-5億;扣非凈利潤多為5千萬到一個億;毛利率較多是大于50%,研發投入也較多,這些公司質地不錯。若將目前擬上市科創板公司跟A股做了對標,無論是毛利率、營業收入、凈利潤增速,受理企業質地好于A股對標,尤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及生物醫藥領域,新一代信息技術平均凈利潤增速97%。
若將科創板申報公司財務數據和全球主要股票市場對比,受理的企業平均收入小于主板、中小板,與創業板類似;平均凈利潤小于主板、中小板,大于創業板。但A股總體的收入比美國要低,只有其三分之一,說明中國的大型企業占比偏小,小型企業占比較大,大型企業的天花板還沒到。
數據還顯示,已申報科創板企業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的CAGR顯著高于全部A股、港股和美股。收入CAGR與創業板類似,凈利潤CAGR則顯著高于其他板塊。2016-2018年,已申報科創板企業ROE顯著高于全部A股、港股和美股,也顯著高于其他板塊。
目前超百家受理企業選擇標準一,近三成企業折價發行。超半數受理企業IPO意向PE估值低于對標A股公司,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中,該趨勢更為明顯。大部分受理企業可用PE/PEG進行估值,超過一半的受理企業PE在20-40倍。
投資科創板的一些原則
投資科創板,估值定價非常重要。處于不同生命周期企業有不同特點,需要用不同的估值方法。
比如處于概念期的科創型公司適合用VM指數法,因為概念期企業大量投入資金進行研發,可能只有一定的技術,尚無正式產品或服務。而VM指數法跟創投相關,重點是看融資時估值水平及其變化。
而對于導入期企業采取未來市場空間折現策略,主要衡量該產品或者服務可能擁有多大空間,對這一空間進行折現估值。因為導入期公司需要投入資金進行研發、成熟樣品的試制和商品化,但由于企業還沒有很好的經營業績,因此很難獲得商業信貸,主要是依靠風險資本和企業自身的融資。此外,對于醫藥公司有一種方法叫Pipeline的DCF估值,根據未來上市的可能性概率來算營利,再DCF折算回來。
在導入期和成長期得公司,要根據不同類型采取不用估值方法。估值方法主要是看現金流和凈利潤,按照這兩個要素可以分為四個象限,最好得是可以PE/PEG估值的,擁有盈利或者盈利高速增長的公司;而最需要回避的是較差商業模式、或者財務存在風險的公司。
我舉了一個例子,亞馬遜如果僅僅從PE角度看,估值水平基本處于大幅度波動狀態。因為亞馬遜持續高的Capex投入,相關的攤銷折舊年份非常短,這樣就造成從利潤端看企業并未有很好的表現。但是如果從現金流或者銷售收入角度看,其實亞馬遜是持續增長且表現非常優良的公司。
科創板公司成長曲線來看,上市段很可能會呈現波段式上漲走勢,以發行批次為界限,每一批次的前兩個交易日呈現上漲態勢,后續平穩;上市一年左右大概率已進入價值回歸期,估值消化疊加老股解禁,可通過研究尋找性價比標的;之后進入企穩回升階段,聚焦頭部企業。要投資最好布局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打新是較為穩妥的策略。
我對科創板投資有一些原則,第一原則是要投有盈利或者盈利高速增長的公司。第二個原則行業上更看好信息技術、醫療,新一代信息技術方向主要包括云計算、集成電路、AI等,生物制藥及醫療則是另一個主要的投資領域。第三個原則是精選龍頭。這比A股還要重要,因為科技股老二都沒市場份額,所以要買的話一定要買龍頭,沒有二線龍頭之說。若把美國成長性行業NO.1和NO.2對比研究,NO.1公司市值增長的幅度是NO.2的8倍,龍頭是極其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