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本質、對象、特征及規律
一、美的本質 廣義來講,美的本質是快樂或快感。因為存在美的地方總是存在著某種形式某種程度的快樂(無論生理和心理上的快樂),反之,不能夠給人快樂和快感的事物,就很難與美聯系到一塊。但狹義來說,美主要指“視覺感官方面”的快樂或快感而言的。
二、審美對象 又稱審美客體,與審美主體相對。凡客觀上與人構成一定的審美關系,能引起人的審美感受的事物總稱為審美對象。審美對象有豐富的內涵,既有空間對象、時間對象、綜合對象,也有動態對象、靜態對象,既有社會生活、自然現象,也有人體本身。按其產生的條件和性質可分為現實美和藝術美;按其狀態和給人的感受可分為優美、崇高(壯美)、悲劇、喜劇等。現實中各種美可以互相滲透和轉化。審美對象必須具有形狀、顏色、音響、質地等審美屬性,能為人的審美感官所感知,引起審美活動。同時,審美對象又是相對于審美主體而言的,離開了審美主體,它也就失去了對象的意義。
三、美的特征 美的特征是指美的特性和品格。美的特征主要有
1、客觀社會性。就是說,美既是客觀的,又是社會的,它既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同時又不是脫離人的社會生活的純粹的自然存在的東西。
2、個別形象性。就是說,一切審美對象必須是個別的,具體的,形象的,人們可以通過感覺、知覺、直覺等一系列審美心理活動直接感受得到的,否則就無法進入人的審美領域。
3、感染性。就是說,美具有誘人的魅力。美的事物作為實踐的產物,積淀著人的個性、智慧、才能、理想和情感等,因此,審美主體在審美過程中,自己的情感和理想社會與審美對象相調和而引起感情波動或濃烈的感情向縱橫方向擴充,這就是感染性的實質。
4、社會功利性。美既有非功利、超功利的一面,又有社會功利性的一面。從個體美感的瞬間心理特點來看,是非功利或超功利的;從美所包含的內容來看,又具有功利性,這種功利性是隱蔽的、曲折的、往往不為審美主體所察覺。
四、美的規律 "美的規律"是在真和善的基礎上,以真善為內容的形式的規律。這是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的一個命題。他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并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
蔡儀先生認為“美的規律”應有的基本含義是:(1)任何事物,無論是自然界事物或社會事物,也無論是人所創造的藝術品,凡是符合美的規律的東西就是美的事物。(2)既然美的規律就是事物之所以美的本質,也可以說,事物的美就是由于它具有這種規律。因此,美就是一種規律,是事物之所以美的規律。(3)既然美是一種規律,而規律都是客觀的。那么,美(自然界事物的美、社會事物的美、人所創造的藝術品的美)當然也是客觀的。從這一點說,馬克思的美的規律論,既堵塞了通向主觀的美論的這種唯心主義的漏洞,同時也杜絕了導致美是自然屬性或社會屬性這種機械論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