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中國航天日。
當天早上,吉利集團發布公告,披露了其航天衛星項目的最新進展:雙星計劃將于今年6月進行星箭合體試驗,預計年底前完成發射,發射地點在甘肅酒泉。
時間、地點俱全,推進節奏明確。看來李書福是真的打算“上天”了。
如果說此前吉利宣布發射衛星時,大家可能還以為這只不過是李書福的狂想,到真正實踐起來還要好幾年時間。畢竟,脫離國家層面的戰略部署,造訪浩瀚宇宙這件事對身為普通個體的我們來說,還是太過遙遠。
但現在,伴隨著更多吉利衛星發射信息的披露,李書福“天地一體化”的理念竟然真的逐漸落地。
雖然,私人造衛星這個想法聽起來依舊還是很瘋狂。但轉念一想,這就是李書福會做的事。雖是農民出身,但從造冰箱、造摩托車到造汽車,沒有他不敢嘗試的。
李書福這種“一手造車,一手造星”的行為,以及帶有堂吉訶德式幻想的未來規劃,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馬斯克。
一個是中國的農民企業家,一個美國硅谷的創業明星,他們原本是兩個八竿子打不著的人。但當兩人都望向宇宙并為之不斷努力的那些瞬間,他們的身影微微重合了。
這時,兩人有了共同的名字,“劃時代的創業者們”。
就像現在80、90后熟悉馬云、馬化騰、劉強東等大佬的事跡,經歷過改革開放的中國人記憶里一定也少不了李書福的故事。因為在那個激蕩的歲月里,他是出了名的弄潮兒。
1963年,李書福出生在浙江臺州的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在后來的自述里,他說自己從小是個放牛娃。小學放暑假,他給生產隊放牛,每天一毛五,一個暑假能賺6-10塊錢。那時候書本費大概1塊2,有了這筆錢,他比其他同學富裕多了。
可以說,李書福從很小的時候就有賺錢的意識,這個平平無奇的賺錢小天才也早就顯露出了天賦。
1978年,李書福上初中一年級。當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全國上下喜迎改革開放的春風。李書福更坐不住了,無心上學的他開始研究當時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心里也開始盤算著各種能賺錢的法子。
高中畢業后,李書福向父親要了幾百塊錢買了臺小相機,開始了創業實踐。當時是1982年,李書福才19歲,但這并不影響他把生意做得火熱。騎個破自行車走街串巷給人照相一段時間后,李書福不僅把相機錢賺了回來,還開起了照相館。
每天洗照片的過程中,腦子靈活的李書福發現通過特殊溶液,廢棄物里也提取出金銀銅。他就買下了老家臺州所有能買到的沖洗液,通過收購廢舊電器零件,提煉金屬販賣。
“煉金”讓李書福賺了一筆,但這活技術門檻不高,很快就有人學會。從事這行的人越來越多,競爭也激烈起來。不過,李書福不是很擔心,他很快又找到了新方向。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對當時生活水平提高的中國人來說,電冰箱也不是稀罕物件了,有條件的家庭都要置辦上一臺。畢竟電話、彩電、冰箱是那時衡量家庭條件的“新三件”。
看到市場需求的李書福開始研究著如何生產電冰箱配件。動手自制設備對李書福來說從來不是難事,開照相館的時候,店里大型座機、道具等設備幾乎都是他自己設計、制作的。
1986年,李書福成立了黃巖縣制冷元件廠,也就是中國最早的民營汽車生產企業吉利控股集團的前身。不過那時的制冷元件廠主要生產的是蒸發器、冷凝器、過濾器這些配件,后來才逐漸擴大品類,并開始嘗試生產電冰箱。
李書福的廠子越開越大,甚至在全國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當時就連號稱“中國冰箱柜大王”的青島奧柯瑪的電冰柜,也是由李書福的廠子貼牌生產。其后,工廠還生產了自主品牌北極花電冰箱。
1989年,李書福工廠產值已經超過一億元。在那個年代,這是名副其實的“大廠”,成為千萬富翁的李書福廠長也算是遠近聞名的人物。
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李書福一度關閉工廠到深圳學經濟管理去了。但在那個“遍地是黃金”的年代,李書福怎會眼睜睜看著賺錢機會從眼前溜走,1992年,他的工廠開始生產裝潢材料,并產出了中國第一張美鋁曲板。
通過自主研發、設計國產裝潢材料,李書福的工廠以更低的價格快速打開了市場。這為李書福帶來了每年近億元的利潤。但隨后,因在海南投資地產的失敗,李書福一年就損失了五六千萬。
嘗到失利滋味的他開始重現思考自己接下來的道路。還是要干實體。
在一次參觀摩托車廠的過程中,李書福發現造摩托車好像也不難,自己也能搞。1992年,李書福成立浙江吉利摩托車廠,后來的吉利控股集團終于在這時有了正式的名字。
而他本人也用了二十多年,從放牛娃一路成為了吉利的掌門人。
通過和當時摩托車行業的龍頭企業嘉陵公司合作,吉利生產出了一款嘉吉牌踏板摩托車,并直接把踏板式摩托車價格從每輛3萬元降到3千元,還保證了質量。
這款摩托車很快流行起來。這倒也不難理解,畢竟東西好用還便宜,就不愁賣。
1998年,吉利摩托車產量達35萬輛。占領了國內市場之外,還出口22個國家和地區。
1999年吉利摩托車產銷43萬輛,產值達15億元,吉利集團也被外界稱為“踏板摩托車王國”。
這樣的成績和美譽可沒讓李書福滿足,他早就卯足了力氣要干個大事——造汽車。
1997年的時候,李書福宣布要投資5個億生產汽車。消息一出,大家都覺得他“瘋了”,這就是放著好好的摩托車生意不做瞎折騰,簡直是“自尋死路”。這是因為當時政策上對私人造車有限制,而且造車核心技術、人才都掌握在外國車企手里。
除了一點啟動資金,幾乎什么都沒有的李書福還想造汽車?這不是癡人說夢嘛。后來,李書福為了力證中國人也能自己造汽車時,還說出了“汽車不過沙發加四個輪子”的著名言論。這更是坐實了外界對他“狂人”的評價。
但造車可不是李書福的臨時起意,這個想法早在他心中醞釀多年。
據說這里還有個故事。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李書福有次從臺州到上海去送貨,開的是一輛波蘭汽車,路上因為犯困出了場車禍,人和車直接撞樹上了。出事的地方在荒山野嶺,那種叫天天不應的絕望境地給李書福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國人應該有自己的汽車工業,造更安全的汽車。”這個沖動在他心中從未這樣強烈過。
而為了造出汽車,李書福硬生生從拆市面上現有汽車的過程中找到了制作辦法。甚至為了培養、儲備造車人才,李書福還先后創辦了“浙江吉利汽車工業學校”、“浙江吉利技師學院”、北京吉利大學(內設汽車學院)、“浙江汽車工程學院”等學校。
1998年8月8日,吉利生產的第一輛車“豪情”下線,這證明吉利擁有了造車能力。2003年1月28日,吉利美人豹在臺州下線,這是第一輛國產跑車,打破了中國沒有國產跑車的歷史。
吉利也陸續擁有了多品類的汽車生產線,覆蓋高中端品類。其中,吉利最早推出的一批汽車,通過成本控制將銷售價格降至3萬左右,是當時外國同類型汽車售價的1/3。
“要向賣西瓜一樣賣汽車”的李書福真的做出了“老百姓能買得起的汽車”。到了2009年,吉利汽車完成銷量33萬輛,銷售收入超過140億元人民幣。去年,吉利汽車年銷售量為1374776,市場占有率為6.64%,在一眾車企中名列前茅。
伴隨著吉利在中國汽車行業的一路突圍,李書福也成為了中國私人造車“第一人”,更是全國出了名的“汽車狂人”,這個名號的熱度不亞于現在的“小馬哥Pony”、“馬云爸爸”。
李書福更“狂”的事還在后面。
2009年,吉利從福特手中收購了全球五大高檔汽車品牌之一——瑞典沃爾沃汽車業務。
2018年,李書福購得了奔馳母公司戴姆勒9.69%的股份,吉利成為了戴姆勒集團最大的股東,且擁有表決權。
李書福可能并不關心這些消息是否狠狠打向了當年嘲笑他是“瘋子”那些人的臉。這個中國農村出來的企業家正一步步推動著吉利集團的國際化。
現在,李書福還想讓吉利走向宇宙。等等,這“一邊造車,一邊上天”的故事好像有些熟悉,馬斯克不就在干這件事嗎?
這同樣是一位早年備受爭議的人物,就像李書福一樣。
不過,習慣關注全球最近科技動態的年輕人們可能不太了解李書福,但馬斯克的名字他們一定是熟悉的。
作為硅谷偶像、“現實版鋼鐵俠”,馬斯克一直都擁有極強存在感。他的個人成長經歷和創業故事也一直為人所津津樂道。
馬斯克出生在南非,或許是從父親(南非最年輕的專業工程師資格的獲得者)那里繼承來的天賦,他從小就對計算機有不一樣的感覺。
十歲時,馬斯克得到了人生的第一臺電腦,并學會了編程;十二歲時,馬斯克拿下了本地電腦游戲開發者競賽第一名,并賣掉了他創作的電腦游戲“Blaster”。
17歲時,馬斯克離開南非前往加拿大的女王大學讀書,隨后轉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攻讀經濟學。在本科畢業拿到經濟學學士學位后,他留校一年,又拿到了物理學學士的學位。
原本,馬斯克已經進入斯坦福大學,準備攻讀碩士。但就在入校的兩天后,他退學開始了創業之路。
在創辦的軟件公司zip2被收購后,馬斯克獲得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2100萬美元。之后他又創辦了電子支付公司PayPal(后來被eBay以15億美元價格收購)、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等公司,并投資了特斯拉,出任該集團董事長。
外界對馬斯克的評價一直都是兩極化的,有的說他是天才,也有人說他是瘋子——馬斯克幾乎引領了新能源汽車開發的風潮,并試圖實現星際移民。
現在,一路被質疑、抨擊的馬斯克正憑借行動和成績向外界證明自己。4月30日,根據特斯拉最新發布的財報,這個曾被華爾街評為最不可能盈利的企業,已經連續三個季度盈利。
2020年前三個月,特斯拉利潤為1600萬美元,高于市場預期。近一個月內,特斯拉股票大漲129%,市值最高曾達1480億美元。
與此同時,馬斯克的星鏈計劃(通過發射萬顆衛星,完成無線網絡部署)正順利推進,4月22日,馬斯克一次性成功發射了60顆衛星。按照他的計劃,今年將會有1000多顆衛星完成發射。
都在“一手造車、一手造星”式地推進業務,這讓李書福和馬斯克兩個人有了一絲微弱的關聯。
盡管他們一個是中國企業家、一個是美國硅谷明星,所處的時代也不完全相同。甚至在“上天”這件事上,自造火箭的馬斯克為的是完成太空通信網絡部署,李書福只造衛星,為的是導航。
但在兩人身上我們能看到相似的劃時代創業者精神:
首先,信奉“生命不息,折騰不止”。馬斯克多次創業,并且從事主業從電子支付到汽車制造、新能源,覆蓋領域極廣。
從生產裝潢材料到造摩托、汽車、衛星,李書福也是跨多個領域折騰。如今,已經57的他還要跟隨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繼續“變”,上天就是其中一步。
實際上,兩人在人生的30歲甚至20之前都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完全可以躺過接下來的人生,但他們并沒有停下腳步,還要去完成更宏大的、關于社會和人類未來的夢想。
其次,不斷挑戰不可能。李書福高中畢業開始創業時,國內政策還沒有放開,到處都是條條框框,例如開照相館的時候沒營業執照,各種被教育和罰款;造冰箱時沒廠房,四處找地方;造汽車的時候很長時間都是“黑戶”,沒有受認可的資質等等。
但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李書福還是通過各種尋找辦法將問題解決,讓外人看來的不可能,變為可能。
以商人身份進行航空航天事業探索的馬斯克更是一路為自己的太空夢掃除障礙。例如,從俄羅斯購買火箭失敗后,馬斯克直接自己摸索著開始造獵鷹火箭。
最后,所有成功人士必備的心態——直面失敗。馬斯克開發獵鷹火箭的這些年,失敗了無數次,業內也一直在看他的笑話。最落寞的時候,馬斯克的兩個公司瀕臨倒閉,團隊出走至個位數。
但馬斯克撐下來了,不僅把衛星發射成功了,還把衛星發射的成本降至了每公斤5000美元——是現階段全世界最低的。
李書福也經歷過海南地產投資失敗、進軍足球業務失敗,但他很快振作并重新調整方向,再次出發。
這一次,李書福的雙星計劃實施期間勢必還會有許多波折,而在實現他的“天地一體化”出行生態的過程中可能也有更多失敗。
不過,幾經沉浮的他想必也已經做好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