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的手工業政策、管理模式多繼承秦人的制度,但在思想、文學、藝術、民俗社會心理等領域卻與楚文化一脈相承。尤其是楚人手工業傳統、制作工藝在漢代楚文化因素被引入到以理性為主的中原腹地。楚文化中神秘浪漫精神,與北方深沉理性思考融合在一起,構成漢代藝術設計深沉雄豪、靈韻生動的文化底蘊。
—、楚文化內涵
1、開放的文化特性,楚文化的概念是在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上展開的。所謂空間維度是指楚文化的地理范圍,它包括今兩湖、河南、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區。時間維度是指楚文化的歷史形成過程。楚人先祖居于荊楚,隸屬高辛集團的祝融部落,奉祝融為始祖。祝融的后裔鬻熊,立國于丹水、淅水一帶,以丹陽為中心建國。楚王非常想得到周室的承認,以得到名分上的認可。
這種獨特的地理位置使他們處于很尷尬的局面,“楚人被華夏看成蠻夷,被蠻夷看成華夏。這就像外國寓言中的蝙蝠,鳥類把它看成獸類,獸類把它看成鳥類'一樣。這多少反映了楚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先祖出于正統,是黃帝的后裔,主流文化浸入中原文化的精華,形成了對中原文化的認同感。
另一方面久居中原文化的邊緣地帶,與南夷、三苗相雜處,是一個龐雜的部系,形成了他們崇尚自由、放浪不羈的個性。獨特的地域特點使他們既受中原文化傳統的影響,具有理性思維的特征,又具有南夷文化中不羈的因子,這就決定了楚文化兼容性、多樣性和開放性的特征。
楚文化的這一文化特點鮮明地表現在漆器、青銅制造、絲織、建筑等各門類藝術設計中,就是不排斥其他文化的器物造型、裝飾紋樣,我們經常在楚藝術設計的造型中,看到中原、南夷和“三苗”文化的共同影響,形成了其特有的神秘浪漫又不失理性的設計風格。
2、奇幻的精神世界,崇巫、尚鬼、拜日、尚赤、尚東、尊鳳、喜卜、好祀構成了楚地藝術設計的精神家園。楚文化背覆江漢腹地的奇幻異景,脫胎于原始巫神習俗濃郁的蠻夷之地。與受儒家實踐理性精神支配的北方文化系統相比,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氏族生活的遺風。
在楚人的生活和思維系統中保留著兩個層面:一個以人神雜糅、巫風隆盛為主導的社會生活;一個是道家崇尚恬淡自由的精神世界。楚地信巫、尚鬼之風由來已久。
此外,楚地帛書、竹簡(包山漢墓)、裝飾紋樣、楚辭歌舞,都有反映楚地人神并舉、喜卜好祀、巫風彌盛的記載。楚人的信仰世界中除信奉太乙、東君、風伯、雨師等本民族神外,還信奉高辛、軒轅等北方諸神及伏羲、女蝸等南夷之神,這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楚文化信仰習俗中兼容性的特質。
楚人的好巫習俗的具體表現就是“引魂升天”的巫術儀式,即以各種具體器物,如飛鳥器、立鶴,或者裝飾由龍、鳳、龍舟、四象、北斗以及繪有天、地、冥三界場景的帛畫,以象征性的手法,作為引導靈魂升天的道具,這種表現方式實際上是源自于模擬巫術的思維方式。這在楚地藝術設計中表現得非常明顯。
長沙陳家山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龍鳳帛畫》中婦人拱手胸前,仿佛是在希望“飛騰的神龍、神鳳引導或駕馭的幽靈早日登天升仙“。整幅畫面以流暢的線條勾勒出,顯示出很高的藝術技巧和水平。楚人好巫之風久彌不絕,對后世影響很大。漢代楚國故地延續了這種風俗,淮陽陳國(戰國時屬楚國)''好祭祀,用史巫,故其俗巫鬼”,這表明漢代巫風最盛的地區都是原楚國故地。
楚人認為自己是居于東方的日神、火神的后裔,它們能夠帶來光明和溫暖。因此,楚人尚赤,他們喜歡用鮮紅艷麗的赤色裝飾器物。喜歡穿赤色衣服一“絳衣”,建筑有“彤鏤”;葬制以東為尊,貴族的墓向、頭向都從東。楚人喜歡細腰,服制有束腰的習俗。唐代詩人杜牧《譴懷》詩有“楚腰纖細掌中輕”的詩句,表達了后人對楚文化習俗的向往。楚是尊鳳的民族,以鳳為圖騰。
楚人在裝飾中大量釆用鳳或鳳的變體組合圖案。《楚辭》中也有大量關于鳳的描寫。此外,楚人的音樂被稱為“巫音”,楚人的舞蹈被看作是'巫舞”。可見,在楚人的思維觀念中,巫神信仰是無處不在的。它不僅是上層意識形態中的一種思維定式,而且成為民間普遍信奉的社會心理模式。
如果說楚靈王在兵臨城下時,“手執羽紋,鼓舞自若”以求神靈的庇護,是巫仙信仰意識形態化的表現。那么,楚民''釆艾人形,縣(懸)門戶上,以禳毒氣”:正月夜以“滅燈燭以禳鬼鳥;歲旦,繪二神披甲持鉞,帖于戶之左右”以御鬼怪的習俗,則以民俗化的形式固定為全民的普遍信仰模式。
可見,巫神信仰已經深深扎根于楚人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成為楚人的一種思維慣式。在楚人的精神領域,是騁懷自由與神性精神的復合體。老子哲學闡釋的“道”、“氣”、“象”學說和清凈無為的遁世思想,被莊子“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精蟄八極,心游萬仞”'的自由精神發揚光大,與神巫思想相雜糅,形成了楚人獨特的浪漫、虛幻、神秘的情懷。
楚人的神巫意識與老莊的“無為”、“神游”意識相結合,對楚人裝飾題材產生了巨大影響。楚藝術設計中的逞神思以馳玄想,追求自由超越的精神特征,正是脫胎于楚文化系統的薫陶。
3、楚漢文化的延續,楚文化對漢初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從意識形態領域的“黃老思想”到市民社會,都可以看到楚文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漢初著名政治家陸賈是楚國人,他所倡導的“逆取而順守”,“文武并用”的黃老治國之道,被劉邦采納。他的“君子之為治也,塊然若無事,寂然若無聲,官府若無吏,廳落若無民”順乎自然的黃老無為思想,顯然是源自同是楚人的老莊思想。
漢初倡導清靜安民思想根植于楚人獨特的文化內涵。漢初精英社會以崇尚楚俗為榮,滿城劉勝墓曾出土楚國銅壺,說明當時貴族階層對收集制作精美楚器的偏好。
楚文化在市民社會中的影響力更大,據《荊楚歲時記》載荊楚故地有競渡、采雜藥等習俗,皆來自楚俗“以蠲(卷)除毒氣”,這些習俗是楚人為紀念屈原所興,漢代一直保留下來。楚人的神話系統豐富了漢代文化的表達方式,漢代崇信很多的神圣,皆來自楚文化。如泰一神是漢人最看重的神祀。
漢代的歌賦藝術也繼承了楚文化意蘊。漢樂府詩體有三言、四言、五言、雜言、楚聲等多種形式。其中四言與楚聲分別沿用《詩》、《騷》舊體形式,三言體則是由楚辭蛻變而來。
楚人酷愛樂器,楚國的樂器有鐘、磬、琴、瑟等。其中楚國編鐘制作技術尤為突出,曾侯乙墓出土的六十五件一套編鐘,無論是從音域還是制作技術都已經大大超過當時中原編鐘。相傳戰國著名音樂演奏家伯牙為楚人,伯牙善于演奏琴,楚莊王喜歡彈琴,他的妃子們競相彈琴為博得莊王的傾心。漢代樂器也繼承了楚樂器的影響,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大量的樂器,其中很多都是楚式樂器。
漢代舞蹈藝術受楚文化影響很深。如漢代廣泛流行的《盤鼓舞》據考證起源于楚國祠神樂舞。楚國祠神樂舞,以用鼓為主要特點。楚、漢文化的融合是漢初的一種文化現象,這種融合實際上一直持續到武帝改制之后。當然這并不是說楚文化在武帝之后徹底消失了,而是楚文化作為獨立單元系統的消失,但它卻轉化為更深層的文化因子,融入到漢代文化血脈中,構成了獨具特色的漢代多元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