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瓜瓜齋撇開書法,拉拉家常,聊聊廣州。
記得第一次到廣州,是六月上旬,我給熱壞了。后來聽一笑話:長居廣州的非洲友人,到了夏天,就要回非洲避暑。有趣的是,廣州本地人在新聞上看到北京日間氣溫達40攝氏度,驚呼:“哇,這會不會熱死人呢!你看廣州,最高也就35。”真是虱子多了不癢,熱慣了不怕啊。他們不知北京的40度,也就午后那一會兒,而廣州的35度,卻是24小時的。遇到濕熱天,廣州的30度,比北京的40度還要難受。
而今,我差不多習慣了廣州氣候,微信上和北京朋友聊天,九月,他說:穿外套了。我說:我們穿短袖。十月,他說:穿毛衣了。我說:我們穿短袖。十一月,他說:供暖了。我說:我們穿短袖。十二月,他說:凍死了。我說:我們穿短袖。最后,他說:我徹底輸了。這就是廣州,一座四季如夏的城市(盡管火車上廣播撒謊說四季如春,取名花城)。
一旦習慣了廣州氣候,她就是一座讓你舒心的城市。
拿坐公交來說。在廣州,如果碰到司機和上車乘客發生口角,一般都是乘客高聲幾句,司機保持沉默。最多也就是等乘客走后,司機看到路人不順眼,順便罵幾句頂你個肺。在北京,司機大概會這樣罵:“操你媽!王八羔子,我告兒你,今兒個我不把你弄死我他媽就不是人!”乘客肯定不甘示弱:“說誰呢說誰呢?大了膽了您!今兒個不把這事兒撂清楚了,咱誰也甭走!”然后就對罵好一陣子,實在有損首都形象。若是到了西安,發生這種事,除了對罵,司機還要在乘客下車時,故意提前關門,夾一下對方的腳,施行報復。
我把廣州跟北京、西安比,而不是通常說的北上廣深,是因為我在北京讀過書,西安是我家鄉,上海沒去過,深圳不熟悉,所以不能亂講(至于這幾年的北京、西安有無變化,我不清楚)。提到這幾個城市,那都是有地標或名片的,如:
廣州則不同,它的城市面貌,往往如下圖:
城中村
握手樓
廣州讀者別生氣。廣州沒有值得炫耀的古跡,沒有風景絕佳的玩處,最常見的就是上圖的這些,但在我看來,并不丟人。
廣州地鐵3號線瀝滘站出口俯瞰圖
上圖中,下方一小塊空地是出口,上面密密麻麻的是瀝滘村。一次,我正好從此口出到地面,嚇了一跳:離地鐵口兩米就是握手樓,街道是條不到2米寬的巷子,兩旁全是服裝作坊。這顯然是征地賠款的事沒有搞定,但地鐵修了起來,就這樣了。這種情況,在北京應該不會存在。至少政府在這里沒有出動挖掘機,強行拆掉屋舍。我還看到某個村子的墻上,政府的宣傳標語:“是投票表決,不是交房拆屋”,被人在句首加了個“不”字,并抹去次句的“不”字。過一陣子,又被政府改回去,再過一陣子,又被人改回來,而這個村子現在仍然沒被拆。據說有的地鐵口,因為拆遷問題,擱置10年不能施工。即便在廣州珠江新城這最新最高大上的地方,也還是有沒被拆掉的老樓,破陽臺上還涼著內衣褲,特別“煞風景”。這個情況,表明在現有體制下,當局的容忍性,以及民眾的堅持。上網搜索“廣州強拆”,跳出來的幾條,居然有政府因強拆而敗訴的消息。在中國其他城市,拆遷問題大概不會這么從容吧。
延伸閱讀:
http://news.163.com/15/1222/06/BBDVCNT500011229.html
新城區的城中村
城中村被稱為城市的毒瘤,但廣州的城中村,并非想象中的那么不堪。生活在這里的人,雖然多半是外來務工人員,街道雖不井井,但絕對有條。低廉的房租、便利的交通、實惠的餐飲,給務工者們緩沖的機會,便于他們為了更美好的人生而奮斗。
說到交通,也是廣州一大亮點。初來廣州,我看到很多公交站牌線路表上,除了標明價碼、首末班時間,還注明本線路大概多少分鐘一趟,高峰段、平峰段車輛間隔等信息。這微小的提醒,本地市民可能覺得沒什么,但我從來沒有在其他城市見到過。廣州很多公交車會去到極偏僻的村巷(城中村),另有很多夜班車,會運營到后半夜。廣州的地鐵、公交、出租車、摩的,構成一個完善的城市交通網絡,去到哪里,都很方便。也有人說廣州塞車嚴重,那是沒有見過京堵。
窗口服務最能見出一個城市的人口素質。西安基本沒有什么窗口服務,窗口里的雇員都是看人給態度,說話像在吼。北京呢,我跟賣票的吵過很多次。在廣州,窗口情況要好很多。買東西,挑來挑去,最后不買,沒有問題。這在北方,是要打起來的。廣州菜市的買菜大媽們,都要當著攤販的面,把大蔥的皮剝掉,再過秤,有時攤販親自幫顧客剝。在廣州的老街,能吃到4元錢一碗的腸粉,很多老街超市的物價,便宜過內陸小縣城。近兩年回老家,每每被縣城商場的物品價碼標簽驚到,也被縣城人民豪放的購物熱情驚到。廣州人,乃至廣東人,在務實、低調上,可以排全國第一。
廣州是一座超級大都市。從面積上看,它跟北京差得遠,北京的五環,放在廣州,估計把佛山都給環進來。但廣州的確是大城市的格局。所有超級大都市具備的,它都有——它是一座森林。難能可貴的是,它的民眾并不認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廣州的房價也沒有飆升,居民收入倒是穩中有升。北京人言及外地人,大概是一幅“老子皇城根下人”的倨傲。廣州人對外地人的態度,大概是“有錢大家一起賺啊”這樣,這種態度,真正了不起。這種態度,就是市民社會發達的標志。我的觀點,對于廣州這座城市來說,外來人,本地人,其實都是廣州人。
當然,廣州,包括整個廣東,可能有一頂帽子,是別人甚至自己給扣上的,那就是“沒文化”。以前在老家,聽人說廣東這邊,都是小孩子上學到中學,輟學,自己做生意,然后發大財。我不知道老家人哪里聽來的這種傳說,到了廣州之后,我知道這叫做典型的意淫。因為老家人沒錢,艷羨有錢的廣東人,然后又說人家不上學(就是沒文化嘛),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雖然老家更有輟學的,連做生意都沒本錢,只能出來打工。至于廣州到底有沒有文化,這是個大問題,我不敢妄評,只就所見,略提一二。
前幾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有個青年,在廣州開了家24小時書店,叫1200bookshop,主要賣人文類書籍。除了賣書,這家書店的特色,是容留流浪人員、背包客過夜。書店里有一個單間,里面有床、衛生間,供沒錢住宿的背包客免費過夜。書店里也會光顧一些半大的流浪小孩,頭發花白不愿回家跟兒女吵架的老人等等,在里面徹夜看書或打盹。我不清楚這是不是全國第一家,但有個這樣的書店,恐怕就不能簡單地說廣州沒文化了。事實上,像方所、唐寧、聯合、學而優等書店在廣州的堅持,正是這個城市的文化的一面。況且,文化這個詞,它的含義實在豐富,從不同視角看,結論也不同。西安是有歷史文化,但當下的文化狀況究竟如何呢?流氓多倒是一定。廣州沒有悠久的文明史,但粵語本身就是一種活的歷史文化現象。商業社會里,消費文化也是文化啊。廣州的寫字樓里,究竟埋伏有多少服裝設計師、產品設計師、電商從業人員,有沒有人統計過?像南方周末這種幾十年的文化品牌,不是每個城市都能做出來的(雖然我從不讀報,但自小就知道有這么個報紙)。一年一度的廣州南國書香節,那個服務意識,讓人覺得當局誓要把文化搞上去。我的意思,可能廣州當局承認自己沒什么文化,因此努力營造文化、建設文化。雖然文化不是一朝建設出來的,但有這個意識和行動,就要點贊。
胡亂寫這些,就是為了表達我對這個城市的認同感。末了說一點,因為我是窮人,權貴和富人階層的東西,我不了解。廣州作為超級都市,奢侈的一面,肯定是有的——任何大城市都有。廣州的可貴之處,在于除了權貴和富人階層,它給普通民眾留有足夠多的空間。
最后,放幾張靚照,看看廣州高大上的一面吧。
高達600米的小蠻腰
相映成趣
雙塔
廣州圓大廈
圖書館
大劇院
方所書店一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