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們已經不再像明清人那樣詬病趙孟頫。但是,學習趙孟頫依然需要勇氣,因為空氣里依然有偏見的味道。據我所知,有一種偏見是這樣的:趙字規整、精熟,易于學習(或初學)。
我們就這一偏見,稍作辯駁。
首先,關于規整。說趙字規整的,只看到了一點點皮毛。只要把趙字和明代沈度的“館閣體”略作對比,什么叫規整,一目了然。
趙孟頫《三門記》
明代沈度楷書
根據上圖,我們只指出兩點:①趙孟頫的楷書,起首筆畫或部件往往按得極重,寫得極開闊,臨結束的部件往往收駐(捺畫等除外),造成結字的雄闊之勢。這種處理,不合“規整”的要求。②不管楷書還是行書,趙字都是一路大刀闊斧、崢嶸而出,無一筆懈怠。這種書寫狀態,跟“規整”是兩碼事。③沈度的字確實規整,但不一定不是好字。
其次,關于精熟。趙字精熟,古今第一。當時柳貫問趙孟頫的字為什么這么好,趙答曰:亦熟之而已。“而已”這個詞看似輕描淡寫,但卻透露出趙孟頫對書法的不懈之功。然而,古人對此有看法,明代董其昌說:“趙書因熟得俗態,吾書因生得秀色”。有人認為董其昌在批評趙孟頫,我覺得不盡如此。因為他仰望趙孟頫,一生都在設法追蹤和超越,但是到底到不了趙的精熟,后來,憑自己的聰明,辟了一條新路。就這,心里還是不踏實,所以要拿自己的優點和老趙比,把老趙說下去。這叫貶抑,不是批評。
再說,“熟”就真的是“俗”嗎?古人多有論生熟關系的,雖然用詞不太一樣,但意思一致。比如孫過庭所論的平正和險絕,蘇軾所說的絢爛和平淡,傅山給出的巧和拙,鄭燮用一首詩所表達的生熟觀點等。平正、絢爛、巧等,可歸入熟,險絕、平淡、拙等,可歸入生。不妨抄鄭燮的詩于下:
四十年來畫竹枝,
日間揮寫夜間思。
冗繁削盡留清瘦,
畫到生時是熟時。
一般人讀此詩,往往著眼于最后一句,強調那個“生”字,但請別忘了,第一句,前三個字:四十年!用一輩子來求“熟”啊,娘。鄭板橋的意思,先要做加法,做好多年,然后看時機成熟了,再做減法。加減法做到一個平衡的狀態,就會有“畫到生時是熟時”的境界了。也就是說,寧可一直做加法,不要輕易做減法。那么,加法做多了,會導致俗嗎?
私以為,“熟”不是“俗”的必然原因,品位的高下才是決定俗不俗的原因。況且,趙孟頫的字到底是不是只有“熟”,還不一定呢(另作文討論)。
退一步講,就算趙孟頫的字一味精熟,能做到從頭至尾精熟而不爛熟,不是牛逼是什么。再退一步講,假如說趙字到老都還是“熟”,缺少“生”,那我以為他并非不能“生”,而是不想“生”。“用筆千古不易”為趙孟頫畢生所踐行,他超唐入晉,復興古法,給宋人的書法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彎(因為再照宋四家寫下去,非出問題不可)。他把“熟”的功夫做盡,讓元明兩朝書法擺脫“宋人尚意”的路向(我覺得這個和理學也有一定關系)。往前看,這是對宋人(蘇黃米)書法的反動。往后看,是給明代末期以來的傅山王鐸他們留了一條求“生”路。近人張宗祥說得極明白:
世人見其巧不可階,則又思反而求諸樸。譬如閱畫,日見金碧渲染之作,必思墨石枯枝以為有天趣自然之妙。此觀念之變遷,豈趙字之罪哉!與趙并時者為鮮于氏,知不能以巧勝趙,故以拙為工也。夫字是否巧勝于拙,巧為字之極則?此又一問題。至巧之極,而目為字之弊,實非通論。何也?字者,人造者也,人造則必由人力,日求其工,又何害其為巧乎?故嘗以為自宋至元,書學有趙,得一結束,而趙者實王字之功臣也。
講得太好了。第一,后人達不到趙孟頫的巧,只能求拙。第二,求“巧”無罪。第三,趙孟頫是由宋至元的書法的終點。
趙孟頫《真草千字文》
今天的我們,在電腦字體的環境中長大并生活,兒時第一次的書寫體驗是硬筆字,實在沒有資格動輒談論書法中的“生”、“熟”或“巧”、“拙”問題。怎么講?我們畢其一生求“熟”尚不能,遑論求“生”!孔子云,未知生,焉知死。子不語怪力亂神啊。所以,今人的求“生”,正如張宗祥所言,是不能熟不能巧,只能裝神弄鬼,求生求拙了。
這里就涉及兩個問題:第一,對于古人的話,要放在當時的語境里去體會,不能斷章取義,比如傅山講的寧拙勿巧問題。第二,我們對于自己的時代,也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這個認識,恰恰要通過觀照和思考古人來進行認識,這大概就是歷史意識吧。
再次,關于趙體易于學習的問題。有人認為,學趙孟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橋梁。學趙是為了打一個初步的基礎,以便深入學習晉唐。因為趙字就是從晉唐人來的。這種認識,我們覺得是一種無知,懶得辯駁了。但忍一時風平浪靜,還是略辯幾句:
不是所有學書法的人都適合做藝術家,動不動就是登米芾的堂,入王羲之的室。要誠實、老實寫字。趙孟頫就是老老實實寫字的典范。米芾、王羲之是藝術家,咱沒那個氣質,不能比。
趙體可以用來打基礎,但趙體不是初步、不是低檔。我用小朋友做過試驗。A組歐體,B組顏體,C組趙體。十節課下來,把優秀作品對比:A組瘦勁,B組豐闊,C組流便。三組并無明顯高下之分。把糟糕作品對比:A組僵,B組肥,C組雖不成字體,但無明顯弊病(可惜照片資料不在手頭)。這至少說明,趙體跟歐顏比較,并無什么劣勢。瓜瓜齋第89期詳數了元代受趙孟頫影響的書法家們,他們學趙,可謂功夫至深,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初步的起點而學習的。
說來有趣,多年前,我也是認為趙體規整、精熟,沒啥好深入學習的。后來讀了七卷本《中國書法史》元代卷趙孟頫一章,起了研究的心思,后來就掉到趙孟頫的坑里了。那章是黃惇寫的,寫得非常好,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讀。
杜甫有詩: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我覺得用來形容趙孟頫的字,合適。不過這也只是趙孟頫書法的一個面,趙字有很多面,以后慢慢研究。
關于此文,可參看瓜瓜齋第73期、8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