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工作忙碌,時常作息、飲食不規律,這讓很多人都有胃脹、胃痛、消化不良的困擾。
面對這些“小毛病”,萬萬不可以掉以輕心,以免“小毛病”發展成“大問題”,追悔莫及。
《黃帝內經》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說的就是要在疾病出現之前進行調養,提早預防。
《黃帝內經》是中醫最早論述養生的著作,其中詳細介紹了保養脾胃的方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黃帝內經》認為,脾胃同居中焦,共同承擔著受納、運化飲食水谷的責任。脾與胃是相表里的臟腑,胃主受納,腐熟水谷,是脾主運化的前提,脾主運化為胃受納腐熟水谷提供了前提條件。脾屬陰,主升,喜燥惡濕;胃屬陽,主降,喜潤惡燥。脾胃一納一運,一升一降,一燥一濕,二者相合,完成人體對飲食物的消化吸收。
脾胃是“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人后天的精氣血津液的充實完全依賴于脾胃對水谷精微的吸收、轉輸,因此,保養脾胃對維持全身臟腑功能,養生防病有著重要的意義。
脾胃作為受納、運化水谷的臟腑,飲食與脾胃的健康有著最為直接的關系;如果飲食失宜,則主要損傷脾胃。因此,飲食養生是內經保養脾胃最重要的一環。
1.寒熱適宜
《靈樞·師傳》 提到:“食飲者,熱無灼灼,寒無滄滄”,飲食過冷則損傷脾胃陽氣,寒濕內生,過熱則會造成胃腸積熱。現代研究也表明,長期飲食過燙會增加胃炎、消化道潰瘍甚至消化道癌癥等疾病的風險。值得注意的是,此處的寒熱不僅僅指食物的溫度,還指食物的性質,如魚蝦、綠豆、黃瓜性寒涼,肉桂、辣椒、韭菜性溫熱。
2.葷素搭配,營養均衡
飲食要搭配合理,不可偏食,《素問·臟氣法時論》有言:“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現代營養學有同樣的觀點,只有均衡攝取營養,才能減輕脾胃的負擔,保證脾胃的健康。
3.不可過飽過饑
過飽是指暴飲暴食、飲食過量。不論谷物、肉類還是蔬菜,再好的食物都應適量食用,就如《素問·五常政大論》 所言:“谷肉果菜,食盡養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素問·痹論》:“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過飽、過量反倒會因脾胃不能消化轉輸而傷害胃氣,引起飲食積滯不化,脘腹脹痛,噯腐吞酸,嘈雜不舒。
過饑也不可取,現代人經常因工作忙碌不能按時吃飯,或因減肥限制飲食,長此以往會導致營養不足,氣血虧虛,脾胃功能減退,嚴重者引起全身虛弱。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內經認為,“人與天地相應”,人體的生理活動應該與自然界的變化相適應,如果養生能順應四時規律,那么就可以在增強人體正氣的同時避免外來邪氣的侵害。
春季和夏季,氣候轉暖,陽氣生發,不可飲食貪涼,否則容易損傷中陽;秋冬轉涼,如果過食溫燥則會損傷陰津。脾屬土,通于長夏之氣,長夏指盛夏至秋涼這一段時間,多濕多熱,《素問·經脈別論篇》中云:“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長夏”,濕熱客于脾土,影響脾胃功能。
因此,中醫整體觀念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在養護脾胃時需要注意因時制宜。
勞逸結合是保證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更是保養脾胃的重要方法。勞神過度,暗耗陰血,會損傷心脾,導致心脾失養,脾失健運而食少、腹脹、便溏、消瘦。
人的情志活動會對脾胃的功能產生影響。《素問·舉痛論》認為“思則氣結”,憂思過度容易導致脾的氣機結滯,運化失常,引起脘腹脹滿,食欲不振,神疲乏力;“怒則氣逆”,過怒肝氣疏泄太過,橫克脾土,易引起腹痛、腹瀉,甚則嘔血。
《素問·上古天真論》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調暢情緒,保持良好的心情,穩定情緒,有利于保護脾胃不受七情內傷的影響,也有利于維持全身臟腑的正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