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旦上了年紀身體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毛病,全身器官也逐漸老化,隨之而來的就是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等老年疾病。高血壓是現代醫學上的稱呼,中醫則將其歸屬于“頭痛”“眩暈”的范疇,歸根結底還是氣血逆亂、肝腎陰陽失調、血行郁滯所導致,沿著這個思路只要疏通脈絡、降低血管阻力就可以解決高血壓的問題。
看看方子的基礎組成:紅花、桃仁、川芎、赤芍、柴胡、牛膝、生地、當歸、桔梗、枳殼、甘草。
醫林改錯
從基礎方的組成來看,并不是很復雜,全方也只有11味藥。這個方子最早出自于清代王清任的《醫林改錯》,距今將近200年的歷史。我們知道中醫認為高血壓是由氣血逆亂、肝腎陰陽失調、血行郁滯所導致,所以方子以祛瘀止痛、活血通絡、寬中理氣為主。比如說方子中的紅花、桃仁川芎赤芍都可以活血通絡、祛瘀止痛;柴胡則可梳理肝氣、調和脾胃、和解少陽;牛膝通經活絡、強壯筋骨、補肝益腎;桔梗祛痰宣肺、排膿利咽,可使諸藥上行;當歸活血補血、活絡經脈;甘草止痛、調和諸藥。
整體看來,這是一個活血化瘀、疏肝理氣,并能調和陰陽,對于血瘀引起的高血壓有顯著的效果。
當然,中醫的辨證論治要求醫者根據患者的具體癥情隨證加減,從而達到事半功倍、標本兼治的效果。
紅花
張姓患者,男,55歲,以務農為生,平時喜吃肉類、蛋類,最近發現頭暈得特別厲害,就讓從外地打工回來的兒子測量了一下血壓,不測不知道,一測嚇一跳。測了三次高壓基本上在150mmHg,低壓112mmHg,這一數據也把家里人嚇了一大跳。于是馬不停蹄地來到醫院掛號。
經過一系列的檢查,西醫判定為2級高血壓,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中度高血壓。醫生給開了不少的降壓藥,讓堅持服用。但是服用了幾個月之后,血壓并沒有降多少,高壓基本上還是保持在140mmHg左右,低壓也不低。
后來,朋友推薦要不然試試中醫吧,雖然過程可能會稍微長一點,但是只要有效能治好就行。
于是大夫就開了這個血府逐瘀湯,期間更改了幾味藥的劑量,因為頭痛得比較厲害,所以就加大了紅花、桃仁、川芎等幾味藥的劑量,其它藥也做了些微調。患者吃完兩劑之后,頭暈、頭痛的情況有所緩解,睡眠也有所改善。二診的時候,因為基本上沒有頭痛所以減輕了止痛藥的劑量,其它不變,效不更方繼續服用。服用完15劑之后,血壓恢復正常,高壓基本上可以穩定在120mmHg以下,低壓80mmHg以下。
所以,高血壓這個問題,在中醫看來不過就是血行郁滯罷了,就好比自來水的管道長時間不清理,被鐵銹、泥沙堵塞,我們只要把泥沙疏通,并且清理干凈管道內壁的殘渣就可以讓水流恢復正常。
你看,方子本身并沒有太多的奧妙,如果硬說其中有奧妙,那就是中醫的辨證論治,根據患者不同時期的癥情,來隨時調整方子的劑量,對證加減才能更有效的治療各種疾病,這也是中醫至今傳承不朽的精華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