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某,女56歲,湘潭人,社區干部,11月13日初診。
五年前,患者左乳房上發現結節,大小為17mm×9mm,性質不明,腫塊發硬,不按不痛,每年均做B超檢查,未見長大或縮小,常年怕冷,胸悶,背脹,經常感到一陣寒一陣熱,吃溫藥則上火,吃涼藥則腹瀉,平時小便多,口干口苦,大便先硬后溏,有腎囊腫史,也未手術,舌胖淡,有浮黃苔,脈緩,此為肝郁氣滯,痰濕凝結,而成乳癖,擬用柴胡桂枝干姜湯加減。
處方:柴胡, 黃芩,桂枝,干姜,牡蠣,花粉,炙甘草,七劑。
11月20日二診:服上方后,胸悶、背脹均消失,全身發熱,感到很暖和,多年怕冷的現象解除,仍然有口苦,口渴,小便多,舌淡紅,脈緩,仍用上方加軟堅散結之品。
處方:柴胡,桂枝,干姜,黃芩,牡蠣,花粉,甘草,蜂房,鹿角霜,白芥子,夏枯草,浙貝,十四劑。
12月5日三診:服上方后,感覺乳房腫塊變軟,其他均可,脈舌同前,擬用調肝湯加減。
處方:當歸,白芍,川芎,山萸肉,巴戟天,肉蓯蓉,鹿角霜,雞血藤,露蜂房,穿山甲,威靈仙,楮實子,白芥子,急性子,菟絲子,仙靈脾,大海馬。
以上藥二劑為一料,研末,蜜丸,每日二次,早晚各一次,每次10克,飯后開水送服,大約可服二個月。
服丸藥一料后,經B超檢查:左乳房腫塊消失。
組方解讀:柴胡桂枝干姜湯是小柴胡湯的變方,因為去掉了人參、大棗、半夏、生姜,加入了桂枝、干姜、天花粉、牡蠣,使整個方劑重于祛寒逐飲、軟堅散結。
傷寒論專家,北京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專家馮世綸先生認為:“小柴胡湯治療半表半里陽證即少陽病,而本方治療半表半里陰證即厥陰病。”
現代本方常用于治療慢性肝炎、膽囊炎、膽石癥、慢性胃炎、胸膜炎、瘧疾、發熱、月經不調、乳腺增生等,有胸脅疼痛而偏于寒證者。
《傷寒論》147條云:“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湯主之。”這是少陽郁熱兼以痰飲內停,屬于寒熱錯雜之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