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都市人喜歡到草原上,感受草原的遼闊與空曠,感受無邊無際的綠色,欣賞草原的日初和黃昏,感受大自然的美。
我也曾幾次隨旅游團到草原的各處地方游玩,但是總不盡興。
1
夢想中的草原是大片大片的、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草地,清清的河水,成群的牛羊,騎著馬放牧的牧民,還有一些獵狗歡快的跑來跑去,偶而能看到一些漂亮的蒙古包,到處都是清草的香氣。
可是,真實的草原是,到處都是村莊,汽車,稀稀疏疏的草,地面上的草都連不成一片,還到處是馬蹄踩的洞,完全沒有想象中的草原美。
還有的草原,根本見不著馬,也沒有多少草,倒是很多人騎著草原摩托在大草原上奔馳。
去一次草原失望一次,之所以失望了還要去,因為心中總是有一個念想,以為自己到的不是真正的草原,于是越跑越遠,越跑越北,曾到過480萬畝的貢格爾草原,那里也沒有想象中的美好。
我一度以為,夢想中的草原只是一個幻想,是一個夢想而已,真實的草原就應(yīng)該是這幾年旅游到過的那些地方,看到的那些景色。
再看《狼圖騰》,又一次溫故了陳陣曾待過的額侖草原,讀他筆下的春夏秋冬四季牧場,讀他筆下的草原狼,讀他筆下的蒙古牧民,讀他筆下的青青的草場,美麗的天鵝湖,再次激起對美麗草原的幻想。
在幻想著美麗的草原的同時,也為如今這樣沙化的,被破壞掉的草原而悲傷,心中有一團什么東西似的,難受。
2
陳陣的這部小說,與其說是研究狼的一部小說,不如說是一部末代游牧民族與農(nóng)耕民族的PK的描述。
陳陣筆下的老阿爸畢利格老人,是一個真正的草原牧民,是一個真正的游牧民族的典型代表,他忠于草原,信仰騰格里,嚴格的按照祖輩的經(jīng)驗維護著草原的生態(tài)平衡。
他打狼,只是因為狼吃羊,可是他主張只打大狼,并且不打絕狼,因為狼充當著草原保護神的角色,狼吃黃羊、鼠、旱獺和兔子,這些都是毀壞草原的動物。
可是對待這些破壞草原的動物,他也不殺絕,也要留一線。
記得那次,狼圍獵黃羊,把黃羊都趕進雪窩子里,凍死了幾百只黃羊,雪停后他組織人馬去挖黃羊。那些人把還沒有凍死的黃羊救出來,放回草原,因為這是狼的食物,全打絕了,狼就沒有食了。
即使他們來挖黃羊,也只挖一部分,剩下一大部分留給狼,不能把狼餓死,要留著狼保護草原。
就是旱獺,在草原上到處挖洞,馬、牛、人、羊,一不小心就把腿別折了,對待這樣的動物,畢利格老人的觀點也是,不殺絕,只殺大公獺子和沒崽的母獺子,即使逮著母獺子和小獺子,也要放掉。
雖然旱獺毀草原,但是旱獺油對草原人來說是一種珍貴的東西,冬天,把旱獺油抹在臉上,再冷也不會把臉凍壞死,獺油還是做皮活的重要工具,旱獺還是窮人的救命糧。
草原人賴以生存的牛、羊,都是根據(jù)草原上青草的好壞程度來控制數(shù)量,草好就多養(yǎng)羊、牛,草壞就少養(yǎng)牛、羊,絕不貪多。
在草原上,所有動物都有它存在價值,所以草原人,都會嚴格的遵守著老祖宗規(guī)矩,保持著草原的生態(tài)平衡,幾千年來,游牧民族就是這樣靠著自己的意志和經(jīng)驗控制著草原上各種動物的數(shù)量,保護著草原。
3
可是,農(nóng)耕民族的人來了,并且是大量的漢人來了,他們只看到了大片的土地,大片的草,不種糧食浪費了。
只看到狼吃羊,卻看不到狼在草原上的重要作用,看不到狼是平衡草原最重要的一環(huán),大肆的獵殺狼。
只看到旱獺肉可以吃,旱獺的皮子可以賣錢,就大肆的捕殺旱獺。
他們以為這是在幫助游牧民族,讓他們過上定居的生活,不要再四季遷場,過著動蕩的生活,可是他們沒有看到,四季遷場已經(jīng)是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慣。
他們以為幫他們滅狼,滅旱獺,是幫游牧民族除害,保護他們的牛、羊。
可是他們沒有看到,沒有了狼,沒有了旱獺,失去了草原生態(tài)平衡,草原上最最重要的草原,被老鼠破壞的一塌糊涂,到處都是洞,草長不起來,以往濃密的草原變成了稀稀疏疏的黃草,美麗的綠綠的草原變成了大片的黃沙。
畢利格老人傷心,失望,可是他擋不住,只能眼睜睜的看著這些人破壞草原,卻一點法子都沒有。
草原狼沒有了,蒙古馬沒有了危機,變得悠閑了,不再努力的奔跑,不再玩命的奔跑,不再練習戰(zhàn)斗,因為沒有了對手,慢慢的,彪悍的蒙古馬,世界上著名的蒙古馬失去了他的野性,失去了他的彪悍,變小了,變?nèi)趿耍闪藳]有人要的馬。
草原,就是被這一撥一撥不懂草原的人破壞掉了,青青的草原變成了大片的黃沙。它再也承載不了多少羊,再也承載不了多少牛馬,它將失去它的作用,不再是人心目中美麗的草原。
美麗的蒙古包,變成了定居的磚瓦房,遼闊的牧場變成了鐵絲網(wǎng)圈住的一片一片的小牧場,曾經(jīng)的大大的肥羊,變成了瘦瘦小小的羊,就連曾經(jīng)可與狼撕殺的狗,都快成了寵物狗,沒有一點攻擊性。
草原,曾經(jīng)的原始美,曾經(jīng)的野性和強悍成為了傳說,只在書里可以看到了。
4
那一場PK,漢人占著政策的優(yōu)勢,占著人數(shù)的龐大,圍攻了草原,占領(lǐng)了草原,把真正的游牧民族PK掉了,然后,就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樣的草原。
看著陳陣筆下,草原一步一步的沙化,那種無奈,那種憂傷,那種悲傷的情緒一直在胸中揮散不去。我一個旁觀者就是這樣的心態(tài),那么畢利格老人呢,他的心態(tài)該是多么的悲涼。
他能做到的,只是要求后代讓他死后,依然選擇天葬,這是他唯一能做主的事情,他到死還保留著游牧民族的信仰,懷著對草原的無限熱愛和心痛離開了人世,走向了心中的圣潔之地,騰格里。
農(nóng)耕民族在多年后,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曾犯的錯誤,不再獵殺狼,要保護草原,可是草原還會回到原來的樣子嗎?
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就回不了頭,再也恢復不了原來的樣子。
這場農(nóng)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爭奪草原大戰(zhàn),雖然農(nóng)耕民族勝利了,可是留下的卻是遺憾。
根本的原因是,沒有弄清楚草原的規(guī)則,沒有弄清楚草原的奧秘,貿(mào)然的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衡量別人,替別人做決定,這是很多人犯的錯,這樣的錯誤,我們已經(jīng)犯了幾千年,什么時候能徹底改正過來呢?
非常的期待,希望有那一天,我們真正做到了孔子說的“三思而后行”,然后我們所有的決定都是正確的,都不會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