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再讀《水滸傳》,是悲憤的,為梁山好漢的凄慘結局痛惜;細細品味水滸中的人物,他們是矛盾的、掙扎的,恰如人性。這次,我是從職業的角度,關注水滸中的“警察”人物,當然,古代中國并沒有專門的警察制度 地方行政、司法不分,這些在府、縣衙門內從事治安、巡守、督捕等事務的就是現代意義的“警察”,也包括押牢節級、押獄等“司法警察”等。回溯千年,在起義不斷、天下動蕩的年代,宋代的“警察”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他們執勤巡守中如何維持混亂的社會治安?他們使用的警械裝備究竟又有那些功能?通過《水滸傳》可以略窺一二。
梁山“警察”的命運
《水滸傳》一百零單八將中,在上梁山前,眾多好漢都在朝廷做過官職,其中有不少人都屬于地方州府負責司法、治安的公務員,如原巡捕馬兵都頭美髯公朱仝、原步兵都頭插翅虎雷橫,原沂水縣都頭青眼虎李云,原大名府留守司管軍提轄青面獸楊志、原渭州經略司兵馬提轄花和尚魯智深等人,他們是負責當地的治安、緝拿盜賊等工作,相當于現在的刑警隊長,或派出所所長。在這些人中,有的是不忠于職守,官匪勾結、徇私枉法、以權謀私,最終落草為寇;相當一部分在原工作崗位上還是盡職盡責的,只是由于官場腐敗、司法不公,才被迫選擇了落草之路,如鐵面孔目裴宣、鐵叫子樂和;也有一部分是因利弊權衡,為形勢所迫,上了梁山。比如,武松因為打虎為民除害,陽谷縣令愛其忠厚仁德,被任命為都頭,后來斗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夜走蜈蚣嶺,直到二龍山落草。
北宋末年,階級矛盾惡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國家機器的功能近乎荒廢,刑罰被懸置或者放空,監獄自然不能獨善其身,于是,我們看到了《水滸傳》監獄中發生的各種離奇古怪的形象。獄中小吏就是現代意義上的司法監獄警察,他們也正是大宋廷朝政治生態的一個縮影。神行太保戴宗原本是江州兩院押牢節級,算是吃北宋朝廷公糧的,日子比較瀟灑,利用權力在獄中不放過任何一個榨取犯人財物的機會,這些貪婪小吏在宋朝又何止千萬?鐵臂膊蔡福和病關索楊雄一樣,一個在大名府任押牢節級兼管死刑犯的執行,一個在薊州兩院任押獄兼充市曹行刑劊子手,這些人里迎外合、置國家法律而不顧。另外還有黑旋風李逵、一枝花蔡慶都是小押獄,相當于現代最基層的獄警。監獄小吏,他們這些人是游走于官府、江湖、黑道之間的特殊人物,早已練就八面玲瓏本事,對江湖做派自然司空見慣,應對有道,因而讓他們發揮著難以想象的作用,甚至掌握著各級官員不屑一顧、難以掌控的權力,從而對大宋朝廷體制運行及存亡有著深刻的影響。因為大宋監獄的門扎得不牢,大宋的國門也牢固不到哪里去了。
而上了梁山的這些好漢們,他們的品行與行事風格似乎也不會有所改變,加之朝廷政治黑暗、官僚腐敗,梁山與大宋朝廷并無二致的體制與觀念,他們喊出的“替天行道”口號是空洞、乏味的,注定了梁山好漢的悲劇下場。
宋廷“警械”的功能
《水滸傳》中描寫了槍、矛、劍、刀、戟、棍、棒、禪杖等多種兵器,種類多達250多種,可以說,梁山泊是中國古代兵器的集大成者。在這些兵器中,出現頻率較多的樸刀、哨棒、水火棍、枷、欓叉等就相當于現代意義上的警械、具,它們都有哪些來頭?各有那些功能?不妨我們逐個了解一下。
首先說說水火棍,我們常見到的古代縣衙審案場景,衙役分列兩廂,手里一根長棍,一半紅色,一半黑色,上紅下黑,斜斜拄地,高喊“升堂!威—武—”。這種長棍就是水火棍,是衙役的警械和刑具。
為什么叫水火棍,就是取“水火無情”之意,象征動用水火棍就是要在執法中不徇私情。所以采用了紅色和黑色,在中國古代五行之中,水對應的顏色是黑色,火對應的顏色自然就是紅色。看起來只是一根普通的長棍,但它的兩頭不一樣,上圓下扁,圓的那頭用來手持,扁的那頭用來擊打,有不小的殺傷力,一棍打在頭上足以致命,像董超薛霸在野豬林要加害林沖,就是用的水火棍。
《水滸傳》中,除了衙役使用的水火棍,還提到了哨棒,牙杖等,武松打虎時一開始就是用哨棒,因為用力過猛,一下就折斷了,才只能空手對老虎。哨棒,一般就是防身用的短棍,屬于鈍器,相對來說殺傷力要比刀斧一類的利器小多了,普通人都可以隨身攜帶用于自衛防身。也就相當于現在警察執法使用的警棍。牙杖是衙門里使用的棍棒。第74回:“眾人怕他,只得聚集些公吏人來,擎著牙杖骨朵,打了三通擂鼓,向前聲諾。”
如果說水火棍、棒算制服性裝備的話,那么樸刀則徹徹底底就是一種殺傷性武器了。
樸刀,又名播刀,俗稱雙手帶。是《水滸傳》里出現頻率最高的械具。身為都頭的雷橫、做過制使的楊志使用的都是樸刀。而樸刀究竟何樣制形,宋明兵書不見記載。書中第61回:“盧俊義取出樸刀,裝在桿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此句說樸刀的刀刃和柄桿可離可合。第31回:“這孟州城是個小去處,那土城苦不甚高,就女墻邊望下,(武松)先把樸刀虛按一按,刀尖在上,棒梢向下,托地只一跳,把棒一拄,立在濠塹邊。”不難想象,樸刀的柄桿是相當長的。對照書中所寫的,樸刀應該是從大刀衍生而來,它的刀身相對長一些,和大刀一樣也需要雙手使用,但比大刀又輕便一些,甚至短一點的樸刀還可以掛在褲腰上。樸刀可砍可刺,是一種非常實用的武器,也成了縣衙為都頭們標配的武器。
使用刀刃的殺傷力,對于宋代的“都頭”、“土兵”、“公人”等,就相當于現在警察執法工作中的開槍。宋代捕頭們在抓捕手持武器拒捕者,如果具備“罪人持杖拒捍,其捕者格殺之”;“走逐而走殺者”,“皆勿論”這兩種情形之一,殺死被追捕者是無罪的。這也是宋代官差多使用樸刀這種殺傷性兵器的原因。
樸刀雖然好用,殺傷力也強,但遇到武功高強的綠林好漢或團伙時,它的弊端就顯露出來,不能近身抓捕制服,這時就需要一種戰斗力更強、又能有效對“不法分子”抓捕的家伙事。比如《水滸傳》在描述濟州府緝捕使臣何濤帶隊抓捕劫取生辰綱的晁蓋等人時,便提到了一種叫作“欓叉”的兵器。它是一種木質的雙股叉,如果是鐵質的就是鋼叉,有點像今天使用的防暴鋼叉,但警用鋼叉的兩股多為圓頭,沒有銳利棱角,通過鋼叉中央的按鈕可使其伸長、縮短,在控制嫌疑人的時候又避免對他造成人身傷害,而欓叉就沒那么“講究”了,它是帶尖的,一旦刺進肉里就有可能造成生命危險。或許古今執法觀念的不同也是造成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之一。
無論是使用殺傷性還是約束性武器在制服犯人后,需要刑具對其控制,或送到發配地。古代冶鐵技術不發達,無法造出堅固可靠的手銬,約束嫌疑人時就要使用枷。枷是將一塊木板分成兩半,上面的一個大洞固定頭頸,兩個小洞固定雙手手腕。合上以后鎖住,嫌疑人的活動就被限制。在《水滸傳》中,就出現過長枷、行枷、方枷、盤頭枷、護身枷等不同種類的枷。林沖、武松、松江、劉唐、雷橫等人都戴過長枷,林沖被高俅陷害,誤入白虎堂,后來被下放獄中,戴的就是長枷。武松殺嫂后因陳府尹愛惜他的義氣只給他戴一副“輕罪枷”,等到被張都監陷害入獄時戴的就是一副“七斤半鐵葉盤頭枷”了。
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械具就不一一列舉了。
以上提到的這些類似于現代警察的人物,他們在古代屬于低下的“賤業”,為了所謂的“俠義”,執法犯法、徇私枉法,因為失去了正義作為最后一道防線的功能,依然難逃可悲的下場。而且他們的人格操守、職業道德、業務能力等畢竟受時代局限,沒有先進的思想作指導,豈能和今天在職業特征、待遇保障、隊伍士氣乃至職業榮譽感極強的新時代人民警察同日而語,再好的裝備沒有高素質的隊伍如何能發揮出最強戰斗力!
點個在看,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