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上學很多年,都對世界讀書日無感。直到畢業后到北京上班,住在十里河的弘善家園,偶遇了旁邊首都圖書館的“換書活動”。從此,每年首圖在世界讀書日期間舉辦的“換書”,成為我關注的頭等大事之一。
2011年4月開始,是首圖的第一屆“換書大集”。舉辦第一屆,很明顯首圖也沒想清楚規則,幾乎是可以隨便換。看到很多大爺拉著推車把家里的教材拿去換書,說實話,無比的羨慕。當初自己把書按斤賣,簡直是損失了大幾千啊。想著,明年,我也要把我的教材類書籍拿來換。
沒想到,第二年增加了一條規則“教輔類”書籍,不能參與換書。第三年開始約束書籍的發行時間,尤其是期刊雜志不能超過2年。2014年之后就更規范了,有專人收書,會查看書刊號。出版時間久、教育考試、專業領域、宗教類的書籍都不收了。比如我的英語學習類、VR科技、華為文化、佛學類的書籍都被拒之門外。
2016年的第六屆換書大集,首圖已經不做宣傳了。再那以后,就在A座大廳有個換書角,很方便。我的《重紫》、《自卑與超越》、《極簡生活》等奇奇怪怪的書,都是在那里換的。
疫情之后,首圖開始管控,限制每日人流量,需要提前預約,我就很少去了。
后來參加了一個北京同城的漂流瓶換書活動,還要寫觀書感言……不喜歡的書沒什么好寫的,真的喜歡的書舍不得換。就趕緊京東上重新買了本喜歡的書,趕緊快遞給下一個人。說實話,成本有點兒高,光快遞費就得12元。
今年年初參加了一個讀書會,也有換書環節。講真,好書不多。我自己拿了本剛看完的《徐志摩詩集》,好在現場上價值上的不錯,也算是受到了大家的歡迎。不過,活動從1點到6點,也是太過于低效。
今年4月趕熱鬧參加了一個圖書盲盒的活動,也是倒霉到了極致。為了避免踩坑,我仔細研究了六大盲盒的書單,選擇了最穩妥的《好奇心博物館》,成功避開心靈雞湯,美食推薦、勵志傳記類書籍。盲盒里面是包含2本新書,1個帆布袋和一個精美筆記本。20%的人會多一本彩蛋新書,2%的人中隱藏款盲盒。
那么,意外終究還是來了。我收到了2本舊書(新書沒了),1個書袋(帆布包沒了),1個筆記本(幾米聯名本和精美本沒了)。意難平之下,我發了一條微博。結果中國圖書網的客服聯系我了,不僅對我毫無安慰,還肯定了我的猜測:就是沒有新書了,給你發的處理的尾貨。簡直讓我的心情雪上加霜,然后給我一張10元券。太幽默了,我已經把你們拉黑了,你送我100元券我也不會再登陸。
不過,事后想想,徒弟的話也沒錯:舊書和新書,內容是一樣的。
對不起,我不該歧視舊書。
踩了這么多坑,還是妥妥的去首圖換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