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在學校,育在家庭。學校是培養共性的地方,家庭是培養個性的地方。教師沒能力解決學生的情緒和性格問題。家庭教育是根,學校教育是枝,社會教育是葉,孩子的未來是果,根養好了,一定會結出碩果。可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我們重視“教育”的根源是“恐懼”,對未來的擔心。明天生活的美好是基于對明天的恐懼才達成的嗎?做好一件事情最好的效率不是在恐懼狀態時而是在自然狀態下。教育也是如此。你太把成績當回事給你帶來了什么,給孩子有帶來了什么?你孩子的成績變的越來越好了嗎?
如果你越恐懼就越想掌控什么,掌控孩子讓你獲得了暫時虛幻的安全感,在恐懼中沒有愛存在的余地,恐懼導致潛藏的暴力,你在透過教育向孩子施暴。做一個完全無懼的家長吧,不要試圖控制和掌控你孩子的命運,你不是上帝,那樣做你自己受苦孩子也不好受。
做父母的六種境界
一. 舍得為孩子花錢。
二. 舍得給孩子花時間,陪在孩子身邊,見證孩子的成長。
三. 思考教育目標,一旦目標清晰,就不容易被人裹脅,熱衷于跟風,盲目的對孩子進行培養。
四. 為了教育孩子去學習,不再停留在沒辦法,管不了,而是關注孩子的問題癥狀及其原因,積極進行干預和矯正。
五. 為了教育孩子提升和完善自己,明白我是誰比要求孩子成為誰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實都是言傳身教的結果。
六. 父母真正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發現我是誰比成為誰更重要,父母盡可能的支持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每個人來到世界上都是豐盛富足的。無論你富有還是貧窮,請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滿足但不能自以為是的去評判,講一堆理由證明孩子不應該提這個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說這么做是為孩子好。富養窮養跟經濟能力關系不大,取決于父母的心態。對孩子的欲望,父母有能力滿足就輕松愉快的盡情滿足,沒能力或不愿意就說沒能力或不愿意,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誠實。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不配得到,讓孩子明白我值得擁有。讓其有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高的孩子生命力會更強。,做父母的自己小時候沒有得到過快樂順暢,對自己的內心的匱乏感沒有覺察,會無意識地傳遞給孩子,讓孩子處處擰巴。父母應給孩子傳遞你值得擁有一切最好的東西,否則孩子長大后容易變得欲壑難填。誠意的面對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較勁的父母都會發現孩子的心是那么純凈易滿足。父母的匱乏感和對生活的沉重感也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運。三代出貴族指的不是必須三代財富培養成貴族,而是內心的匱乏感經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轉變。所以,請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給他分享努力工作并獲得財富的樂趣;請不要再嘮叨孩子珍惜花錢,而是告訴孩子你值得擁有富足美好的物質生活;為了孩子未來精神和物質的豐盛,請收回我們對待生活的沉重和匱乏感,將希望和豐盛傳遞給下一代。
愛的反義詞是忽略。當孩子的物質上的需求被父母忽略,他會有不配得感,帶給孩子物質的匱乏。當孩子的自我情緒被忽略,他會覺得自己不如爸爸媽媽的工作重要,會帶給孩子愛的匱乏。父母無論多忙,都要去陪伴孩子,而不是為了工作,應酬把近在咫尺的孩子"留守兒童化"。你今天不去陪伴孩子去忙工作,時間最終會告訴你什么最重要。陪伴孩子時去關注,去聆聽,去欣賞,放下要求,放下控制,放下期待,沒有打斷,沒有打擊,沒有輕視,沒有指責,只需"看見"孩子,感受孩子當下的感受,這便是給孩子最大的愛了。父母是港灣,在愛的目光里,孩子才能安全遠航!
有些父母熱衷于跟風,常被別人的言語鼓動,在做些違背初衷的事,像教育孩子,一生下來只想讓他健康快樂,后來逐漸增加了各種期待,這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沒關系,有的父母有知識沒文化,有的父母沒有多少知識但很智慧!
我們總是試圖培養一個乖孩子,實際上是壓縮了他自我發展的空間,限制了他探索世界的能力,壓抑了他的生命活力。不是孩子有了責任你才放手,而是你放手了孩子才有責任;不是孩子聽話了你才尊重孩子,而是你尊重孩子了孩子才聽話;不是孩子優秀了你才接納孩子,而是你接納孩子了孩子才優秀。
對孩子不放手限制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其實是父母界限不請,是在替代孩子成長。當孩子不能自己主導自己時,他會以一種消極拖沓的方式演繹生活并以這種被動拖沓的方式展示對父母的憤怒。這樣的孩子在青春期尚未來臨就已經和家長進入“凍土”溝通模式了。父母的“愛”換來的是叛逆,對抗,冷漠。健康的家庭充盈著愛也懂得分離,孩子要長大獨立,父母要懂得放手!中國的父母不缺快的能力缺的是慢的能力,孩子的人生是要用智慧做戰略的。
父母應尊重孩子自然成長的節奏和秩序,給他自我成長的時間和空間。他們的成長經歷不應該充滿我們的思維和碎念,應洞察孩子的心理需求,劃定適當的距離和界限。在他做選擇時,不要輕易撲滅孩子的想法,不要輕易告訴孩子應該怎么做,你的天衣無縫,頭頭是道的道理他不會買帳。陪著他去體驗,陪著他去靜靜侍味生活的滋味。
世界上所有的愛都是為了相聚,唯有愛孩子是為了更安全的離開父母懷抱融入社會。要孩子在你的世界里安全的退出。趁他還在你身邊時,給孩子充分的自由,讓孩子盡情的去經歷,體驗。小時能為自己做主,長大后他會有主見,有力量。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選擇,選擇無所謂對錯,人生的每次選擇都有意義。小時多走彎路,長大后才會少走彎路。
很多父母把有限的精力去關注孩子的缺點和不足,很少關注孩子的優點和長處。并且武斷的給孩子貼標簽,你這不行你那不行,看別人家的孩子,你太笨了,你給我丟人,廢物。有焦點就會有盲點,我們要學會發現孩子偏差行為背后隱藏的潛能,注意力方向產生成果。發現孩子的優點,多給孩子適當的贊美和肯定,讓其有高自我價值,自我價值高的孩子生命力會更強。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受到的不斷的諷刺挖苦會給孩子造成伴隨終生的低價值感,讓孩子在自卑自賤中痛苦掙扎。“你去死,豬腦子,丟人,廢物”這些信息的不斷輸入就成了孩子的潛意識,自我觀念對人影響太大了,潛意識認為自己是什么人就會成為什么人,孩子無窮的能力發展不出來是因為父母的消極的暗示。很多孩子被打皮了罵滑了心門封閉了,自尊心沒了。父母的態度是一面鏡子。積極的心理暗示帶來正面影響,消極的心理暗示帶來負面影響。當自我感覺良好、自我欣賞時,就會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態,充滿活力地來應對生活。當自我價值低的時候,就會覺得自己無能,貶低自己,對于生活總是恐懼,進而不思進取。
沒有笨的孩子,沒有壞的孩子,只有受過傷的孩子。或者說問題孩子沒問題問題是父母,孩子變差變壞根源是父母,我們要發現孩子的優點,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給他輸入積極正面的信息,讓他多些體驗成功的機會,關注他,讓他找到存在感,讓他重新建立自信,讓他在低自我價值的泥淖中掙脫出來。
你是容易被人裹脅,熱衷于跟風,盲目的對孩子進行教育的家長嗎?
父母成長很重要,當我們不去成長把焦慮無意識的轉嫁給孩子時,我們和孩子就綁定在了一起,同悲喜,共進退,孩子就成了我們人生最大的創可貼。父母要持續的不斷的成長。生命代價最貴,學習成本最低。我們不要成為孩子夢想的天花板,孩子的人生沒有起跑線,要說有那就是父母的肩膀!
父母視野的開闊,價值觀的高度和持續學習的能力影響著孩子的末來。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給孩子創造一個能飛的環境,他決不會爬!高自我價值的父母孩子人生沒大事,低自我價值的父母孩子人生沒小事。父母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著地裁培自己!人站在一定的高度是沒有風雨的,如果說人生有風雨是因為你站的不夠高。站得低沒信心時遇到沙子也是障礙,站的足夠高看大石頭也是沙子。
孩子是從未來而來,家長是從過去而來。這個時代更新太快,很多東西我們應向孩子學習,這是一個后喻時代。只可惜能認清自己視野局限的父母并不多,總是讓孩子乖一點,讓他從事穩定的職業,讓他走一條穩妥的路,實際上是壓縮了他自我發展的空間,限制了他探索世界的能力,壓抑了他的生命活力。
教育孩子要依據每個孩子的特性而不是自己的人生經驗,合適的才是最好的。我們不要自己想象孩子應該是什么樣,然后再想象出教育孩子的辦法去培養他,因為你永遠不會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對他來說是最好的,只有孩子自己知道,父母要保持一顆謙卑的心。
你生下孩子他并不屬于你,他是投胎來跟你成就一段親子關系以完成靈魂上的一種成長和彼此情感的交流。你可以給予他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護他的身體,卻不是他的靈魂,因為他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在夢境中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一樣,卻不是讓他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會在過去停留。
你和他的緣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去追!
我們的孩子是有不乖的時候,當孩子不乖時,不要輕易給孩子下結論,扣帽子,貼標簽。孩子都是一刻一個變化的。每個孩子都是好孩子,如果他們不好,不是孩子本身有問題,是父母的"認為"有問題(父母只關注孩子外在行為而沒看見孩子內在的感受,他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每個孩子永遠是一條鮮活,流暢的河,不要太人工改造他,每條河都會找到自己的路,河水不會走錯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彈道,他會按照自己的軌跡旋轉出黑暗奔向光明!
讓孩子長大,讓他成為他自己。他有資格有權力做他原本的自己。無論父母怎么努力,孩子終究還會活出他想要的生命狀態,最終成為他自己,我們父母所做的不過是讓孩子的人生路更艱難疲憊,還是更輕松快樂!最好的教育就是幫助孩子去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情,過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足夠了。孩子走哪條路都可以達到目的地,只是沿途看到的風景不同而已。
下面我們來分析我們今天父母錯誤教育理念的成因。我們為什么恐懼,焦慮,不敢放手,忽略孩子的感受,用否定,嘲諷,說教,打斷,不理睬,不回應等給孩子帶來情感和精神上的創傷。
當我們還是嬰兒時,品嘗過大量的孤獨時刻,當我們還是童年時,我們被別人關注,被別人愛的需求沒得到滿足,這些會導致我們孤獨,痛苦。我們希望逃離那些痛苦,但沒有能力化解它們。我們只有通過隔離的方式來面對它們,這些沒被滿足的渴望被壓抑住了,進入了我們的潛意識。
當我們成年后不去成長也無法打開這些枷鎖,我們變得焦慮,并把這些無明的情緒和焦慮無意識的轉稼到親密關系中,帶給我們的是糟糕的夫妻關系和緊張的親子關系。
當我們停滯成長,沒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將自己無力的部分投射給伴侶時,換來的是指責和埋怨,有時還會把孩子當成傾訴的對象,這時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這是大人的問題,你不要擔心。因為當孩子不明白父母為什么焦慮時,他會成為父母的容器,去幫助父母代謝這些焦慮的情緒了!
當我們停滯成長,感到孩子的表現不如期望或出離掌控時,就把自己理所當然的當成知識上的和人生道理上的權威,對孩子開啟了我們的"吐槽模式",當我們所謂的經驗受到挑戰時,我們的情緒往往會失控,焦慮變成了憤怒。這時孩子被壓抑了正常情緒,被負面情緒困擾。當孩子不能真正的主導自己的情緒時,他內在的力量是分散的,他需要拿出大部分能量來應對你的指責,這極大的削弱了孩子的生命能量。
問題孩子沒問題,問題是父母。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做父母的因為焦慮自己投射出來的。孩子的主要問題是情緒問題,學習不好都是負面情緒的困擾,很少因為智力,家長內心的焦慮與浮躁比孩子學習更可怕。只有孩子內心平靜,不被打擾,才有可能去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遠見卓識,發現,創造,才能真正的優秀。
我們要學會做情緒的主人,我們現在是成人了,要看見那些內在的那些痛苦,它們已經不是一種真實的東西,而僅是我們內在的一種感受。及時疏導情緒,讓情緒流動,被接納的悲傷是一股能量,接納不完美的自己和人生意味著接受了人生的真相!
親密關系是眾多關系的核心真相。婚姻中男人需要的是被無條件接納,丈夫被妻子無條件接納他才會自強不息,女人需要的是生命的至重,妻子被丈夫重視她才會厚德載物。給孩子最好的禮物是夫妻和睦,父母不懂愛,孩子就買單。
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孩子必須和父母都有鏈接,這樣才能滿足他心中的歸屬感需求,如果缺少與其中一方的鏈接,會讓他感到空虛遺憾。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一方否定或排除另一方,那樣孩子自己內在的一半會否定另一半,結果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夫妻關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針",親子關系不能凌架于夫妻關系之上,否則會產生糟糕的婆媳關系或產生嚴重的戀子情結。孩子樂于看到父母相愛,而不是看到在他這里奪愛。如果父母相愛,孩子才會安心做一個快樂的孩子。才能帶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孩子是家庭的保護神,是平衡大師。我們情緒的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度,我們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被孩子映照的一覽無余,是孩子在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孩子就是天使,我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是孩子帶來的改變,和孩子一起成長吧!
當孩子受到委屈時,想哭,我們應該做什么。當孩子發泄負面情緒,向父母表達憤怒時,父母看不到孩子內心的需求時會有三種結果,一,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努力了。二,更加努力或通過破壞性行為引起父母注意。三,受到委屈對父母充滿恨意,會在某個時刻以更激烈的狀態爆發。
我們又應該做什么?當孩子想哭時,就讓他痛快的哭,不要焦慮,不去斥責,不去攻擊,不找答案。陪伴著孩子,聽他哭,去報慰我們的孩子。當孩子向父母表達憤怒時,告訴孩子三句話,“謝謝你告訴我你的憤怒,對不起,我心中無意傷害了你,我的本意不是這樣的。”承認并看到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需求,而不是給孩子講道理討論事情的對錯。
父母如果只關注問題的本身是為了控制,關注孩子的心情和感受才是為了愛。愛能讓孩子感到安全,開放和自在,愛能讓孩子內心保持善良和平和。我們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對孩子的需求的這種置之不理會把孩子推向社會邊緣,在家庭里得不到尊重他會去外面尋愛,每個孩子的頑固的壞習慣的背后都是匱乏愛的痛苦的吶喊,
14歲之前是我們和孩子在共同編寫他的人生劇本,14歲之后是他開始登上人生的舞臺演繹他的人生劇本。孩子14歲之前有多少次被感動,14歲后他會感動社會多少次。
孩子若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認同,沒有存在感的活,長大后會極度渴望得到愛和認同,以滿足強烈的索取感,我們以往給孩子的憤怒和不尊重最后還要還回來,是在不定時。有的孩子在青春期,有的孩子在成年后。今天我們的孩子已進人青春期,要注意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語言模式,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我想在青春期叛逆比成年后叛逆要好,因為青春期把孩子身上的負面情緒釋放掉,好全身心的完成學業,經營自己的人生,我佩服一種父母,他們會引導孩子發脾氣幫助孩子釋放情緒。長大后的叛逆的表現是用生病,離婚,失業等讓自己不開心的方式來報復父母。還有兩類孩子一生都不會叛逆,其中一類他的父母是智慧的父母。另一類他的父母是平庸的低能量的父母,他會復制他父母的人生。(稻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