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余華《活著》
對意義的追求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因此人需要走不同的道路。但最后的歸宿只有一條——死亡。那在有限的生命里,如何“活著”,才能令自己對得起自己的生命?
余華寫下了《活著》。真誠是生活的基礎。
余華提到了筆下世界中的福貴,他是曾經的少爺,賭錢導致家中敗落;他是敗落后辛勤工作的農民,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他是在炮火里投降的士兵,倉皇地往家中逃串……對于家庭,他是男人;對于孩子,他稱得上是好爸爸。就是這樣復雜的一生構成了福貴——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令人憎恨卻惹人可憐的人。
人,是怎樣活著?不能從一段人生路上看出來。
我曾參加過一次讀書交流會,在場的有學生、老師、教授,還有一些社會上工作的中年人。
記得第一場,一個學生站起來發言:我不清楚我活著的目的在哪里。一位中年男子隨即說道:我每天上下班,沒有自己的時間,家里有孩子、有老人需要照顧,很累。
活著,確實很累。
在現實,你需要照顧生活,還需要活出點樂趣,確實不容易。許多人談到余華筆下的福貴未免太過凄慘了些,似乎把一切的災難都放在一個人的身上了??删驮谇岸?,真的有人因為吃不飽而到野外挖樹根吃,在改革開放的初期,真的會因為需要救人而把另一個人的血生生的抽干。
你會感嘆道這叫什么生活?這就是生活。
當你閉上雙眼,如果你想到的并不是風餐露宿、流落街頭,那你仍稱不上貧苦;如果你不能想象出餓得走不動或冷得動不了,你的人生還有未來的曙光。大家的疑惑只不過是一點:在我物質充足甚至富裕的情況下,我要追求什么?
思考并不是飯飽酒足之人的專利,幻想也不止貧苦百姓所獨有。
福貴的妻子家珍,在女兒出嫁以后“和丟了魂似的”,整天坐在床上比干活還累。家珍說:“你幫有慶(兒子)、阿爹、阿娘都辦了后事,我心里也就舒坦了哩。”家珍想起了自己的后事,跟丈夫活了一輩子,心滿意足了。她是這樣說的,這樣走了一輩子的路。
在那次讀書會上的人都抱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和福貴一樣或和家珍一樣日復一日地為生活而活著,不算活著。那怎樣才算活著?
有人說到:我為了自己的理想而活。那么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福貴和家珍難道就不是為了他們想存活下來的理想而活的嗎?
《活著》的書評里有一句非常經典的話: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太多的過錯想要彌補,心靈的痛瘡難以愈合,孑然一身,才開始漫無目地尋找。
我曾接觸過堅定的信神者,相信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對我來說可能是不可理解的。我不止一次的勸他不要再去參加那些個教會,可他沒有答應,也不會答應。
然而到現在,我漸漸發現迷失好像是所有人的常態,我們貧乏的想象力根本提不起對生活的一點點熱情。我們想象的邊界不過是富裕的底線,我們以平常生活為恥,卻離不開它哪怕一刻。
怎么活著?平平常常的活著、快快樂樂的活著。
一個敬畏生命一切的人,才會對生命本身更為珍惜。
結尾中,余華寫了幾句信天游:少年去游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轉瞬即用黃昏結尾,留下了白茫茫的結局。
少時的情感爆發,中年深陷生活的迷途,老年的超然。這可能是不同人卻同命運的真實鏡子。
《活著》就是把一個人的一生寫出來,它就像一張宣紙,任由后人的玩賞,而它卻一直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