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姊妹四個,我排行老二,上面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妹妹,妹妹下面一個弟弟,只差個哥哥。標準的山東盼兒家庭,仨姐一弟。村里像我們家這樣配置的家庭,還為數不少。
這種生態層次豐富的家庭,孩子的性格多多少少會受排行的影響。
別看我缺個哥哥,但實際上,我姐既可以當姐姐,也可以當哥哥。小時候,她就是我的偶像,但也是我的“克星”。
姐姐大我三歲,記憶中,干什么都有她的影子,不管是干活,看電視,還是睡覺。
很多方面,我受姐姐的影響,比受父母的影響還大。父母天天忙忙碌碌,忙完了地里,忙家里,忙完家里,忙其他的。即使沒有其他的,下面還有倆小的,所以基本忙不到我。
倒是我和姐姐還得忙著照看下面倆小的,她看妹妹多,我看弟弟多。
姐姐大眼睛,雙眼皮,高鼻梁,大膽,外向,從小就被人夸俊。
出去玩,去鄰居或者親戚家,都說,“俺娘,大妮(一般叫名字),真俊啊!我看恁家就你最俊來。”
有人也說我們家就我妹妹三妮最俊,但從來沒人說我們家二妮最俊。這點,我非常有自知之明,所以,從來也沒奢望過。
村里來我們家玩的幾個叔伯,雖然不直接夸我姐俊,或者夸妹妹俊,但是他們會說:“俺娘,小二肯定是撿來的,你看看恁姊妹四個,就你長的跟他們不一個樣。”
我知道所有這么說話的大人,都是無心的。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我那時候總會有一種莫名的失落感,有時候也不免落淚。少不更事的我,有時候真的會認定自己是撿來的。
到現在,我腦子里還模模糊糊有一個畫面:一個想挎著小櫞子離家出走,準備出去要飯的小孩子。
當然那個念頭從來也沒有付諸實施,相反,我還是最戀家的那個孩子。
姐姐俊歸俊,小時候卻很調皮。玩起來,跟個男孩子一樣,那個皮勁,真是比哥哥還哥哥。
村西頭和村東頭的孩子,一般是有地盤概念的。西頭的孩子來東頭,就要小心被東頭的孩子打。同樣,東頭的孩子去西頭,也要小心被西頭的孩子打。
姐姐連村南頭的孩子都打,被打的還是個男孩。他奶奶家就和我們家在同一個胡同,斜對門。每次他來,姐姐就守在門口,有時候那個男孩竟然被姐姐給嚇得不敢去他奶奶家了。
我是沒見過我姐打架,都是聽她自己說。每次我聽到她這種壯舉,我都會被她的勇敢深深折服。
我就不怎么跟男孩子打架,不是不想打,是打不過。
她出去瘋的時候,很少帶我,都是跟著比她大個一兩歲的一幫孩子。山上,嶺上,河里,到處去。最過癮的,當屬去嶺上果園偷蘋果了,被發現后,幾個孩子就呲呲地跑,使上喝奶的勁,拼了老命地跑。
記得有一次,她帶了我上山挖野生白蒜。我們走在山腰上崎嶇的羊腸小道上,她可能要去挖路邊上的白蒜,居然從小道上滾下去了。所幸,那個地方是個溝,草多,沒滾多遠,一塊石頭把她給攔住了,居然一點也沒受傷。現在想來,還真后怕,但是當小孩子的時候,是什么都不怕的。
話說,這么個調皮的無法無天的孩子,學習怎么樣呢?
一點懸念都沒有,成績奇差無比。
但是小時候學習不好,不代表長大了也學習不好。
這點,我和姐姐,簡直就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都是到了小學五年級畢業之后,再留級才開始學習的。
從此,不再撒野,不再調皮,一下子從無法無天的假小子變成了懂事乖巧的大姑娘,順便也從差等生一躍而變身為優等生。
說來也怪,怎么會幡然醒悟呢?那個醒悟就是現在家長們所期盼的孩子的自覺。
想當年的自覺,也不是因為父母怎么教育了我們,更不是因為父母硬逼著我們學習。
事實上,那時候很多父母會覺得學習沒啥重要的,也沒指望孩子會學習好,有出息,所以幫他們干些農活,分擔一下生活的重擔才是正經事。
父親亮出最后的底牌,再不好好上學,就得回家干農活了。我想這個回家干農活,從此和學校再也無緣了,才是讓我們自覺的最大因素吧,畢竟,誰想天天在大日頭底下翻地瓜秧啊。
但是村里也有很多寧愿回家干農活,也不愿意好好學習的孩子,所以說自覺,多多少少,還是有點吧。
自覺之后的姐姐才真正開始成為我的偶像。
我特別愿意跟她在一起,愿意聽她講他們班里同學的各種故事。經常是她手舞足蹈地講,我在一旁哈哈大笑。我倆就是天生的一對,一個愛講,一個愛聽。
記憶中,經常是在上午翻地瓜秧的時候,或者晚上躺下睡覺,睡不著的時候,她就開始講。
她講給我聽的時候,應該也覺得有意思,要不她怎么這么愛講。而我聽的時候,也覺得有意思。大部分時間,她不主動講,我就不主動問,我充當了一個忠實的耐心的一點都不煩人的聽眾。
有時候,她講得差不多了,我還沒聽夠,也會小心翼翼地追問“后來呢”,她一句“睡覺”,就沒下文了,搞得我意猶未盡。
哎,誰讓我小呢,沒辦法,不得不再等她有心情的時候再講給我聽。
畢竟我倆差三歲,論好玩的事情,她肯定比我多。這種不對等的關系,決定了我只能作為她忠實的聽眾。
記得從她小學留級的時候就開始給我講,一直講到初中,中專,她的很多同學,我都略知一二,有時候見了她的同學,居然覺得和見了自己的同學,一樣親切熟悉。
從她那里,我知道了,學習好的好處。老師會喜歡,同學會討好,自己也會有優越感。
我是親身感受過,我姐當年在我們鎮重點中學,有多威風。
在我小升初的考場上,那場考的是語文。我記得有兩位監考老師邊看我,邊小聲嘀咕,還盯著我的卷子看,后來才知道那兩位老師,當時正是教姐姐的老師,他們當時就猜測我是她成績優異學生的妹妹。
記得考完,其中一位老師還問我:你是XX的妹妹吧?
我姐讀初中的時候,成績非常優秀,班級每次考試基本不會出前三名,還擔任班里團支書,有很強的組織能力。
記得我剛上初中的那年,在學校春節聯歡會上,她和同學搭檔說的相聲,超級棒。
最后一句好像是“歡迎大家都到俺家鄉,請你們吃知了猴”,搞得后來我們班幾個男生,經常問我要知了猴吃。
我唯一覺得可惜的是,姐姐后來讀了中專。
讀中專,其實不是她的想法,她想讀高中。可是,家里孩子多,父母經濟壓力大。父母覺得,農村家庭的女孩子讀個中專,能吃國庫糧也不錯了,高中還要三年,而且變數也大。
最后,我姐還是服從了父母的意愿,讀了中專。
很多時候,我都在想,如果姐姐讀了高中,一定比我要強多了。她外向,熱情,大膽,漂亮,在大學里,她的舞臺會很大,大學畢業后,她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更好的發揮。
我和我姐讀書的軌跡,學習成績的走向,也基本雷同,這其中和受她影響不無關系。只是我始終是內斂的,沒有她潑辣,大膽,外向。
到了該讀高中還是中專的時候,父母同樣也想讓我去讀中專,但我沒有聽從。我連續游說了父母七八個星期,說了各種我要讀高中的理由給他們聽。最后,他們竟然被說動了,隨我的便了。
除了學習上的影響,我和姐姐在一起,會看各種電視節目,電視劇之外,最喜歡和她一起看的是綜藝、體育類的節目,包括新聞,我從她那里知道了很多東西,知道了世界上居然有比我們小村莊更有意思的事情。
一起看春晚,一起追亞運會,奧運會,我們會為中國運動員所得每一塊金牌歡呼,那種感覺,是比吃任何美食都愉悅的。
這,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家有姐姐,是幸運的;家有能夠引導你人生的姐姐,是更幸運的。
感謝帶我一起長大的姐姐,感謝讓我開闊眼界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