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與病機
中醫認為,正氣虛弱是本病發病的內在因素,稟賦不足、勞逸失度,情志飲食所傷等容易招致外邪侵襲,感受外邪,氣血凝滯不通,痰濁瘀血內阻,故發為痛風。屬于中醫學中的“痹證”、“痛風”、“白虎歷節風”的范疇。
辯證及治療
1、急性關節炎期(濕熱痹阻證)
證見:關節紅腫熱痛,發病急驟,病及一個或多個關節,可兼有發熱、 口渴、煩悶不安,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數。辨證屬濕熱痹阻證。治宜清熱利濕、化瘀通絡。
方用四妙丸化裁:
蒼術12g,黃柏12g,川牛膝15g,薏苡仁15g,澤瀉12g,滑石10g,忍冬藤30g,土茯苓15g,秦艽15g,連翹15g,威靈仙15g等
2 、慢性關節炎期
2.1 風寒濕痹阻證 證見:關節腫痛,屈伸不利,或見皮下結節或痛風石。風邪偏勝則關節游走疼痛,寒邪偏勝則關節冷痛劇烈,痛有定處;濕邪偏勝者,肢體關節重者疼痛,痛有定處,肌膚麻木不仁。舌苔薄白或白膩, 脈弦緊或濡緩。治宜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用薏苡仁湯化裁:
薏苡仁20g,制川烏6g,羌活10g,獨活10g,防風12g,桂枝15g,當歸15g,生甘草9g等。
2.2 痰瘀痹阻證 證見: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日久不愈,時輕時重,或呈刺痛、固定不移,關節腫大,甚至僵直畸形,屈伸不利,皮下結節,或皮色紫暗,舌質淡胖,苔白膩,脈弦或沉澀。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用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化裁:
桃仁15g,紅花12g,當歸15g,地龍10g,川芎15g,沒藥10g,香附10g,秦艽12g,牛膝15g,陳皮12g,半夏12g,茯苓15g,生甘草9g,威靈仙15g等。
2.3 肝腎虧損證 證見:關節疼痛,反復發作,日久不愈,時輕時重,或呈游走性疼痛,或呈酸楚重者,甚則關節變形,活動不利,腰脊酸痛,神疲乏力,氣短,舌質淡,脈細或細弱。治宜補益肝腎、化瘀通絡。
方用獨活寄生湯化裁:
獨活15g,桑寄生15g,茯苓15g,川芎15g,當歸15g,黨參12g,秦艽12g,防風10g,細辛3g,杜仲15g,懷牛膝15g,桂枝12g,豨薟草12g,甘草9g等。
西醫治療
急性發作期要迅速給予終止發作的藥物,常用藥物有:秋水仙堿、非甾體類抗炎藥、糖皮激素。
間歇期和慢性期的治療,要將血尿酸水平控制在正常水平,體內存在痛風石,要使血尿酸維持在270umol/L以下。
降尿酸藥物可分為兩類,一是促尿酸排泄藥,丙磺舒、苯磺唑酮、苯溴馬隆;另一類是抑制尿酸生成藥,常用藥物有別嘌醇、非布司他。
中西醫結合治療思路
西醫對痛風急性期的癥狀控制療效顯著,但長期用藥副作用大,尤其是胃腸道反應,肝腎毒性。中醫對痛風的治療具有獨特的優勢,且副作用較小,在中醫辯證的基礎上,急性期用西藥治其標,堅持服用中藥,改善體質,是為治其本,標本兼治,發揮中西醫的共同作用。
小貼士
李紀高醫生特別提示:如果有患者想要進行中醫治療,請到當地的中醫院找專業的中醫進行辯證論治,千萬不要自行診斷抓藥。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