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審被告能否根據無效合同的一審主張上訴請求撤銷合同
蔣賢錚
(2011年8月8日)
【問題】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中,實際施工人以發包方公司自然人股東所出具的欠款條為證據,起訴該自然人股東支付公司拖欠的工程款。股東以欠款條系實際施工人脅迫出具,其本人與實際施工人之間不存在任何債務為由,主張出具的欠款條無效。實際施工人承認脅迫發包方的股東出具欠款條的事實。一審法院認為股東出具欠款條行為不屬無效情形,認定雙方之間的欠款法律關系合法有效,判決支持實際施工人的訴請。股東以一審的答辯理由即欠款條系實際施工人脅迫其出具,其并未欠實際施工人任何債務為由提起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同時撤銷該欠款條,駁回實際施工人的訴請。
【意見】在二審期間,針對股東在一審期間答辯主張其出具的欠款條無效,在抗辯理由得不到法院支持后,上訴請求撤銷欠款條。二審法院是否支持股東的上訴請求,關鍵在于是否準許股東根據欠款條無效的一審主張上訴請求撤銷該欠款條。對此,有兩種不同意見。
一種意見認為,股東因受脅迫出具欠款條的行為,屬于可撤銷或可變更的民事行為。無效合同與可撤銷合同都會因被確認無效或被撤銷而使合同不發生法律效力,法律后果具有同一性。但兩者之間的區別也是比較明顯的,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可撤銷合同因意思表示不真實而由撤銷權人在法定期限內決定是否行使撤銷合同的權利。而無效合同則因其內容違反法律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國家應對該合同進行干預,不管當事人是否主張或訴請確認合同無效,法院都將依職權審查認定。本案中,原審被告在一審期間僅提出欠款條無效的主張,并未提出撤銷欠款條的反訴請求,一審法院認定其出具的欠款條合法有效,并無不當。原審被告根據欠款條無效的一審主張,上訴請求撤銷欠款條,由于其在一審期間未提出反訴請求,二審法院不應支持其上訴請求。
另一種意見認為,原審被告上訴請求撤銷欠款條,實質上就是根據一審判決的結果將一審“欠款條系實際施工人脅迫其出具,其并未欠實際施工人任何債務”的訴訟理由作為請求撤銷欠款條的理由,變更欠款條無效的訴訟主張為上訴撤銷請求。二審法院既可以支持原審被告的上訴,直接撤銷該欠款條,也可發回重審,經一審法院釋明,原審被告提出撤銷欠款條的反訴請求,一審法院重新作出是否支持原審被告反訴請求的判決。
【分析】筆者傾向于第二種意見中“發回重審,經一審法院釋明,原審被告提出撤銷欠款條的反訴請求,一審法院重新作出是否支持原審被告反訴請求的判決”之處理意見。理由有如下三點:
首先,受脅迫簽訂的合同屬可撤銷合同,但原審被告誤認為系無效合同。對此,一審法官就應依照《證據規定》第三十五條第一款“訴訟過程中,當事人主張的法律關系的性質或者民事行為的效力與人民法院根據案件事實作出的認定不一致的,不受本規定第三十四條規定的限制,人民法院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的規定,向原審被告釋明,由其變更欠款條無效的訴訟主張,并征詢其是否提出反訴請求撤銷欠款條。原審被告經法官釋明后同意變更欠款條無效的答辯主張,并提起反訴請求撤銷欠款條的,經一審法院審理后判決是否支持其反訴請求;原審被告不同意變更欠款條無效的答辯主張,也不提出撤銷欠款條反訴請求的,一審法院則不支持其欠款條無效的答辯主張。但一審法官并未行使釋明權,直接確認受脅迫簽訂的欠款條屬有效,既未查清欠款條是否屬受脅迫出具的情形,也違反程序不履行釋明職責,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三)、(四)項規定的撤銷原判,發回重審的法定情形。
其次,原審被告誤將受脅迫簽訂的可撤銷合同當成無效合同請求原審法院確認,得不到法院支持后上訴請求撤銷合同,不同于其在答辯中根本不提及合同的效力就直接上訴請求撤銷合同。原審被告在一審答辯中,將受脅迫出具的可撤銷欠款條誤以為無效,提出欠款條無效的訴訟主張,對于后來上訴請求撤銷欠款條,還是具有訴訟意義的,起碼起到舉重明輕的作用。原審被告之所以未反訴請求確認欠款條無效,是因為其認為欠款條無效屬法院依職權審查的范圍,不論當事人是否主張或提出訴請,法院都將依職權審查確認欠款條效力這樣的認識,只需在答辯理由中提出即可。同時認為,無效合同與可撤銷合同都發生合同效力消滅的法律后果,至于受脅迫出具的欠款條到底是無效還是可撤銷,由法院裁判,原審被告只要在答辯中質疑該欠款條的效力即可。
再次,原審被告針對一審法院在未向其釋明的情況下,直接認定受脅迫簽訂的可撤銷欠款條為有效提起上訴,請求撤銷該欠款條,啟動二審程序,確定二審法院所審理的對象和范圍,符合《民事訴訟法》關于上訴案件審理范圍的規定。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對上訴請求的有關事實和適用法律進行審查。”的規定,我國上訴案件的審理范圍,既是事實審又是法律審。其中,就審理的事實來說,既包括上訴人在一審程序中已經提出但不服一審裁判認定的事實,也包括上訴人在上訴請求中提出的新事實。就審理的法律適用來說,既包括一審裁判適用的實體法,也包括一審裁判適用的程序法。總之,我國民事上訴案件的審理范圍受上訴人上訴請求范圍的限制,現行法律關于二審審理范圍的規定可歸入續審制模式。結合本案,二審法院應當對原審被告上訴請求所涉及的欠款條是否屬于受脅迫出具的事實進行審理查明。一旦查實,二審法院就應當對受脅迫出具的欠款條是屬于無效民事行為還是可撤銷民事行為,在法律上予以定性。并且基于原審被告在一審期間提出欠款條出具行為無效的主張,雖未反訴請求撤銷欠款條,但根據一審判決的認定而上訴請求撤銷欠款條,二審法院應支持其撤銷欠款條的上訴請求。同時,基于一審法院未釋明和原審被告未在一審中反訴請求撤銷欠款條的情形,出于程序正義,二審法院只能將案件發回重審予以糾正或救濟原審被告的權利。假如原審被告在一審期間既未提出欠款條無效主張,也未反訴請求撤銷欠款條,卻直接上訴請求撤銷該欠款條,二審法院就不應支持原審被告的上訴請求。據此,筆者不同意第二種意見中主張由二審法院直接撤銷欠款條的觀點。畢竟撤銷合同是一項請求權,原審被告在一審期間未提出欠款條無效主張或反訴請求確認欠款條無效或撤銷欠款條的情況下,二審法院如果直接裁判準許原審被告行使合同撤銷權,既有違反訴訟程序之嫌,也可能損害對方當事人的訴訟程序利益。在此情形下,是否準許原審被告通過另案起訴請求撤銷該欠款條予以補救,存疑。即使準許,原審被告待判決生效后再提起撤銷欠款條訴訟,早已超過《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第(一)項規定的一年行使合同撤銷權的除斥期限,對于原審被告而言,這一司法救濟途徑于事無補。
必須強調的是,從世界各國的立法來看,在民事訴訟案件二審程序與一審程序的關系定位上,民事訴訟上訴的主要審理模式有三種,即普通法系的有限審查制、大陸法系的續審制、社會主義法系的全面復審制或指導性復審制。我國學者一般將上訴審理模式劃分為事后審制、續審制、復審制。看得出來,持第二種意見的法官采續審制上訴審理模式。而第一種意見既不是選擇復審制,也不是選擇續審制,似選擇事后審制,顯然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一條規定的續審制二審審理模式,筆者不贊同該意見,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作者單位:南寧市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