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益相人的祖先一代又一代留下傳說:“益相這個地方是龍的故鄉。”宋代之前,在這6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了“龍頭腦”、“龍口潭”、“龍形嶺”、“黃龍仙”、“黃龍潭”、“黃龍沖”、“黃龍江”、“黃龍橋”、“麻龍江”、“碧龍寺”、“盤龍庵”一連串關于“龍”的名稱。南宋時,江西廬陵人士周必大,慕名來“玉峰書院”游學。后中進士,入朝為相,封為“益國公”。淳熙年間,周必大致仕回“玉峰書院”講學,朝廷嘉其有功,將“玉峰書院”方圓這片地方封給了他,因他是“益國公”,又是宰相,此地便名曰“益相”。這里的“龍”多,故稱“益相龍”了。爾后,姓龍的祖先,從江西徙至“玉峰嶺”腳下定居,數代繁衍,便出現了一個“龍家灣”。又因古驛道從此經過,交通方便,“龍家灣”成了集市貿易中心。新中國成立后的1956年,“益相”這個地方便成了“龍市鄉”。古老的益相,為什么有這么多的龍?這里有許多神奇的故事。相傳盤古開天地,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著為地。乾為天、坤為地。主宰宇宙萬象萬物的天神,是玉皇大帝,他總管三界(上、中、下),十方(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濕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獄、畜生和餓死鬼),地位很高,權力很大。一天,他率眾仙云游太空,巡視萬事萬物,經過益相這個地方時,頓感靈氣十足,仙氣沖天,便停在云端,俯視這里的山山水水,越看越覺得新奇,便對群仙說:“這里山好、水好、地脈也好、是人杰地靈之風水寶地。傳我旨意,令金龍、玉鳳來此呈祥獻瑞,造福黎民。”傳說“龍”是遠古時代一種有鱗、有角、有爪、能爬、能游、能飛的神獸,常居于海底龍宮。“鳳”是遠古時代一種最美麗的神鳥,常化作仙女幽居于天庭花園之中。“龍”和“鳳”都有自己的群體和首領,龍有龍王,鳳有鳳王。龍和鳳,都象征高貴、象征吉祥。古代,人們把最高統治者喻為金龍天子,把鳳喻為皇后娘娘。凡有龍鳳棲息之地,皆為福地、吉祥之地,世代榮昌。龍王、鳳王接到玉皇大帝的圣旨,自然不敢怠慢,不約而同來到益相,察看人間萬象,龍翔鳳翥,一遍一遍,整個益相,盡收眼底。它們越看越來勁,越看越高興,都夸玉皇大帝慧眼識地,樂意派部屬來此安居、造福,把這里打造成為人間仙境。是時,它們興奮地飛舞起來,真是龍飛鳳舞,祥光普照。率先在此開拓的益相祖先,目睹這一奇特景象,雙手合十,朝天跪拜,知道這是吉象,是龍鳳呈祥。從此,人們傳頌這是龍鳳呈祥之寶地。龍回龍宮,鳳歸天庭,分別講述益相這個風水寶地大有作為的情景,大家都爭著來人間大顯身手,最后還是聽眾王命。鳳王選出一對彩鳳來到益相,它們選擇靠五峰山的一座秀峰隱居下來,在山神的幫助下,這秀峰變成了鳳的形狀,此后便得名“鳳形山”了。直至明洪武年間,時在安仁任職的蔡雪松,七十而卒,請風水先生擇地安葬,在開金井時,撬開青石板,一對彩鳳騰飛而出,“此地氣脈好,代代出朝官”的神話傳說,延續至今(詳見《蔡氏宗譜》)。龍,雖然也能飛騰,但因長年生活在海底龍宮,養成了游水的特性,益相沒有大江大川,走水路又如何走法呢?龍王經過深思熟慮,決定選黃龍和青龍兩名勇士,出東海,經長江,入洞庭,再從洞庭湖經湘江,游至永樂江、洣江匯合處的衡山草市,它倆潛入水底,用龍頭順著地下陰河,往朝東方向使勁一竄,剎那功夫,翹首一看,便到了益相鳳形山南端二里處的山谷,抬起頭往上一拱,那些石頭便成了懸崖峭壁的一座山,山上有棱有角的石頭,像龍的鱗角和齒牙,后人便把這個谷口高峰稱為“龍頭腦”,與“鳳形山”遙相對峙。隨龍而來的一只巨大的麻石蟾蜍,現在仍坐在“龍頭腦”的頂部,洋洋自得地俯視益相大地,成為忠實的莊稼衛士。龍的出口處,成了直徑二丈圓圓的深潭,后人稱為“龍口潭”。昔日,這里水量充沛,直瀉潭中,形成有名的“龍潭瀑布”。后來,人們為了試探這個“龍潭”究竟有多深,通往何處,便用一百籮谷殼倒入潭中,半月之后,發現數十里遠的草市河面上,飄滿了谷殼。傳說黃龍和青龍,生性活潑好動,初來益相,覺得處處新奇,高興時便從潭中伸出頭來,朝鳳形山方向噴水,給彩鳳傳遞信息,并作為相互間的一種歡娛。人們觀察到,每逢旱季來臨前或雨后,“龍頭腦”與“鳳形山”之間,在陽光的照射下,經常會出現一道道彩虹,人們說這是龍鳳在戲水而出現的“龍鳳呈祥”奇觀。對于龍噴水的事,人們起初覺得新奇,常往觀之,“喲,真像下大雨一樣。”久而久之,這里的人們覺得這兩條龍噴水太多,影響正常的生產、生活,便感到討厭了,產生了不滿情緒,甚至認為是故意“作孽”,于是有人便請石匠在“龍口潭”上方雕了一尊“阿彌陀佛”石像,意思是要它們莫噴水,莫作孽。這尊“阿彌陀佛”石像,直至1980年修水電站時才被毀掉。黃龍、青龍嬉水貪玩,引起百姓不滿之事,被玉皇大帝曉得了,很不高興,把它們召到天庭面諭,態度嚴肅,但語氣溫和。你們聽著:“令你們去人間,是給黎民造福的,這個宗旨,已給龍王說得很清楚了,相信你們也很明白。眼前發生的事,雖不屬于故意做壞事,但卻忘記了造福黎民的宗旨,一味嬉戲,想噴水就噴水,不考慮對老百姓有不有利,不考慮老百姓是不是滿意,這是錯誤的。考慮到你們的本性是好的,不予懲處,但必須修煉,超凡脫俗,成為仙體。”黃龍和青龍領旨謝恩,回到益相,從“龍潭”進山,翻越百斗坳,選擇一個深谷作修煉場所。黃龍對青龍說:我是兄長,噴水擾民是我帶的頭,是我的錯,現在由我先修煉,你到“雙泉”井提水供我飲用,那“雙泉”是天生的,有靈性,可以洗心革面,爾后你修煉,我供水,如何?青龍應允。從此,黃龍修煉,整日靜坐,閉門思過。青龍則變成老嫗,用竹編成籃筐,天天去“雙泉”提水。黃龍修煉很虔誠,提高了悟性。一天,它對青龍說:“修煉就是修心,心正身自修,心誠則靈,百事可成。現在坐臥不動,閉門不出,不是辦法,不如一邊反思,一邊給人間做些好事,用實際行動改過自新。”青龍認為很對,它們商量,先幫助黎民百姓解決水利問題。青龍繼續扮成老嫗,播種山泉,滋潤土地;黃龍負責疏理水系,使益相實現自流灌溉,農夫水旱無憂。根據地形,自南而北,疏成五股水:一是從香花山,經亭子坪,造福沖,兩邊壟流至高明灣;二是從柱古團,經山峰,峰南流入玉峰;三是從黃龍沖,經金鉤灣流入金盆;四是從為公坳主山澗,經楊柳塘,下頭岑流至蘿白洲;五是從龍頭腦的石沖口,經黃茅橋、王子塘,下老屋至下譚家。五條水系,脈絡均勻,布局合理,儼是五個手指,匯合于益相農田之掌心。疏理水系,決非易事,既要智慧,又要勇氣和毅力。如在疏理“黃龍潭”這個地段時,地質堅硬無比,這里的石山,好像是在故意為難它似的,任憑黃龍使勁撞擊,就是一動也不動。黃龍毫不氣餒,意志更加堅定,它對青龍說:這正是考驗我們修煉誠心和造福黎民的決心的時候,只能前進,不能畏縮。它繼續用頭部撞擊石山,撞得頭破血流,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堅硬的石山,終于開裂了,松動了。黃龍繼續用角一點一點地撬,用牙一點一點地啃,用爪一點一點地疏,又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堅硬的石山水道,終于暢通了。此時的黃龍,已經是筋疲力盡,、遍體鱗傷、血跡斑斑,又沾上了塵土,全身麻麻點點,黃龍變成了“麻龍”。黃龍看著自己這副模樣,毫無懊惱之感,自言自語:“萬事開頭難,現在這個難關已過,以后再也難不過我了。”內心充滿自信,渾身又來了精神,它決定好好洗個澡,既洗滌身軀,也洗滌心靈。它就地一竄,打了幾個滾,這里便成了藍黑無底的深潭。潭水沏清,黃龍便在潭內洗起澡來,自由翻滾,無比歡快,顯得更加精神、美麗了。后來,人們把這個潭叫做“黃龍潭”,也有叫“黃氏潭”的,把這個水段叫“麻龍江”。這個故事,傳聞千古,教育人們要學習龍的精神,辦事要有誠心、有決心、有恒心。黃龍自“黃龍潭”而下,順水往前繼續疏理,來到山口與“玉峰嶺”之間,這里是一處連在一起的丘崗,地勢不高,土質又好,全是黃泥,黃龍認為,如果把它平整,變成良田,讓農夫種莊稼多好呀,便奮力橫沖直撞,幾下就把這個中間地段夷平了,人們說是黃龍“沖”出來了,這里便一直叫“黃龍沖”。過了黃龍沖,便進入益相的廣闊田野,是益相的糧食主產區。五條水系疏理之后,都流至這里,實現了自流灌溉。黃龍邀請青龍察看它疏理水系的成果,它們在空中飛翔,自南而北看了個夠,非常高興,滿以為幫百姓辦的這件實事,大功告成了,誰知就在此時,整個益相的天空突然下起雨來,越下越大,山水從五條水道,直瀉這片平地,排不出去,許多農田被淹。這件事,對它們震動很大,心里焦急,便爬到金盆形對面的山坡上,伏地凝視水情,商量解決辦法。由于心神不安,身體蠕動過多,使山的形態與龍的形態相融合,待這兩條龍離開后,這個山坡酷似龍的形狀,后人稱此為“龍形嶺”。大雨過后,它們化作黃發老頭和青衣老婦,到民間走訪,聽取百姓反映。老百姓非常尊敬這兩位非凡老人,直言相告:“種莊稼,沒有水不行,水多了也不行,既要解決灌溉的問題,也要解決排澇的問題,最大的愿望,是土地滋潤,風調雨順。”黃龍、青龍回到修煉之所,進行反思,省悟到老百姓的意見是合理的,做事要觀前顧后,要完全徹底,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要滿足人們的最高要求和最大的愿望。它們決定,先盡自己的力量幫助人們解決土地滋潤和排水問題,待修煉成仙,能呼風喚雨了,再滿足人們風調雨順的愿望。于是,青龍繼續播種甘泉,黃龍則繼續疏理下游水道。黃龍反復察看地形,從黃龍沖至“下譚家”將五條水系匯入一條總水道里,經下譚家這個總口子,流入攸縣淥田,再經樂水流至衡山之草市,入湘江、洞庭,奔長江通大海。從此,水暢其流,再也沒有出現過澇災了。后來,人們把黃龍沖至下譚家這條總水道,稱之為“黃龍江”,把黃龍江上通往安仁縣城的那座木橋,叫“黃龍橋”。青龍播種甘泉,真是絞盡腦汁,用心良苦,不計血本。它編的竹籃,本有許多格格眼眼,為何能盛水呢?原來它在籃里涂有龍液,因而不漏;它播的泉,為何味甘而長流不息,原來它在泉眼里注入了自身的血液,因而富有生機。它提著竹籃,走一處,抖動幾下,滴血成泉,泉遍益相。青龍邀黃龍走遍益相,檢查播種成果;真是高山泉,平地泉、明暗泉,不計其數。僅玉峰嶺周圍,就有百花井等48口井泉,最著名的“為公坳”之石縫泉和楊柳泉, “下譚家”之“雙泉”和胡家泉塘之泉,水量大、水質好、口感好。無數的泉流,滋潤著益相的土地,氣象萬千,使整個益相充滿生機和活力,洋溢著幸福和歡樂。由于益相的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水旱無憂,居住在這里的先民,很早就試種成功許多農作物,進行水稻雙季間作,因而五谷豐登,生態環境極佳。這不僅吸引了許多姓氏祖先來此擇地定居,繁衍生息;而且還引來許許多多鳥群來此棲息。傳說江西飛來的一群崖鷹,生性奇特,每天吃飽之后,就回江西去了,傍晚再回“龍頭腦”的石崖中棲息。人們經過長期觀察,發現這崖鷹是天天回江西拉屎,幫助江西積肥,改良土壤,從此便有了“吃益相,肥江西”的貶詞盛傳。一天,玉皇大帝又率群仙出游,發現益相氣象一新,甚是好奇,便令兩位神仙深入實地考察,了解詳情,回天庭稟報。不數日,二位神仙如是這般作了詳細稟報,玉皇大帝聽后,又驚又喜,甚為感動地說:“黃龍、青龍這兩個小東西,真是了不起,它們的修煉與眾不同,不是閉門思過,坐而論道,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而是誠心修煉,言行一致,丹心可貴,篤行可貴。黃龍、青龍正心修身,已成正果。傳我旨意,接納它倆進入仙界,并將風仙、云仙、雨仙歸其統領調遣,確保風調雨順。”黃龍、青龍憑丹心,憑行動成了仙,仙界咸服,百姓敬仰。后來,人們在黃龍修煉的地方,建造了一座“黃龍仙庵”,遠近聞名,朝拜者絡繹不絕。南宋淳佑年間,有人在“黃龍仙”的入口處石壁之上,鑿有“黃龍”二字,至今仍然筆畫清晰。人們為感青龍之德,在金盆虞家灣碼頭組建了“碧龍寺”,以示紀念,謂碧水滌人心也。黃龍、青龍得道成仙之后,由黃龍江順流而下,到東海龍宮探親,彬彬有禮,有仙者風度,群龍對它倆得到了玉皇大帝的器重,功成名就,表示敬佩和羨慕,并挽留在龍宮團聚,坐享榮華。黃龍、青龍婉言謝絕說:“我們生于龍宮,但我們是在益相修煉成仙的,已是益相的龍了。益相是我們創業起步的故鄉,現在我們進入了仙界,更應該回去為黎民百姓造福,請諸位在方便的時候來益相作客。”群龍認為有理,點頭贊允。它倆回到益相后,雄心勃勃,決意用龍的神斧奇工,將益相點化為人間仙境。除鳳形、龍形、虎形、象形、龍潭瀑布等景點外,還先后打造了“為公巨著”、“紫燕雙窩”、“三峰筆架”、“玉峰琴韻”、“雙江虹橋”、“灃沼珠泉”、“魚城霧月”、“石園花木”、“大屋丹楓”、“桃源福地”等奇觀妙景,其中“玉峰琴韻”被列為安仁八景之一。黃龍和青龍,目睹這些自然景觀,心曠神怡,自我陶醉,非常眷戀這個人間仙鄉,便常來石塘村附近之林蔭深處,盤著身軀,席地而臥,悠閑養神,并沉思未來遠景規劃,后來,人們在此建起了“盤龍庵”。庵門有聯云:“盤古開天地,天生福地;龍神戀故鄉,故國仙鄉。”歲月在流逝,景觀在變化,現在有的只殘留遺址,有的只有文字記載,有的只是口碑傳說,而“山峰筆架”仍巍峨矗立不動。“天外三峰削不成,凌云健筆意縱橫,山呈好畫當書案,座佑題銘律后生。”這詩句,是出自龍的傳人之手筆,把山峰當作筆架,多么有氣勢啊!2001年,石沖村修公路時,在深山老林里,發掘“桃源福地”四個石刻大字,此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儼似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又是多么的神奇啊!如今,石沖瓦屋的“福主廟”里,仍保存“風仙”、“云仙”、“雨仙”三樽木質雕像,村民一直用香火供奉著。傳說這“三仙”是遵玉皇大帝的旨令為保益相風調雨順,來到這里受黃龍、青龍調遣的,只要一聲令下,便隨時起云、刮風、下雨。很早很早以前,益相的老百姓需要下雨時,便向 “益相龍”發信息。發信息的特殊方式,就是敲鑼打鼓舞龍燈,白天舞龍布,晚上舞火龍。龍頭龍尾都是竹篾扎的、紙糊的,非常好看,龍身是用稻草扎的,后發展為各色長布,上邊畫滿了鱗片,每條龍都有十多節。火龍,則在每個節桿上,加上一個燈籠,里面插一支蠟燭,多在夜里游動,所以叫“龍燈”。為什么益相人夜間舞龍燈呢?傳說黃龍、青龍有一次告訴過龍王,說益相人非常喜歡龍,尊重龍,有舞龍傳遞信息之習。龍王把這一信息,又透露給了四海龍王,都想找機會一睹為快。一天,“益相龍”告知龍王,說益相人又要舞龍了,于是四海龍王率龍子龍孫,來到益相上空觀看舞龍,只見鑼鼓喧天,嗩吶齊鳴,無數條龍,列成長陣,各顯舞姿,時快時慢,在田埂上來回舞動,后邊跟著許多手持香火的人群,好似一條活龍在追逐嬉戲,非常好看。凡參與者和看熱鬧者,無論老小,都發給糯米糍粑,大家興高采烈,盛況空前。群龍目睹益相人對龍如此尊重與寵愛,非常感動,都高興得盡情飛舞起來。是時,天龍、地龍舞在一起,融為一體,樂在一起。入夜,鱗光閃閃,祥光普照,形成一種奇特場景,后來人們便在夜間舞龍燈了,夜間舞龍燈,是一種美的享受。這種龍舞習俗,后來演變成民間的文體活動,長盛不衰,一直延續到解放前夕。龍的品格,龍的精神,孕育著龍的傳人。不知何時何人在玉峰嶺上創辦了一座聞名的學府,叫“玉峰書院”。南宋時江西廬陵人士周必大慕名來此講學,后中進士,入朝為相,71歲致仕,又回到“玉峰書院”講學,傳承文明。寧宗皇帝很尊敬他,派皇家衛隊護送,黃旗、黃傘、黃袍、黃馬,排著長列,在益相的古驛道上蠕動,好似一條巨大的龍。聞信前來歡迎“相國儒宗”的益相男女老幼,見著長長的黃隊緩緩而來,驚呼:“黃龍來了!黃龍來了!”時任安仁知縣王槐率縣衙官員和眾鄉紳,在“黃龍江”上的“黃龍橋”頭,列隊迎接這條由京城而來的“黃龍”。從此,益相人民便把周必大這位“益國公”喻之為“龍”了。周必大回到益相,走遍了山山水水,到過所有關于“龍”的地方,聽到過許多關于“龍”的傳說,因此,他在講學中,特別強調學習龍的品格,要弘揚龍的精神。益相人之所以把周必大喻之為龍,不是因為他當了宰相,有皇家衛隊護送,而是因為他自身的素質,體現益相龍的氣質、品格和精神,是人中之龍,是龍的傳人。他少年時代,好學上進,從江西廬陵來益相游學,成績優異,出類拔萃;他入朝為官,不避權貴,不怕挫折,一心為國為民;他晚年致仕,不榮歸故里養老,不留京都享福,而決意要回“玉峰書院”講學,傳承文明。這種品格是高尚的,這種精神是偉大的。文明,只有文明,人類才能認識世界,主宰世界,改造世界。文明,只有文明,才能開教育之先河,培育一代又一代龍的傳人。“玉峰書院”開創者,是偉大的;當了宰相又回到故地講學,傳承文明,也是偉大的。益相自“玉峰書院”到“譚氏書院”,自宋至清,培育了中榜功名人物378人。當代亦是人才濟濟,不僅造就了許多有名望的仁人志士、學者、專家和黨政軍領導干部,而且造就了益相人內存的精神品質,他們都是益相的佼佼者,不愧為龍的傳人。摘自《益相史話》
https://mp.weixin.qq.com/s/Hi2N70fDVT54wE76tIkx7Q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