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紐爾·康德是一位致力于如何讓人們無需傳統宗教的勸誡和褒揚也能變得更好更善良的哲學家。
他于1724年出生在波羅的海城市柯尼斯堡,柯尼斯堡在那時屬于普魯士王國,現在則屬于俄羅斯(更名為加里寧格勒)。
康德的父母很普通;父親是一個馬鞍匠。康德一直沒什么錢——他過著非常平凡的生活倒也自得其樂。直到五十多歲,他才成為一名中等富足的全薪教授。
他的家人有很虔誠的宗教信仰,也非常嚴格。日后的康德在生活中卻并沒有多少傳統的宗教信仰,但他深切意識到宗教極大地增強了父母應對生活中的困苦的能力——宗教對于促進社會凝聚力和社區歸屬感多么的有用。
康德身材非常瘦小、羸弱,除了長得好看、無甚其他特別之處。但是他很擅長交際,一些同事曾批評他過于熱衷參加各種聚會。
后來他可以招待客人時,他設置了一些交談的規則;晚宴開始時,他規定人們要交換一些最近發生的新鮮故事。接下來應該是一個主要時段來進行深度論述,在場的人試著就一個重要話題進行闡述;最后則應以一段歡快時光結束,讓每個人都帶著愉悅的心情離開。
他于1804年80歲時在柯尼斯堡離世——他很少想要到這個自己出生的城市之外去生活。
**
康德寫作的時代在歷史上非常有趣,我們今天稱做“啟蒙時代”。在《何為啟蒙》(出版于1784年)這篇論文中,康德提出那個時代的標志是日益成長的世俗主義。在理智上,康德樂見基督教信仰日益衰退,而在實踐上,他也為此憂心忡忡。他對人性悲觀,認為人天性極易墮落。
正是這種意識帶領他進入他一生致力的研究課題:期望用理性的權威來代替宗教的權威;也就是人類的理智。康德發表了一系列主要著作來開展他的宏大課題,這些著作有著令人生畏的名字,包括:
《純粹理性批判》(1781)
《未來形而上學導論》(1783)
《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1785)
《實踐理性批判》(1788)
《判斷力批判》(1793)
在一本關于宗教的書《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1793),康德認為盡管歷史上的宗教在他們所信仰的內容上全都是錯誤的,但是他們契合了對促進道德行為的巨大需求,這種需求仍然存在。
在此背景下,康德提出了可能至今仍然是他最著名的概念:絕對律令。這個聽上去很奇怪的詞最早出現在一本名字很可怕的著作《道德形而上學的奠基》中。原文中說:
“你要依據這樣的格準來行為,使你的格準也可以作為(一切有理性者的)普遍法則。”
康德是在說什么呢?這只是對一個存在許久的思想的非常正式的重述——我們在所有的主流宗教中也會接觸到這個思想:“對待別人就像你希望他們怎樣對待你”。康德提出了一個實用方法來檢驗一個行動或行為模式道德與否,即設想如果這些行為被普遍實施、并且你是受害者的話會怎么樣。
也許不少人想從上班的文具柜里拿走幾本紙,似乎這是小事一樁。但如果每個人都這樣做,文具柜以及整個社會就需要很多保安了。
類似的,如果你有外遇并向你的伴侶隱瞞,你可能覺得沒什么大不了。但是絕對律令反對這種行為,因為你將不得不接受,如果你的伴侶有外遇并且也向你隱瞞的話也同樣可以。
絕對律令讓我們轉換角度來看待事物:以不那么自我的方式來看待我們的行為,從而認識到這些行為的種種限制。
康德接著提出,絕對律令的核心思想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講:“你在行為時應該始終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康德想用這個思想來替代基督精神的博愛訓諭:要求“愛你的鄰居”。把人當作目的意味著始終想到他們也有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他們也追求幸福和圓滿,他們也值得被公平、公正地對待。
康德認為絕對律令是我們自身理性的聲音,是我們理性地思考時會真正相信的信念。它是我們自身的智性給予我們的準則。
康德把他對絕對律令的思考擴展到了政治領域。他認為政府的中心職能是要保障自由。但他覺察到自由的通常定義中有一些錯誤。自由不應從自由論者的觀點來被認為是我們可為所欲為的能力。我們只有在遵照自身最好的天性行事時才是自由的;在被自己的激情或其它控制時,我們是奴隸。正如他講到,“自由意志和在道德法則下的意志是同一的。”
因此自由不是不需要政府:一個自由的社會并非是讓人們有越來越多的機會去做一時興起想做的事,而是要幫助每一個人變得更加理性。一個好國家代表了每個人的理性部分,它依照“一個普遍有效的、在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擁有自由的意志”來統轄。理想的政府是我們自身最好的部分的外化和制度化的版本。
康德于1793年出版了一本關于藝術與美的主要作品《判斷力批判》,乍一看讓人驚訝。這看起來像是一個關注政治和倫理的思想家的一本副業作品。然而康德認為他關于藝術與美的思想是他整個哲學的基石。
正如我們一直看到的,康德認為生活中人們在自我完善和本能激情、責任和享樂之間持續地掙扎。康德尤其喜愛玫瑰、葡萄、蘋果樹和鳥,他認為美以一種非常特別而重要的方式使我們愉悅。它是對我們自我完善的提醒和激勵。不像生活中的很多其它事物,我們對美的喜愛是“無私”的。它以一種迷人、愉悅又不勉強的方式帶我們擺脫狹隘自私的憂慮。大自然的美持續而靜默地提醒我們萬物普遍存在。美麗的花朵在疲憊的農夫和王子眼中同樣迷人;燕子優雅的飛翔在孩童和最博學的教授眼中同樣可愛。
康德認為,藝術的作用是讓最重要的倫理思想具體化。藝術是哲學的延伸。他認為我們需要不斷欣賞藝術,以從其優雅表現的生動展示和難忘象征中獲益良多,從而讓我們本性中飄忽不定的部分被持續審視。
總結
康德的著作博大精深、抽象、充滿智慧。從這些著作中他概述了一個極為重大、時至今日依然至關重要的課題。他要理解如何增強我們本性中更好、更理性的部分來切實戰勝我們根深蒂固的脆弱和自私。在他看來,宗教一直想幫助我們變得更好但做得很不完善,于是他致力于建立一個世俗、理性的版本。
原文 | The Book Of Life
譯文 | iCol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