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點:無錫蠡園之四季妙亭
四季妙亭沿著南堤春曉一帶而建,所謂四季,當然是春夏秋冬了。四座亭子按照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建在方塘四邊。
四座亭子的式樣和顏色都完全相同,黃頂紅柱的方形,一面是照壁,其他三面都置長椅。
春亭稱為“溢紅”,亭畔栽種的是梅花。當然,現在這個季節梅花還沒有開放,所以我們也認不出來。倒是有一株火棘的果子紅紅的,與溢紅倒也相得益彰。
夏亭為“滴翠”,我本以為會栽種竹子,沒想到其實是夾竹桃。說到滴翠,蠡湖大部分的樹木都是常綠樹種,所以即使時屆秋末冬初,方塘周圍都是蔥翠的。
秋亭題額是“醉黃”,秋天嘛,本來就是黃色主打,紅色搶鏡。亭旁種的是桂花,深秋時節,桂花也謝了,所以一時也分辨不出是什么品種,大概不是四季桂。
冬亭為“吟白”,種的是蠟梅。按理說,蠟梅開的花是金黃色的,不過它還真能稱得上是冬季的代表花卉。不過所謂吟白,大抵是聯想到冬季下雪的時候,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凈。
這四座亭子始建于1954年,位于百花山房以南,柳堤花雨以北。1980年,為了給每個亭子命名,在《無錫日報》上公開征求亭名,一共有六十多人應征,得到了一百多組亭名,分別以動物、花卉、樹木、顏色和山水來比喻四個季節。
后來經過評寫,取了徐靜漁、冒亦誠、陰景曙等人題寫的溢紅、滴翠、醉黃、吟白,分別由朱百里、冒亦誠、曾可述、錢玉麟書寫。
中國園林不乏亭子,湖邊造個幾座亭子本也是應有之義。但是在一個四方形的池塘周圍建造了四個亭子,還一模一樣,也算是園林中的異類了。
但是等站在亭子里的時候,又不得不佩服人家的奇思妙想。這獨一份的四季妙亭,可不是讓游客們好奇不已嗎?站在其中一個亭子里,能看到其他三個亭子。
雖然沒有春天嬌艷的桃花和如瀑的薔薇,但是站在亭子邊上看這泓湖水,還是覺得挺漂亮的。
這里的夏天是最美的,滿池荷花會讓人覺得不虛此夏。亭子頂上還刻著各式的荷花、荷葉和荷蓬啥的,在古代荷花也是吉祥物。
以前我們特地來賞過百子戲荷,真正的品種荷并不在這一帶,而是在蠡湖邊的專區。
但私以為栽在方塘里的荷花,盡管品種沒有那么多的花樣,卻因為有著四季妙亭,有著蠡湖拱橋,顯得更有意境。
四季妙亭往南,就是柳堤花雨,這是無錫最美的花堤之一。每逢春天桃花盛開的時候,總會吸引大量的游客。堤上桃柳相間,正是“桃紅柳綠”成語的真實寫照。
堤柳凝翠,桃花吐艷,只在這堤走一走,就會忍不住醉倒在蠡湖的陽春三月里。尤其是因為柳堤臨湖,近看是艷色無雙,遠看是青峰數點,這春景絕對醉人。
在四季妙亭的旁邊,是原來被稱為“漁莊”的景點。這里也有一座亭子,名涵虛亭,與方塘之間的水域以拱橋相連。這座拱橋站在蠡湖煙綠處看,角度是最美的。
旁邊還有水淼亭,這里是“漁磯映月”景點,也是蠡園八景之一。映月橋、邀魚軒倒映在水中,湖上湖下兩重景。相對而言,四季妙亭的景更精致,人工的痕跡更濃一些。
而漁磯則似乎還帶著一些原生態的風貌,可能景區對于這一區域的布置沒那么上心,反倒有一種散漫的意趣。
所謂映月,自然是要在晚上明亮升起的時候最佳,大約是八月十五滿月倒映,景色是最美的。
不過,大晚上的蠡園也閉館,這里沒有夜公園,所以想要看“漁磯映月”最美的時候,估計是沒機會的。
自由行:無錫蠡園之百花山房
12月深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