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點:蘇州常熟博物館之瓷器館
在眾多的展品中,我最愛的是瓷器,常熟的瓷器館稱得上是一個比較大的展館,館藏文物也比較豐富。
瓷器首先出現于我國,這與我國許多地方蘊藏豐富的瓷土和高嶺土有關,畢竟燒制瓷器首先得需要原料啊!
原始瓷釉層薄且容易剝落,屬于瓷器生產的早期和低級階段,這個階段的瓷器,看起來甚至還不如當時的陶器精致。不過春秋時期的原始青瓷黃釉弦紋缽有蓋有罐,已經看得到精致的雛形了。
不過到了東漢時期,青瓷燒成,就顯得細膩了。而到了唐代,南方的越窯、北方的邢窯,分別以青瓷和白瓷著稱,合稱南青北白。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燒出了薄胎秘色瓷,其細膩程度簡直堪比玉器。
西晉時期的青釉雞籠更精致,雖然瓷器不大,但雞籠里的雞也頗活潑可愛,很生動的一件瓷器作品。
西青釉狗圈、豬圈也是很有意思的,制作精良,可見西晉時期的瓷器不僅僅作為飲食器物而燒制的,它們已經成為案頭的裝飾品。
南朝的青釉睡壺、醬釉雙雞首龍柄盤口壺都是原始瓷中的精品,工藝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
隋朝的青釉雙系盤口壺,不僅壺形優雅,在顏色上也有所創新,上半部分是青色釉,而下半部分則用白色釉,整件作品在典雅中又不失靈動。
對比前朝,又有了很大的進步。唐朝的窯白釉四曲花口碗和青釉璧底碗,雖然造型簡潔,但釉色很細膩。
宋代的瓷窯更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當時有五大名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其他像建窯、吉州窯、龍泉窯等也頗富盛名。
在唐宋時代,瓷器出口海外,成為中國的象征。英語詞匯里,“china”是瓷器的意思,首字母大寫,就是中國的意思。
南宋的湖田窯系影青釉祭器是成套的瓷器作品,不管是壺還是杯盞,都燒制了花紋,釉色潔白細膩。
青白釉刻劃蓮花紋盤則在造型上更加細膩,碗沿和碗底都刻著漂亮的蓮花花紋。
元、明、清時期,我國瓷器生產的主要地點遷移到了景德鎮,直到今天,江西景德鎮出品的瓷器仍然富有盛名。
元代的磁州窯卷草紋罐、系白地褐彩卷草紋罐有點復古的味道,很像以前的陶器,細瓷上燒制了粽色的花紋。
玉溪窯青花鳳鳥紋蓋罐的花紋則有點類似于國畫中的寫意,片片楓葉如同潑上的墨汁。
龍泉窯青釉弦紋大罐的釉色,比以前的青釉更深沉一些,也顯得更加厚重。鈞窯系天青釉罐的顏色則類似于雨過天青色,淡淡的青色,顯得十分淡雅。
明朝德化窯白壽星像很小,但刻畫十分細膩。龍泉窯纏枝牡丹紋劃花罐的凹凸造型十分立體,回紋暗花三足爐的花紋簡潔大方。
青花瓷是以鈷為色料,直接在瓷胎上繪畫,施以透明釉,經1300度的高溫一次燒成,因為圖案顏色是單一的藍青色,所以名青花瓷。
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青花瓷是明清出現的,后來才知道元代就有了青花瓷,再后來發現原來唐代就出現了青花瓷,只是歷經五代和宋,青花瓷的制作并未興盛。
直到元代,由于中東貿易需要,景德鎮的青花瓷才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以至于很多人都以為青花瓷是元代才出現的。
從十五世紀起,青花瓷就取代了青瓷,成為中國瓷器生產的主流。明清青花分官窯和民窯,前者風格嚴謹,后者則自由灑脫得多。
明朝永樂、宣德兩朝是青花瓷的高峰,制作精美。而清朝康熙時期的五色青花,則將青花瓷推向了巔峰。乾隆朝以后,因粉彩瓷的發展,青花瓷逐漸走向衰退。
青花瓷制作的范圍很廣,碗碟壺瓶燒上青花,打破了原始釉的單一,使圖案更加豐富,表現的手法更加多姿。
五彩、斗彩、粉彩和琺瑯彩都屬于釉上彩的品種,是在已燒成的釉面上用彩料繪畫進行裝飾,因為彩在釉上,用手撫摸會有凹凸感。這些品種需要兩次燒成,先在窯內燒成瓷器,再經彩繪后入彩爐燒烤。
五彩分為釉上五彩和青花五彩,釉上五彩是彩色紋飾繪于已經燒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再進行第二次烤制。青花五彩一般以紅、黃、綠、紫及青花五種主要色彩,它是以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結合的瓷繪。明宣德始有五彩,嘉靖、萬歷時期盛燒青花五彩,清唐熙朝發明了釉上藍彩和光亮如漆的黑彩,使釉上五彩取代了青花五彩。
明朝萬歷年間的五彩雙龍戲珠紋扇盒,色彩就已經相當豐富了。康熙年間的素三彩馬、素三彩鞋的顏色就更豐富了,五彩嬰戲紋海棠形插板直接燒制了一幅生動的圖畫,小孩子們在室外嬉戲,身著彩色服飾,桌椅、樹木、橋欄等顏色各異,果然是五彩繽紛。
五彩西廂記人物故事圖如意形瓷板的人物形象就更加豐富了,色彩也更加明艷。因為人物比較多,而婦性形象的著裝色彩更鮮艷,在不大的板面上繪制了細膩傳神的人物,雖然緊湊卻并不顯得臃腫。
斗彩是明代宣德官窯的創新品種,將釉下青花與釉上彩繪組合而成,也是彩瓷中的精品。其制作工藝自然更加繁復,先用青花在瓷胎上勾繪主體紋飾或輪廓線,罩上透明釉,經高溫燒成青花瓷,再在燒好的釉面瓷胎上根據紋飾的設色需要,填上一種或多種色彩,再入爐低溫烘燒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的斗彩暗八仙紋雙腹碗其色彩層次就很豐富,花紋也很細膩,整件作品顯得十分精致華麗。
琺瑯彩是專供皇帝和后妃們觀賞的宮廷御用瓷,產量不大,傳世不多,幸好年代不算久遠,所以一般的博物館里都會有珍藏。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在景德鎮用高溫燒成白瓷,然后送到北京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以琺瑯料施彩,在彩爐中以低溫燒成。
最早從康熙朝開始,仿制銅胎琺瑯器而來,因此又稱瓷器畫琺瑯。到了雍正朝,琺瑯彩更結合了詩、書、畫題材以及瓷器工藝的綜合藝術,可以說到了雍正朝,琺瑯彩才真正大放異彩。
雍正年間的琺瑯彩過枝月季花紋盤并不僅僅是繪制了三朵月季,還有兩只小蜜蜂也栩栩如生。整個圖案顯得生動活潑,富有生活的情趣。
粉彩出現在康熙晚期,不過制作還比較粗,一種是白地粉彩,一種是胭脂紅彩。到雍正朝,粉彩經過了發展,無論在造型、胎釉和彩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雍正以后粉彩就成了景德鎮彩瓷的主流。
這種瓷器是以玻璃白打底,以油調色,用洋彩渲染繪畫,再經低溫燒成。當然,在燒制過程中的低溫,一般是指七八百度左右。清朝嘉慶年間的粉彩花卉紋方酒斗,不大的作品,其制作之精良,即使放到今天依然堪稱精品。
光緒年間的粉彩百蝠紋瓶,在不算太大的瓶身上繪制了密密麻麻的蝙蝠圖案,卻又并不顯得雜亂。
清朝后期還有一些仿名窯的作品也是相當精致,因為保存完好,其釉彩和造型,都堪稱精品之作。
例如清光緒年間的仿汝灰青釉弦紋瓶,瓶身修長,釉色清雅,雖然只是單色,但釉彩十分細膩。
鈞紅窯變貫耳瓶的釉色是暗紅色,神奇的是隨著觀賞角度的不動,似乎那紅還會流動似的。
白釉雕瓷山水紋帽筒乍一看哪里像是瓷器,簡直會被人當作是玉雕件,紋路細膩清晰。
道光年間的藍釉雕瓷“柳下雙馬”紋象耳瓶釉色鮮亮,雙馬形態逼真,配飾的柳樹也姿態婀娜。
自駕游:蘇州常熟博物館
2月暮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