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貝求職致力于成為一家有強烈使命擔當和價值情懷的領軍教育集團,已幫助800+海內外商科學子斬獲滿意的offer。我們將以拳拳之心,爭做全球職業培訓教育的實踐者、領航者。關注小貝,你能得到關于泛商科和金融求職的一切!
當曾經標志著叛逆狂妄的"搖滾"青年,如今也成為"養生大戶"的中年人時,我們就該明白——青春終將會散場!
現在的中年人都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個人生階段,真正的成為家中的頂梁柱。在35~49歲這個階段,中年人群不單單要經歷事業、健康方面的壓力,同時在家庭婚姻中也需要面對多重關卡和危機。
這個階段,一般都做上了技術骨干,管理中高層。底下帶著十個八個手下,過上了似乎是最舒適的日子。有時,重復的日子讓你自己都覺得過得慌張,但求在忙碌的日子里多熬幾天,這份表面的努力能夠成為下一年加薪的砝碼。
但對于這個階段的中年人內心都明白,自己的性價比早就不如90后和00后。
別人能996,能熬通宵,能喝碳酸汽水,能半夜吃完宵夜繼續加班到天亮。
而自己呢,每當6點下班,就開始想著孩子的功課誰輔導,第二天的飯菜怎么辦,以及喝多少公斤的枸杞能補回熬一夜通宵的損傷。
更可怕的是,積累了那么多年的經驗,不知道怎么突然就變得不名一文。
在新興行業,尤其是互聯網行業,35歲已經是很老的人了。亞馬遜員工平均年齡28歲,谷歌30歲,華為27歲……整個互聯網行業,26歲。
我們得接受這個殘酷的現實:40歲在公司只是一位管理者,哪怕你做到VP的位置,我們隨時都可能面臨中年失業的危機,因為你太貴了。
面對如此現象,不少中年員工被迫"離職",尤其是在一些高科技的大企業中,中年員工"被離職"的現象并不少見,一旦遭遇失業,那么突增的財務壓力,可以把一整個家庭全部壓垮。
把自己最好的青春都獻給了公司,缺遭到了辭退,心態難免失衡。
但深入想想,也許這就社會現實。
上帝關上門的同時也會打開一扇窗。
要越過心里這道坎。這時候,最需要的是調整心態,趁機給自己放個長假,認真思考自己畢業后的職場路,深入分析所在圈子環境和自身優勢劣勢,再做決定,重新起航再出發。
這個階段其實是個相當理智而成熟的年齡——有商業嗅覺,有思維深度,對人情世故也能洞若觀火。
這個年齡,對于在企業工作的人來說,我們也可以跳出舒適圈,給自己一些壓力,奮力一搏。
舉個例子,我的一位同學的朋友,40歲,目前是杭州某管理咨詢公司創業合伙人。
他985畢業,25歲入職某國企,他40歲,已經從普通員工到大型國企核心子公司(下屬有若干上市公司)人事經理,已經過著著穩定、高收入、人人羨慕的生活。
去年,他決定放棄高管的位置,辭職后在咨詢和培訓行業進行創業,但沒想到剛創業就遇到了疫情,曾一度舉步維艱。
線下業務一度很難開展,一兩個月的時間真的就沒有任何收入。于是他只能想辦法調整業務模式,從線下調整到了線上,在線做起業務,才平穩度過那一艱難時期。現在,他跑了很多客戶單位做大量的調研,自己去找資源,談業務,就這樣日子一天天過,業務也逐漸走上了正軌。現在他的收入也逐步穩定提高,每月個人的收入都在3萬+以上,這對于一個剛創業的公司來說是一個好的開始。
像這些故事,也許每天都發生在我們身邊。
我們別絕望,人生還很長!
其實不只是中年群體,在這種時代巨變之下,人人都是平等的。將來,年輕的一代也許也會受到這種沖擊。
但在這時,我們不應該被動,要學會適時的主動出擊,接受改變,才是唯一的"出路"。
遇到問題,遇到危機,我們除了迎面解決,別無他法。一旦自身跌入一個死循環,不試圖尋找新的出路,拒絕給自己創造新的機會,那么就永遠都無法獲得成功。或者說,自己永遠都不可能快樂和從容的去"活著"。
除此之外,對于中年職場危機,還有以下這些小建議附送給大家:
1、認清現實
若真的不幸被"淘汰",與其哀嘆神傷,不如早些認清現實,尋求其他出路。
快速進入新行業、學習新知識、獲得新技能,總比在原地踏步要好。
2、止住欲望
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卻太少。曾經在企業拼搏發了獎金就可買車的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理清自己的目標和欲望。不是一定要有大房子、豪車、名牌那些才算是走上人生巔峰,平平淡淡、家庭和睦、親人健康這也是很多人心里的"伊甸園"。
3、盡早理財
若有閑錢,可以盡早拿來理財。不求收益在短時間內增多,只求收益穩、風險小便可。90年的股市、00年的房子、10年的比特幣,都是每一代除開工作之外發家致富的一個好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