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經絡總論
1、什么是經絡、經絡學?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指人體運行氣血、聯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徑路。“經”,有路徑的含義,為直行的主干;“絡”,有網絡的含義,為經脈所分出的小支。經絡縱橫交錯,遍布于全身。
經絡學 :闡述人體經絡系統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臟腑相互關系的一門學說。
2、經絡系統的組成
二、十二經脈
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的主體,是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故又稱“十二正經”
1、十二經脈的組成
2、十二經脈的命名
其命名由以下三部分組成
手 足
陰 陽
臟 腑
(1)陰陽:表示經脈的陰陽屬性及陰、陽氣的多少。
首先,根據陰陽學說,臟為陰,腑為陽;內為陰,外為陽。
十二經脈中凡屬六腑,分布于四肢外側的經脈,稱為“陽經”;凡屬六臟,分布于四肢內側的經脈,稱為“陰經”。
臟(陰經): 肝 心 脾 肺 腎 心包
腑 (陽經) : 膽 小腸 胃 大腸 膀胱 三焦
其次,根據陰陽盛衰、消長情況,陰陽再分三陰三陽: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 陽氣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
◎陰氣初升時叫做少陰,大盛時叫做太陰,消盡時叫做厥陰(含有太、少交盡的意思);陽氣初升時叫做少陽,太盛時叫做太陽盛極時叫做陽明(含有太、少兩陽合明的意思)。
太陰 前 陽明
厥陰 中 少陽
少陰 后 太陽
《黃帝內經》血氣形志篇:人身各經氣血有常數。
多血少氣--太陽經,少血多氣--少陽經,多氣多血--陽明經。
少血多氣--少陰經,多血少氣--厥陰經,多氣少血--太陰經。
另外,由于“頭為諸陽之會”,六陽經均分布于頭部;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
(2)手足:表示經脈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
手經表示:膈以上的臟及所表里的腑其外行路線分布于上肢,稱為“手……經”;
足經表示:膈以下的臟及所表里的腑其外行路線分布于下肢,稱為“足……經”。
例如:
手太陰肺經以“手”命名,表示該經主要分布在上肢;
足太陰脾經以“足”命名,表示該經主要分布在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