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中醫,人人自醫
氣虛體質:是指素體稟賦不足,或后天營養不良,或大病久病之后抗病力較弱,易招外邪侵襲,發病后病程較長,常以氣虛癥狀為突出表現的體質。表現:形體虛弱,肢軟乏力,面色蒼白,納差或喜食甘味,舌質淡紅,脈虛緩,或見毛發稀疏不華,目光少神,口淡,唇色少華或神疲懶言,或小便余瀝不盡,大便不成形。 -----摘自《中醫基礎理論》 所謂氣,簡單理解就是人體內那股推動之力。血液、津液的運行需要氣的推動,食物的運化吸收需要氣的參與,垃圾排泄出體外需要一股力量的推動,說話動作更需要力氣,甚至一個眼神,都需要氣,氣不足,連眼神都是無力的。所以氣虛體質有部分是先天不足(想象一下林黛玉的樣子),有部分是后天營養不良或久病造成的。 由于正氣不足,很容易被外邪侵犯,體弱多病,病后更傷正氣,惡性循環,所以要及時調理。 而且氣虛很容易合并陽虛、血虛,而形成更復雜的混合體質,因為陽氣主動,需要力量推動才能發揮作用,氣不足則陽不能正常生發,漸漸就趨向不足。氣為血之帥,氣不足,血液的運行無力,不僅出現血虛癥狀,還會令血液凝滯而出現氣虛型血瘀。 氣虛落實到五臟六腑,則有不同的癥狀體現。 比如心氣虛,表現為心悸氣短,動輒更甚,神疲乏力,心氣虛特別容易發展成心陽虛。 比如肺氣虛,會出現咳嗽、氣短、聲低、息微,甚則喘促、呼吸困難等癥。 脾氣虛更為常見,有的表現在食欲不振、納食不化、腹脹便溏,或輕度浮腫,謂之脾失健運。脾乃氣血生化之源,脾失健運還會導致面黃肌瘦,少氣懶言,四肢倦怠乏力等全身氣血不足之候。 另外脾氣不足會導致升舉無力,甚至下陷,則為中氣下陷或稱氣虛下陷,表現為眩暈體倦、內臟下垂、久泄脫肛、便意頻數、小便淋漓難盡等。 脾還有統血功能,脾氣虛不能統攝血液,出現便血、月經淋漓不斷或過多、衄血等各種慢性出血現象。 脾氣虛也特別容易發展成為脾陽虛,出現一系列虛寒癥狀,在陽虛體質中會詳細闡述。 腎氣虛則有兩種情況: 一是腎氣不固,表現為精關不固而遺精、滑精、早泄,膀胱失約而小便失禁、尿后余瀝、遺尿,沖任不固而月經淋漓不斷,或崩漏、帶下清稀、小產、滑胎,以及腸虛滑脫而久瀉不止,大便失禁等,類似于生活中的水龍頭關不嚴實的狀態。 二是腎不納氣,表現為短氣、喘息、呼多吸少、動輒氣急而喘。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腎主的是吸入之氣,肺主的是呼出之氣,陰陽相合呼吸才能夠平穩,升降才能夠正常。臨床常見咳喘久病不愈,導致出現腎不納氣。或者說腎不納氣導致了咳喘的纏綿難愈。
大致可以參考陽虛體質的飲食原則,偏溫補而避寒涼。主食中糯米具有溫脾暖胃、補益中氣的功效,可以適當多吃。紅薯土豆山藥南瓜豆類都是補脾益氣的(這些食物有的人吃了會脹氣,那是因為他屬于氣滯瘀堵類體質,而氣虛體質的人吃這些食物卻非常補益)。肉類中,牛肉補氣效果最好,雞肉也是溫補氣血的。
大致可以參考陽虛體質,注意保暖,不熬夜,不賴床。保持心情樂觀,因為氣虛之人情緒一般比較低落,要多接觸正能量的人和環境。
增加運動量,以微微出汗最佳。不要在晚上運動,也不要運動到大汗淋漓。如果有能力練習一些中國傳統功法,如呼吸吐納、盤腿靜坐、站樁、太極、八段錦等,這些運動既能強身健體,又能加強身體對氣的掌控能力,對于氣虛之人是極佳的。
比較常用的中成藥或經方有:針對心氣虛的炙甘草湯,氣陰兩虛的生脈飲等;針對肺氣虛的玉屏風顆粒、補肺湯、人參保肺丸;針對脾氣虛的四君子湯、補中益氣丸、資生丸等。針對腎氣虛的方劑不多,都氣丸可以算一個。大部分情況下,由于陽化氣的原理,在確定不存在陰虛癥狀的情況下,通過溫補腎陽的方法,基本上就可以間接補充腎氣,如腎氣丸(中成藥為桂附地黃丸)。平時可以用人參、黃芪、白術、山藥、甘草等煎水代茶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