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最無奇的,才是毀滅的根本---讀《萬歷十五年》
今天為大家解讀的這本書,是戴爾·卡耐基的經典著作---《人性的弱點》。作為一本成功學著作,這本說可以說十分精彩,但卻并非一本實用類的書籍。更多的是為大家帶來總結性的指導。
接下來,我將從3個問題出發,將500頁的精華總結出來,希望可以有所幫助。
人們總是習慣性的將與自己思維相背的想法視作敵人,因此抱怨變得極其頻繁。但抱怨就像釘在木板上的釘子,即使拔出,也會留下傷痕。
威爾·鮑溫的《不抱怨的世界》中,推出了一種方法:佩戴一個紫手環,每次抱怨時,將手環移到另一只手上,逐漸意識到自己的抱怨,從而正面影響自己的思維。
人對不同意見的第一反應,便是駁斥,大腦甚至毫無思考。而后的思考,便是為自己的 駁斥尋找理由,并不能起到自我提高的效果。
卡耐基指出:贏得爭論的唯一方法,就是避免爭論。因此減少自己的“自動”駁斥,是贏得他人尊重的首要條件。
拖延癥的根本,就在于對未知結果的恐懼,這就是在逃避錯誤。即使結果并未發生,人們也會下意識的逃避錯誤。當錯誤真的發生時,人們就會更加逃避,而且對錯誤的恐懼會加劇,從而形成一個惡行循環。
我們應該理性的思考,不要畏懼錯誤,因為沒人會因為一兩次錯誤而否定你,否定你的一直只有你自己。
身處嚴寒,怎也體會不到夏日的大汗淋漓,但卻可以理解。生活中面對他人做出的不當行為,要學會換位思考,想想自己身處此境地當如何。
滿足對方,學會實現雙贏,才是處世的黃金法則。
人類是一種喜歡講話的生物,傾訴總比聆聽來得痛快,因此我們容易忽略他人的想法與感受。
學會傾聽,給他人展示的機會,也給自己沉著思考的時間,這才是對別人最大的恭維。
讓你的朋友得到滿足,受到關注,你將會獲得朋友的贊嘆,從而擴大自己的朋友圈。人人都需要“存在感”,那要做的,就是委屈自己,成全別人。
卡耐基提出,我們可以通過關心他人的需求和表達自己的欣賞來滿足他人的 “存在感”。
當兩個圓在一起時,你需要不斷突出兩個圓的交際,將對方注意力牽引過來,從而使對方以為你在問他考慮。這種方法可以獲得他人好感與信任。
大腦的思維只能轉彎,不能掉頭。因此當你想把自己的想法傳輸給他人,你需要做的,就是將“掉頭”轉變成一個大“彎道”,將自己的想法換一種說法,這樣對方就會主動地向你靠攏,而且會呵護你這個想法。
總結:人性的弱點源于“自動駕駛”,與人交往的法則稱作“關心他人 ”,操控被人的要義重在“彎度恰當”
今天的解讀就到這里,關注簡讀BOOK,每天3分鐘,解讀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