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食是中醫的說法,病癥主要是指小兒乳食過量,損傷脾胃,使未完全消化的穢物積聚、堵塞在胃腸道,從而引發寶寶食欲不振、口臭、營養消化不良、咳嗽感冒等,食積日久甚至影響生長發育。又稱“食積”、“積滯”、“疳積”,多發生于嬰幼兒,被中國兒科專家稱為百病之源,一般30~60天發病一次,86%的6個月至6歲的孩子都有過積食癥狀。
這些積食信號,你都讀懂了嗎?
1、突然幾天胃口明顯下降,抗拒喝奶或是一頓飯吃很長時間。排除其他病理原因外,最有可能就是積食了。
2、睡眠中不停翻動,喜歡趴著睡覺,有時還磨牙;較小的寶寶睡覺中忽然哭鬧,睡不安穩,吮吸乳頭二三下再次放開。
3、舌苔變厚發白,口唇紅,早起明顯聞到寶寶呼出的口氣中有酸腐味;嚴重者舌苔發黃分裂,口臭,甚至出現口腔潰瘍。
4、腹脹,肚子一整天都是鼓鼓的發硬,會講話的小朋友經常會訴說肚子疼、肚子不舒服,通常在進食后更顯急切,排泄后得以好轉。大便干,好幾天一次,排便困難;急癥患者表現為嘔吐、腹瀉;氣味大,排氣多。
5、兩腮發紅或單邊發燙,面色發黃;仔細對比,會發現寶寶手心和腳心的溫度會比身體的溫度高一些。嚴重時無故短時發熱,睡覺中咳嗽。
6、長期積食,或可能引起寶寶免疫力下降,頻繁感冒、咳嗽、發熱,一旦生病就很容易引起咽喉不適,病程長,甚至高熱不退,引發肺炎。
對付積食的辦法:
1
適當服用益生菌
首先要做的就是減食,控制食量。另外,寶寶的消化系統比較嬌嫩,胃腸功能薄弱,如果食物繼續停滯胃腸,會增加腸、胃、腎臟的負擔,應適當給予口服益生菌,幫助消化和排泄。
2
調整飲食結構
小孩子在飲食上完全沒有自控能力,如果你不停變換花樣和種類,希望他多吃一口,那么毫無疑問他不會拒絕。家長一定要幫助其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固定餐后水果點心的時間及量。發生積食后,多給予白蘿卜、粗糧、紅薯、蘋果、酸奶、粥等助消化的食物,飲食要清淡,多喝水。
3
小兒推拿與按摩
此方法對月齡小的寶寶效果甚佳。雖然我們不是專業的小兒推拿師,以下幾個手法對照高清視頻學習起來難度也并不大。
?一、捏脊(脊柱定位:位于背部正中,上端接顱骨,下端達尾骨尖。)
操作:寶寶俯臥,媽媽沿寶寶脊椎兩旁二指處,從尾骶骨開始,用兩手拇指、食指和中指將皮膚輕輕捏起,慢慢地向前捏拿,一直推到頸部大椎穴,重復此動作50次。
?二、退六腑(六腑定位:前臂尺側緣,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寶寶坐姿或仰臥,沿寶寶左上肢尺側,從肘關節向腕關節推50次。
?三、瀉大腸(大腸經定位:食指橈側緣,從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
操作:寶寶坐姿或仰臥,沿寶寶的食指,從虎口方位向指尖推50次。
?四、清天河水(天河水定位:前臂正中,腕橫紋至肘橫紋成一直線。)
操作:寶寶坐姿或仰臥,沿寶寶左上肢正中線(即手心一面的胳膊中間部位),從腕關節向肘關節推50次。
?四、按摩腹部
操作:寶寶仰臥,媽媽先搓熱手掌,然后順時針給寶寶慢慢按摩腹部100次。
反復積食,還應警惕以下這些因素
任何問題都不能忽略的一個關鍵點就是個體差異,有的寶寶天生胃口較大,吃肉也能很好消化,但有的寶寶吃同樣多的食物則會引起不適。所以,日常生活中,家長一定要仔細觀察自己寶寶的食量,做到不盲目攀比,循序漸進增加,以免出現反復積食,危害寶寶的健康。
當然,一部分家長十分疑惑:“孩子發生過一次積食后,家里人都很注意了,飯也少吃了,肉也少吃,奶也基本按時按量,可孩子還是隔三差五就鬧積食?”則需注意以下這些問題:
一、睡前奶。6個月前基本都是全母乳或奶粉,按需喂養的狀態。6個月后隨著孩子的腸胃功能增強開始逐漸添加輔食,一部分家長過度擔心寶寶的營養,呈現1個小時或者更短時間給一次食物,甚至在睡覺前再次給予大量的奶粉。睡前抱奶,讓孩子的胃在睡熟后繼續大負荷的工作,若是主食中還重復添加了肉、蛋、魚類含高蛋白和脂肪的食物,積食難免發生。(建議一日三餐規律化,奶粉在早起或睡前1個小時加,未過渡到三餐前,輔食理應和奶粉作為一頓,輔食添加牛奶之前或之后即可。)
二、情緒不佳。剛入幼兒園或者頻繁變換主要監護人,都會讓寶寶感到焦慮、壓抑、情緒郁結,這時,寶寶會逐漸變得做什么事都提不起興趣,包括吃飯,消化系統也隨之出現問題。再者,如果你經常無形的給寶寶施加各種壓力(譬如你必須吃多少飯,你絕對不能哭,一定要...)或維持飯桌上教育孩子的習慣,也會造成這種情況。
三、氣氛壓抑。緊張的夫妻、家庭關系會讓家庭氛圍時刻充滿著不和諧的氣氛,你是否有這方面的煩惱?如果有,請務必重視。孩子的成長需要輕松、愉快的成長環境,如果這種情況長期得不到改善,孩子同樣會產生壓力,發生以上問題。
四、缺乏運動。孩子的生命力旺盛,家長應該多抽出時間帶孩子到戶外活動。尤其是交給老人帶的孩子,因為體力的原因,經常讓其坐在手推車上或在家看電視,時間久了,也就慢慢變成了“溫室里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