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小腳女人,從來都不出遠門。自我小時候懂事開始,就是十里路的佛堂鎮,也根本沒見到她去過。平時柱根木頭拐杖,只有吃飯的時候,順著墻壁走。
出生金華雅畈,嫁爺爺時住水門巷。二十一歲生大伯,四十一歲生我父親,聽說中間有個女兒夭折了。父親三歲的時候,爺爺不幸去世,奶奶很早就守寡。
娘家和夫家,那時都是殷實人家。抗戰前家里條件不錯,水門巷屬于富人區,義烏鄉下老家有田和山。當年日本佬反來,才避回佛堂塔山下,金華家產失管了。
奶奶一口金華腔,義烏話一直不會講。小孩子吵來的話,她會柱著拐杖說筋脈man,義烏話是筋dei。也經常說量大福大,她心目中的晚輩,認為沒有一個不好。
奶奶一年到頭,絕大部分時間做鞋。九十二歲眼睛還很好,穿針引線沒問題,只是長年按個頭駝背了。誰家老人去世的話,壽鞋篤定取給奶奶做,都是圖個吉利。
從小跟奶奶睡,一舉一動都看在眼里。床前放塊青石板,方便奶奶上下床,兩條四尺凳上架床板。青石板上面,放著兩雙小腳鞋,旁邊擱著一只馬桶。
床上鋪草蓆,下面墊著厚厚的稻草。一床藍印花棉被,枕頭也是用藍印花布,只是形狀像切好的年糕條。冬季里睡覺,奶奶會用個火熜,被窩里很暖和。
床頭邊沿上,擱一張不高的長條桌。上下兩層可以放東西,桌面上放一針線籃,奶奶做鞋的工具放在里面。有頂針和擰針,布頭和線腦,還有布鞋定型的楦頭。
奶奶納鞋底時,右手中指套著頂針。左手拿著疊好的鞋底,先用擰針穿個眼,再用頂針把針線穿過去。來來回回不停的穿,鞋底納出一圈圈,指紋畚箕一樣的針腳。
納鞋底得使勁,頂針像個戒指帶著。針穿擰針擰出來的眼,頂針用小凹槽點,頂住針屁股,一針針使勁穿過鞋底。納一雙鞋底得好幾天時間,練功夫一樣。
納鞋底的麻線,自留地里發出來的。五圣殿菜園角上,發出來苧麻一大蓬,用到時去割上幾根。拗一下把中間的桿去掉,再用刀刮掉青皮,晾干擰成細麻線。
疊鞋底先剪樣,大小起碼放大一個號。小孩子身體長得快,做鞋子要放大一點,大小以能塞進一指為準。土布做的破衣服,撒開疊鞋底是上乘料,做好后耐穿。
鞋幫也要放紙樣,看到奶奶仔細的剪。鞋幫面料用黑色,還要用長布條滾邊,高級一點的用綢緞。奶奶做的清一色圓口布鞋,小孩子穿起來,跟老農民沒什么兩樣。
兄弟姐妹幾個,奶奶給每人做一雙鞋。年年大年初一,穿奶奶做的新布鞋,下雨天的話踮起腳尖走路。這個時候一定出去串門,穿著嶄新的布鞋,能走出來好心情。
奶奶九十三以后,開始不能做鞋了。一直活到一百零一歲,沒有生過任何病,身體機理老化善終。大年三十背奶奶吃隔世,自己從小穿奶奶做的鞋長大。
俗夫 2021年8月11日隨筆
?以文會友 以筆理學 以德行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