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聽到一個關于博弈論的音頻,想寫一些關于博弈論的看法。第一次接觸到博弈論這個名詞是從那部著名的電影《美麗心靈》,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納什發明了納什均衡,不知是不是這個理論太過復雜,他得了精神分裂癥,伴隨一生。
博弈論是許多人都非常感興趣的話題,因為他能教我們贏。電影里有個橋段,納什和另外兩個朋友在酒吧里喝酒,看到有三個姑娘,其中一個比另兩個明顯的要更漂亮。納什和她的兩個友人都躍躍欲試,這時候納什給他們分析,如果想要這個晚上不落空,他們就應該采取某種策略。簡單來說,因為明顯漂亮的那位十分奪人眼球,所以如果他們三個都去嘗試約她跳舞,多半會失敗,因為選擇太多,而另兩個女生也不會接受他們的邀請,因為誰也不想當備胎。所以納什的策略是,他的兩個朋友分別找旁邊的兩個女生,讓最出彩的女生降低預期,臉上掛不住,最后納什再出馬,這樣水到渠成,皆大歡喜。最后納什當然也是如愿以償。這一套理論在《紅與黑》里于連也是如法炮制,最后讓瑪特爾死心塌地,神魂顛倒。不過,這類玩弄人心和感情的把戲,畢竟不十分光彩。
還有一個例子,帆船賽上,一艘船緊跟著另一艘船,怎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呢?模仿,第二艘船用什么樣的戰術,那么第一艘船也用同樣的戰術,那么第二艘船就永遠不可能超過第一艘船。這可能也就是騰訊的策略,哪有游戲受到歡迎,騰訊或是買下這個游戲,或是出一款極其類似的游戲,然后通過自己龐大的用戶基數來擊垮對手。
這么看來似乎博弈論總能給我們最好的答案,但在實際生活場景中其實不然。
音頻里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一群人在一起工作:不論其他人偷不偷懶,你的最優策略都是偷懶。因為別人勤勞你偷懶,你占便宜,別人偷懶你更要偷懶,否則就吃虧。別人當然也是這樣想,所以所有人都偷懶。但現實生活會這樣發展下去嗎?顯然不會。因為你的選擇有很多,可以跳槽,可以通過金錢的激勵等等,各種措施來達到這種偷懶的平衡。
只有在一個完全封閉的環境當中,才有長期穩定的均衡。而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時間在流逝,空間在變幻,那么你就要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不斷地變化自己的行動來適應新的均衡,無時無刻不在算計。時而朋友變敵人,時而敵人變朋友,來來回回,兜兜轉轉,把自己繞暈了,連最后自己是誰都不記得了,最后釀成大禍。似乎一旦你通過博弈論來思考問題,就將陷入無限的循環之中,無法自拔。
而且,就跟大部分著名的理論一樣,博弈論也有其假設——信息足夠透明以及參與者足夠理性。這自然是不可能存在的,人心最是難測,誰也不可能絕對理性,虎毒還不食子,更何況是人呢?
對博弈論感興趣,多半是想贏,可想贏本身或許就已經略遜了一籌,所謂以不變應萬變,以一套標準同等視之,朋友永遠是朋友,敵人永遠是敵人,不更輕松些,不更瀟灑些。
只是人心難測,你這標準是否也要博弈算計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