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健身界中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新手練胸,高手練背,老手練腿”,而深蹲作為一個非常好的練腿動作,得到了很多健身愛好者的喜愛。今天就帶大家共同認識一下練腿王牌動作——深蹲,并了解一下它的正確訓練方法。
深蹲的訓練目的在于鍛煉下肢肌群,動作路線為上下直線運動,動作幅度為上至膝蓋微屈,下至大腿與地面平行。動作要領是雙腳分開與肩同寬,雙腳腳尖沖外。收腹挺胸,后背挺直,下至大腿與地面平行或膝關節稍小于90度,上至膝關節微屈,不要超伸。呼吸遵循下吸上呼,節奏為4-4拍。
說起深蹲的正確姿勢,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膝蓋不超過腳尖”,其實這只是一種權宜之策。體能教練Micheal Boyle曾寫過“深蹲的問題不在于膝蓋的走向,而在于重量的分布和先行的關節”。也就是說,膝蓋只是一個“樞紐關節”,并不是一個承重關節。只要膝蓋保持穩定(與腳尖保持一條直線),就不用擔心膝蓋是否超過腳尖蹲問題。一個運動員深蹲動作做不好,通常是從“移動腳踝”開始的。太早移動腳踝會造成膝蓋前移,使身體重心轉移至踝骨,從而引起受傷問題。所以,保持重心在足底,保持膝蓋一直和腳尖方向一致,不要左右晃動,膝蓋就不會受傷。
練好保持膝蓋不晃動的主要肌肉即伸髖肌群。也就是說,深蹲的承重應該更多的在于髖部,正確的深蹲在于“髖部先行”和保持平衡,其余的就順其自然了。保證了運動員在深蹲時先移動髖部,而不是移動踝關節,重心維持在足中段,就沒必要去糾結于過不過腳尖了。
姿勢不對,深蹲白費。無法完成高質量的深蹲動作,多與身體相關部位肌力不足有關,這不僅達不到訓練目標,還容易造成運動損傷。深蹲動作對于關節的活動要求是膝關節和髖關節的伸屈,但很多人是膝蓋伸展性良好而髖關節伸展不足,很多人下蹲過程中屈膝良好,屈髖不足。舉兩個例子:
1、蹲不下去,即屈髖不足,說好的90度就是到不了。容易導致動作變形。
2、伸髖不足,膝蓋伸直后髖關節沒充分打開,即伸髖發力點臀大肌沒用上。練的是股四頭肌,大腿后側、臀部沒有練到。容易造成骨盆前傾,腰椎受力,造成腰肌勞損。
骨盆前傾
針對這兩種問題,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階段:蹲不到90度:先將手放前,提高控制力后,將手放后。如果手放前還蹲不到,需考慮踝關節靈活性不足,而非髖關節。手放后并熟練后,進行第二階段。
關于手放后肩關節作用原理:肩關節向后收緊和抬頭都是在帶動后背的多裂肌與豎脊肌發力,幫助更好穩定脊椎與骨盆,保持動作的高效性與安全性。同時肩關節向后收緊會讓重心靠后,迫使你提高伸髖肌群控制能力。
第二階段:激活更多肌肉,伸髖肌肉-臀大肌、腘繩肌(右)、大收肌(左)。
方法:后背挺直,盡量保持臀部繃緊并試圖向上翹起,尾骨垂直向下。若臀部放松,會出現骨盆的反向卷動,腘繩肌,大收肌甚至臀大肌變得松弛,不參與發力,鍛煉的效率也就降低,膝關節壓力則更大。
上圖左為標準動作,其中紅線表示相關肌肉保持緊張,藍線表示相關肌肉松弛不參與工作(骨盆反向卷動)。
了解了這些,想必你對深蹲又有了一個新的認識,深蹲作為一個復合性關節協調的動作,只有在膝關節健康正常的情況下,才能做出最理想的動作,而動作標準了,才能使訓練效果達到最大化。
注:此文為看點(運動健康網)原創內容,特此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