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脊椎容易受損的原因,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有著精密的關系。如果從背面觀察一個人的脊椎,它是一條筆直的線。但如果從側面來看,脊椎是一條略呈“S”狀的曲線:頸椎部分略向身體前面突出,胸椎部分則略向身體后面突出,腰椎部分再略向身體前面突出,最后,骶骨部分則略往身體后面突出。
正是有了這些彎曲的曲線,脊柱才可以更好地支撐人的軀干,保護身體的器官。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使脊椎傾斜、彎曲、變形、錯位,刺激和壓迫脊神經,就會影響健康。
近幾年來,汽車開始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開車上班、出行,享受汽車時代的種種便利,由此也給脊椎帶來了重重隱患。據車輛數量居于全國前列的深圳市調查表明,近2年深圳開車一族脊椎病變患病率高達30%。
開車對脊椎的損害涉及很多方面。比如,車子的座位設計不符合人體力學原理,會使得脊柱生理曲度發生改變,很容易導致腰背肌的慢性勞損,誘發肌筋膜炎。
交通擁堵時,人們常常因為急著趕路而采取急剎車行為,脊椎也就跟著車子不停地前仰后合,這樣很容易出現過度負荷或急性損傷,也就是常說的“閃腰”,久而久之就容易使脊椎前后韌帶受損,產生病變。
當一個人長期處于坐位及顛簸狀態時,椎間盤承受的壓力會比較大。有研究表明,當人駕駛汽車時,椎間盤壓力為0.5千帕,踩離合器時,壓力增加1倍。長期開車,反復的椎間盤壓力增高,會加速椎間盤老化或突出。
同時,有些地方路況不好,汽車的顛簸和振動也會影響椎間盤的營養。通過實驗發現,隨著振動時間的延長,椎間盤內部的髓核、內層纖維環和外部纖維環的含水量會因為擠壓而逐漸減少,椎間盤內的細胞活力也會隨之減低。此外,由于脊椎是一塊塊“壘”起來的,震動會加重相鄰脊椎骨的撞擊,從而導致其他的脊椎問題。
開車族一定要注意保護好自己的脊椎。怎樣進行保護呢?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車型和合適的駕駛座位。對于東方人來說,車型小一點會更加合適。如果不能選擇車型,就要注意選擇一個好的駕駛座位。坐姿跟一般辦公室坐姿一樣,盡量讓身體靠滿。需要補充的是,有必要在車子的座位上增加頸枕和腰枕,以維持脊柱的正常生理彎曲。
其次要注意系好安全帶。系上安全帶可以減少汽車行駛過程中帶來的震動和沖擊,更好地保護脊椎。
以上措施只能減少開車對脊椎的影響,減少機動車駕駛時間才是治本的方法,提倡大家可以步行就不要開車,可以坐公車就不要開車,適當增加步行和鍛煉的機會,讓脊柱充分休息。
除了開車族外,久坐族也是脊椎容易受損的主要人群?,F代社會,大多數上班族每天一上班坐在電腦前起碼三四小時,晚上加班到九十點鐘更是“家常便飯”。遇到大項目,則只能用“天昏地暗、日月無光”來形容。有些人更是創造了連續多天在電腦前工作10多小時的“紀錄”。因此在所有的辦公室里都能遇見抱怨脖子疼、肩膀疼的人。其中頸椎病問題更是非常嚴重,有專家估計,中國的頸椎病患者人數可能已達1.5億,這意味著每10個人中就至少有1個人是頸椎病患者。所以用“肆虐”這個詞來形容是一點也不過分的。
這類人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才能夠保證脊椎的健康呢?
首先應保證正確的坐姿,“正襟危坐”是最標準的久坐姿態,其正確做法是:收腹挺腰,將椅子拉向桌緣,耳、肩膀和臀部保持在同一條直線上,盡量將腰背緊貼并倚靠椅背,使之穩穩地支撐住腰部脊柱,可降低腰椎間盤的壓力,同時防止腰背、腰骶部的肌肉疲勞,如有可能,應使膝關節略高出髖部。電腦操作者,還要確保坐時整個腳掌著地。
除此之外,建議在工作時每隔一段時間最好能活動一下,踢踢腿、伸個懶腰、跺跺腳,都能起到鍛煉脊椎的作用。
最后,由于久坐,整個頸椎、腰椎都是彎曲的,因此需要特別鍛煉這兩個部位。久坐的人最適合的運動是“拱橋”運動。
動作要領是:臉朝上,用四肢撐起身體,抬高臀部。一開始做動作有點難度,多做幾次就習慣了。“拱橋”松弛了頸椎、腰椎,多做幾次會特別舒服。
不過這個姿勢不太適宜辦公室的即時調理,不妨學習一下辦公室頸椎保健操。人體頸部的生理彎曲是朝前的,頸椎保健操的原理,就是恢復頸椎前凸的幅度,
具體做法如下:兩手重疊,放在頸后,注意兩手的手指不要交叉。接著,把頭慢慢后仰,如此保持5秒鐘;然后頭部回正,深呼吸,接著再重復這個動作。
做完這個動作以后,如果有人還是覺得肩部酸痛、僵硬,可以進行第二個加強動作:點按。
方法是用一個手指按壓肩膀,確切說是按壓肩膀的斜方肌。輕輕點按5秒鐘,然后輕輕放掉,接著再按5秒鐘……越是肌肉酸痛的地方,越是需要按。
斜方肌是人體背部上方和中部的表層肌肉,它對于脊椎有很重要的作用。斜方肌根據其肌纖維走向分成上、中、下三部分。起點位于枕外隆凸、第7節頸椎至第12節胸椎,止點在鎖骨和肩胛附近。脊椎和斜方肌群組合在一起,就像一個斜拉索橋。斜方肌僵硬纖維化,脊柱就會跟著受到影響。
通過反復的點按,斜方肌得到了放松,血液供應增加,細胞就會恢復活力,功能也得到改善,固定脊椎的力量就更加強大。
這些伸展運動的最終目的,就是打開全身的肌肉和筋骨,再針對某些特點部位進行柔韌度練習。
第一個動作:
面向墻壁,腰部挺直,然后舉起雙臂,將肘貼在墻面上,前腿弓,后腿蹬,前面的腳尖朝前,頂著墻面,腳底貼地,不要踮起來。
保持弓箭步姿勢不變,兩腳掌緊貼地面,接著臀部慢慢朝墻靠近,一直到后腿的小腿肌肉有被拉伸的感覺,維持這個姿勢20秒鐘,然后換另一側重復這個動作。
第二個動作:
保持第一個動作的姿勢,逐漸彎曲后腿,整個身體朝下,感到足跟跟腱變得稍微緊繃時就停止下來,維持20秒鐘,然后換另一側重復這個動作。
這兩個動作可以加強足踝的柔韌度,預防腳跟疼痛、抽筋等問題。
第三個動作:
把一只腳架到一個平臺上,桌子、欄桿均可,平臺的高度應當在腰線以下。身體正面朝前慢慢下彎,雙手沿著小腿逐漸推移到腳踝,保持這個姿勢20秒鐘,然后換腳進行。
第四個動作:
回到墻邊,右手按在墻面上,左腳向后抬起,左手從腰后面抓住左腳腳踝,輕輕朝臀部拉近,直到感覺大腿前面的肌肉緊繃為止,堅持30秒鐘,輕輕放下,一般拉左腳就可以,如果需要加強一下,可以換邊練習,拉右腳維持15秒鐘。因為通常右腿活動比較多,所以不必像左腳那樣拉30秒了。
這兩個動作結合起來對膝部非常好,可以充分伸展四頭肌和膝關節韌帶,預防膝部疼痛。
注意事項:
所有柔韌性運動都是舒服的伸展,絕不是拉得越疼越有效,應當以不過度為原則,強行將肢體壓到某個標準的姿勢,很容易傷害到人體。所以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千萬不可求快,否則很容易傷害肌肉、適得其反。